有着“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是一块“神奇”的场地,本届冬奥会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奥运纪录在这里诞生。而最近一次新奥运纪录就在今天下午,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以34秒32刷新奥运纪录,获得冠军;昨天,瑞典人范德普尔在这里还创造了本届冬奥会的首个世界纪录。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1)

造更快的冰,破更难的纪录。从制冰到补冰,“冰丝带”的冰面为什么能帮助运动员滑得更快更好?这一片“最快的冰”又是如何“炼成”的呢?

精准

控温

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与雄浑钢结构的“鸟巢”、灵动膜结构的“水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2)

因为有着绚丽、通透的外观,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成22条飘逸的丝带,就像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它也被称为“冰丝带”。这里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冰上运动,是人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冰面的光滑和坚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项目的极限。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3)

制冰,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任何事情,做到极致,都是系统和生态的比拼。简单的方案有传统的氟利昂制冷,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专家也建议采用如此的省力方案。但在科技冬奥和绿色冬奥的理念下,低碳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4)

“冰丝带”最终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冷制技术,在冰场里埋设了大约120公里长的不锈钢管道,里面运行着高压二氧化碳。这个技术的最大优点是环保和高效,同时能更好控制冰面的温度,让整个冰面温差在0.5摄氏度以内。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冰面就越平整,也就越有利于运动员滑行、创造更好的成绩。在高科技的“庇护”下,“最快的冰”,并不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直冷系统的大道速滑馆,为未来更多的冰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路线,也为世界范围内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提供了场馆层面的示范。

精心

打理

再好的高科技,也需要人的“打理”,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冰丝带”的冰下,布设带有8个探头的冰面监测系统,用于探测冰面不同区域的软硬度,以及温度是否达到比赛需求。而高质量的冰面背后,必然少不了制冰师的努力。冰面裂缝、小坑、厚度不一致,甚至冰面上的鞋印和飞虫都要及时发现和修复清理,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间隙还要对冰面进行维护,确保冰面呈现最佳状态。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5)

冰面监测是很重要的工作,随着场馆内部温度、湿度甚至人员数量、景观布置的变化,冰面状态就会随之波动。而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测量冰面厚度,厚度的调整主要由工作人员开浇冰车作业,用80摄氏度的纯水根据冰面厚度调整浇水量。热水可以让冰表层融化,弥补细小的冰面裂痕,比直接使用冷水最后形成的冰面更加平滑。同时车下面有刀,可以削平坑洼的冰面。对于较深的划痕或冰坑,还需要用水和冰的混合物进行填充,进行人工补冰。待冻结后缓慢洒水保护,与周边冰面形成整体。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6)

制冰团队负责人邵懿告诉记者:“不管直道还是弯道,冰面厚度必须在2.5厘米至3厘米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平整度。冰面较薄的地方,浇冰车就多洒一些水,反之少洒一些水。”为了时刻保证冰面质量,“冰丝带”赛时最多一天曾浇冰8次。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7)

///

“最快的冰”背后,其实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场外音丨中国制造助推冬奥佳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冬奥会渐入佳境,不少运动员在获得成功后,都提到场馆硬件的加持。

女子速滑3000米决赛,荷兰选手斯豪滕打破尘封20年的奥运会纪录,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也诞生了第一个奥运纪录。斯豪滕外,还有两名选手的成绩也打开4分钟大关,创造该项目近10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成绩。成功源自运动员的不懈努力,也依靠脚下“最快的冰”助推。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8)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透露,速滑馆里有一面纪录墙,比赛期间他期待墙上的纪录被改写。这种期待并非空想,而是依赖科技的加持。果然,昨天的速滑男子10000米决赛,瑞典选手范德普尔不仅赢得金牌,还打破世界纪录。

高山滑雪项目,美国选手赫特承认,延庆的“雪飞燕”赛道,跟自己预想的不一样。来之前,她听说这个季节赛区不常下雪,有些担心,但来后通过训练和比赛,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判断——尽管赛道采用人造雪,但雪的质量非常好,多名队友训练后雪面上都没有凹痕。

最早的制冰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纪录诞生)(9)

事实上,在整个造雪期,“雪飞燕”投入170台最先进的自动造雪设备,造雪量达到120万立方米,完成冰状雪赛道的制作。这种雪能减少雪板与雪道之间的摩擦,在运动员高速转弯时保证雪道平整光滑,无论选手是第几个出场,都能在完美状态的雪道上完成比赛。

北京冬奥场馆助推运动员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科研和制造能力的进步。这些新技术和新工艺,都围绕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原则运用施展,从赛区选址到赛场设计,从整体规划到细节安排,将中国特色、中国智慧融入国际标准,打造纯粹的运动环境,提供最棒的竞赛体验。

奥运赛场的竞争,更高更快更强的突破,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比赛场馆、训练设施、康复和医疗团队的质量,代表了这届大赛能达到什么样的竞技水准。从这个角度讲,北京冬奥会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也树立一根新的标杆。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喜讯从冬奥场馆传来。

运动汇工作室(作者: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关尹、金雷)

图片:新民晚报特派记者李铭珅、新华社

来源: 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