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有道#写在前面:最近半年多都沉浸在唐诗中不可自拔,好像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人的内心就很需要诗歌的浸润。其实这半年多时间里所谓的“读诗”,严格意义上也不是坐在那里仔细品读,大部分都是利用各种碎片时间,听各种唐诗有关的书籍、课程、讲座……心想,就算记不住也没关系,反正儿时背过的零散诗句,多少都会留下些印象,听得多了自然就能搞清楚大概。就是在一遍一遍“刷诗”的过程中,有关诗歌的背景了解得越来越多,一些脉络也梳理得越来越清楚。于是有了这一篇文字,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助益。有关生命进入老年的状态在最后,建议大家一定要读到最后哦。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1)

在诗海遨游过程中,对王维的喜欢,从几句感人的诗行开始,慢慢堆积,最后对整个人的喜欢,像一座小岛一样慢慢浮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现越来越喜欢王维的诗。人生诸多不如意,以及经历过之后的看破与释然,全都浸润在王维言简意深的文字里。而这种情感,在我们跟古诗词接触最多的漫长的中学时代,是绝对不会产生的。

跟许多人一样,对王维的认识,最初就是从这几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开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后来,发现更多绝妙好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从这些诗句开始,读了他更多的诗,包括应制诗、和诗、送别诗、乐府古诗、边塞诗等等;又读了各种版本的传记,从他貌似一番风顺实则苦难自知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容易的自己。王维的看破、坚持和放下,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身心自由。只不过,这个天才诗人,用发自内心创作出的文字,替我们触摸到了那个境界。

王维喜欢写五言诗,四句诗,二十个字,往往就会让人看得心动和落泪。在这里,选择10首代表诗作,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佛王维的禅意人生。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2)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人物,擅长写景,特别是从画家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自然的细节。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流露出诗人闲散的生活意趣。这首名为《画》的唐诗,几乎是每个儿童唐诗启蒙必背诗篇。虽然简单,但是很有意趣,道出了诗和画之间微妙的关系。

这首诗提示我们,王维除了诗人之外的另一个身份:画家,著有《山水论》《山水诀》等绘画理论作品。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中说:“文人之画,自右丞始”。

事实上,王维并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下来,现存《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等都是后人摹本或伪托之作。据说王维画作多为山林小景,自然平淡,清新雅淡,其平远的构图传达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

自他开始,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法“平远画”,打破了以往以青绿山水为主的画法,用浓墨加水表现山石的阴阳向背的“破墨”山水,渲染出画面丰富的层次,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王维开启了文人画的传统,被后世追认为山水画南宗。从王维开始,绘画摆脱了教化叙事的功能,专注于人的心灵与精神表达,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的情怀寄情于笔下的山水,创造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自然”。

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不单是对其诗和画水平的评价,也是理解王维诗画的一把钥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于开元五年(717年),当时王维17岁。王维出身山西蒲州本地的名门河东王氏,自小天资聪颖。在15岁这一年,王维离开山西老家,来到长安谋求功名。这首诗写的是来长安两年后,重阳节这一天,年轻的王维,因为特别思念家乡的亲朋好友,自行脑补了他们在重阳登高那一天,唯独抛下了自己的画面。在独自伤怀的时候,热闹的昔日场面情景再现,孤独感扑面而来。

这恐怕是上学时最容易背诵的诗了吧,简单质朴,特别是头两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再加一个“倍”字,高度概括出了人在他乡思念亲人那种浓烈的情感。因为写得太传情了,千百年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直被人们争相传颂。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出自17岁少年人之手的诗句,王维强烈的情感感受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可见一斑。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3)

少年行 其一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21岁时就考取进士,这首诗就是典型的鲜衣怒马少年时创作出来的诗歌。那时的王维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满腔抱负。簪花出游,呼朋唤友,基本都是日常状态,这时候诗人年轻的生命是何其昂扬蓬勃!即便是诗佛本尊,年轻时候也是如此生机勃发。假若时光能倒流,恐怕连王维本人都会惊叹这流年妙手,是如何把一朵怒放的生命消磨成“夜静春山空”的空寂佛老的?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4)

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进士第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太乐丞”,即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需要说明的是,王维除了写诗擅长书画,还特别有音乐天赋,据说弹得一手好琵琶,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中李龟年一般的存在。这样看来,太乐丞这样的第一份工作,也算很适合他。

这首《桃源行》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王维早年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当时大约19岁。这首诗是歌行体,创作这类音乐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后来王维工作的一部分。王维还写了不少齐梁体的歌词,例如《陇头吟》《早春行》《洛阳女儿行》等等。这首诗应该是王维对陶渊明的致敬之作,他将陶渊明散文中的“桃花源”,用云、树、花、竹、鸡犬、房舍等意象,以歌行体的方式吟咏出来,描绘出一幅人间仙境般田园生活的画面,充分反映出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后来王维走向隐居道路的必然性。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5)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在太乐丞的职位上才刚刚干了几个月,就因为一桩“舞黄狮子”事件遭到弹劾,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实际上是将年轻得志的王维排挤出了朝廷。之后王维在朝廷外徘徊14年,半官半隐,直到734年在当朝宰相张九龄的引荐下,官拜右拾遗。这首《使至塞上》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又一次被排挤出朝廷,诗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前两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轻描淡写地道明了诗人为什么一个人轻车前往远在西北的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是写景,也是描述诗人当时的心境,像随风的蓬草,像北飞的大雁,自己既是使命在身的朝臣,也是身世飘零的旅人。第三句是初入大漠的诗人对所见场景最直观的印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达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塞外风光写得开阔而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曹雪芹借香菱学诗这一段评论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6)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王维早期写过的边塞题材诗中的一首,短短八句40个字,把将军英勇狩猎的场景,一气呵成描绘出来,写得意气风发、紧张生动。全诗前一半写出猎,后一半写猎归。起笔“风劲角弓鸣” 从风声箭鸣入手,一下子扣人心弦;落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气氛松弛,画面深远,首尾相连,特别有武侠小说的氛围。整首诗用字极其讲究,特别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准确锤炼,表现出诗人高超的词句技巧。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结亦有回身射雕手段。”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7)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言简意深,被谱曲并传唱了千年,也叫《渭城曲》或《阳关三叠》。直到今天,人们还会被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厚谊所打动。

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需要说明的是,渭城在距离长安城大概需要一天路程的地方,诗人送别友人居然送出去一天的路程,其情感不可谓不深;这一天的天气和写景,也是氛围拉满:早晨下起了小雨,打湿了路面,像不像诗人潮湿的心境?客舍外的柳色青青,哪里是写美景,分明是写满了留恋?后二句转入伤别,却全文没有一句别离,只是举杯劝酒,一切尽在不言中。

全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才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中评论:“不作深语,声情沁骨” 。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中说:“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8)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又名“相思子”或“江上赠李龟年”。全诗写的是相思,全篇却都在说红豆,将相思之情全都寄于小小的红豆之上。全诗简单至极,委婉含蓄,言浅情真,感人至深。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唐诗之妙,即在于诗人用短短20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情感,但仿佛又没有任何明确所指。一个文本,可以有无数种解读,无论哪个朝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对应的心境,感觉这首诗是为自己而写。这大概也是它能够流传千年的原因所在吧。

据说,这首《相思》是唐朝时候最流行的歌词之一。据《云溪友议》载:安史乱时,唐宫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这首诗,满座遥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泪下。可见此诗在唐代当时传诵的盛况。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9)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救命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当时正逢安史之乱,王维来不及逃跑被安禄山俘虏。鉴于王维名气太大就没有杀他,而是给他任命了官职。因为王维各种不配合,被拘禁在菩提寺。好友裴迪来菩提寺探望王维,王维把自己悲痛的心情口述成诗,就是这首“万户伤心生野烟”。

一年后,唐肃宗收复长安,凡作过伪官的都以六等定罪,而王维则因为这首“凝碧池”中深切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心,得到皇上的嘉许,因此特别宽恕继续担任朝廷命官。

这段经历现在讲起来仿佛很有戏剧性,但是作为当事人的王维,曾经屈辱受命且命悬一线,着实受伤不浅。少年得志的王维,还没到而立之年就遭遇各种变故,人生突然放慢,这时候他开始理解阮籍、陶渊明,开始探索古体诗,在古人身上寻求精神契合,中年之后走上了山水诗人的道路。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10)

细数王维历任的官职有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从世俗角度看,王维这一生,堪称教科书一般的顺遂:出身名门,少年天才,精通诗书画。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播,深得权贵青睐,青年才俊,进士及第,当年便入朝任职,算得上年少得志春风得意。只不过,在这一路升官拜相的经历中几度起落,但最终结果在世俗看来都仍是最好的,恐怕在唐朝的诗人中,王维的官职都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正如王维(字摩诘)名字所昭示的(维摩诘是佛教中一个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王维参禅悟理,笃诚奉佛,尤其是他晚年的诗越来越岀离尘世,越来越有禅意,于是得到了“诗佛”之称。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11)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作于中年被贬时期,当时的王维已经对官场失去了兴趣,在陕西经营辋川别业,以《辋川集》描绘山水自然。诗人在看破富贵繁华明争暗斗后,生命终于回归了恬静,用蒋勋的话说就是“人生经历过繁华以后的平静”。

小时候读这首诗会觉得很无聊。不就是来到了一个空寂的山中,只听见人声看不见人影,进入深林后,看见了阳光照在青苔上。如果没生命经验,就无法领会这首小诗的美好,会觉得它过于简单直白,没法引起共鸣。其实,对这时候的诗人而言,人世间的纷纷扰扰早已逐渐遁去,空无一物的山林,才是生命中的主角。只有将自己全然投入到自然中,才能够获得心灵的疗愈。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种心境。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思想(向诗佛王维学习如何放下)(12)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王维后期的作品,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主要是在表现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没有刻意探幽寻胜,随时随处就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为千古名句,一方面是因其工于对仗,而且如行云流水般一而贯之,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句真的是意蕴无穷,简简单单自然而然却说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如前所述,由于母亲影响,王维早年就信奉佛教,后来遭遇贬官和政局变化,虽然王维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但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积重难返,最后只能回到园林归隐。在这句诗中的“云”,在佛教中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即“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和自在。如同诗人这一坐一看,达到物我一境的状态。

这一时期王维的诗歌,全都是熟悉的味道,我们印象中的王维,大抵就是这个样子。比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比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比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比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比如《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比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等等。

从"相逢意气为君饮"到"胜事空自知",从"纵死犹闻侠骨香"到"万事不关心",晚年的王维,是用他所经历的一生来成就的。这其中经历过的巨大转变、痛苦挣扎和彷徨不堪,个中滋味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当所有的灿烂化为云烟,所有的失意了无踪影,生命的最后,是王维带领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只有融入自然在山水流云中,个体的生命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再回过头来读王维晚年的诗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感悟和共鸣:人的是非、境遇变迁,在大自然面前都非常渺小,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无论在诗中还是画里,人都是一个非常卑微的存在。王维的诗歌中,对现实基本没有丝毫关注,能够入眼的只有山林水云和月色风声。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经常看到的,人只是很渺小的一种存在。在王维的诗歌中,顶多出现一些“林叟”“渔夫”“野老”等人物,再无其他,有时候甚至连“我”都消失了,真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认识到这一点,立刻就觉得人生轻松自在了。还有什么可卷的呢?你卷得过王维吗?就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维,都如此这般人生不得意,咱们普通人就算了吧。所以呢,没事多读读王维,真的能够得到大解脱。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