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蒋介石唯一的亲生儿子蒋经国因病辞世。

消息传到领导人邓小平的耳中,他立刻主持召开会议,对于蒋经国的逝世,邓小平为此痛心叹息,他表示:“可惜, 蒋经国死得太早了”。

短短10个字,表示出他无限的遗憾。

年少时,邓小平和蒋经国是在异国他乡一起读书的同窗;晚年时,他们又都投身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近百年岁月浮沉,时光更迭,他们的身上早已写满故事......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1)

图|蒋经国

同窗之谊

蒋经国,是蒋介石与原配夫人毛福梅的儿子。邓小平与蒋经国,他们与无数的爱国青年一样,山河破碎之时,战事不断之秋,心怀伟大抱负。

读书时期的蒋经国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蒋经国参加反帝游行,因此被学校开除。

蒋介石介绍他去吴稚辉的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文,在此期间,蒋经国参加北洋军阀的学生运动,被警察局关押了两周,此时的蒋经国迫切想去苏联,学习更多救国救民的真理。

同年,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好招生,蒋经国很高兴,第一个跑去报名,并被录取。就这样,15岁的蒋经国踏上苏联求学之路。

他从广州出发,搭乘苏联游轮出发,与他同路的还有后来成为邓小平妻子的张锡媛,以及二十多位爱国青年。

中山大学是一所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学校,蒋经国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吸收学习新知识,1925年12月,蒋经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这里,他认识了多年后成为我国重要领袖的邓小平。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2)

图|蒋经国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踏上海外求学之路,他的第一站是法国,他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在法国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一同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并加入新生的共产党。

当蒋经国在国内参加“五卅”游行时,邓小平在法国参与组织旅法华人多次举行声援国内五卅反帝运动的大规模示威和集会。

蒋经国赴苏学习的第二年,邓小平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待不到半个月,他就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蒋经国成为同窗。

莫斯科中山大学位于莫斯科河西岸的瓦尔芬柯街,冬日的莫斯科格外严寒,莫斯科河上结着厚厚的冰,能让人清楚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寒冷,经历过十月革命的人民生活尚未完全恢复过来,日子过得十分贫苦。

但苏联人民对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们很友好,学校不仅供给不错的伙食,还每月发放津贴,以贴补学生们的生活。

邓小平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之后,就担任学校的党小组组长,刚加入共青团没多久的蒋经国恰好就在邓小平的团小组里。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3)

图|赴法勤工俭学时的邓小平

邓小平比蒋经国大6岁,为人幽默,性格爽朗,蒋经国特别敬佩邓小平。

经常吃完饭后,都有过革命活动经历的邓小平、蒋经国会冒着严寒,到莫斯科河畔,或者学校对面的广场和公园,他们一边领略异国风情,一边谈论广阔天地。

邓小平在法国时,曾在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总厂、香布朗工厂、哈金森橡胶厂等地方做工,经验丰富,蒋经国很喜欢听他在法国的经历,他爱听邓小平是如何的勤工俭学,是如何参加革命。

邓小平每次都会讲给他听,蒋经国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与此同时,蒋经国还是学校墙报《红墙》的编辑,负责墙报稿件的编辑和出版事宜,邓小平时常帮他写稿,讲述他在法国的经历与心得,蒋经国总是会把邓小平的文章放在墙报的头条,使他的宝贵经历得以为更多人所知。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4)

图|年轻的邓小平

邓小平总是习惯围着一条蓝白相间的围巾,有一天蒋经国实在忍不住,就问他:“你干嘛老围着一条大围巾呢?”

“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去当清洁工,拣马粪挣钱最多,干一天能够一个星期的花销,法国的清洁工都围着这么一条围巾。”邓小平回答的时候,语气中带着几分骄傲。

邓小平时常说:“天塌下来也不要紧,反正有大个子顶着。”说这话时,他又带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蒋经国尤其钦佩邓小平的这种不畏艰辛、无所畏惧的生活态度,他将邓小平视为兄长、大哥,经常和他在一起探讨革命前路。

学校上大课时,邓小平、蒋经国就并排坐在一起听讲,班上的同学还有杨尚昆、廖承志、乌兰夫,后来都是著名的革命领袖。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5)

图|蒋经国

那时国共两党的学生们相处得都很融洽,蒋经国家中寄来的生活费多钱,他就时常请大家吃饭,帮助生活贫困的同学。

蒋经国在莫斯科参观革命博物馆之后,内心感触良多,连夜写出一篇《革命必先革心》,文章中他写:

“大家要站在革命阵线上,巩固中国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组织。要做一个革命家,首先要革自己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革命征程中,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篇文章发表出来后,受到邓小平等一大批同学的认可与好评。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6)

图|蒋介石

所有的融洽在“中山舰事件”后被打破,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爆发,蒋介石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企图破坏国共合作的局面。

毛主席、周恩来都坚持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态度,事情传到莫斯科去,学生们愤恨无比,对蒋介石的作为口诛笔伐,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

大家一看到蒋经国,心里的愤恨之火就燃烧起来,显然,他已经成为父亲的“替罪羔羊”,蒋经国心里觉得委屈,就去找好同学邓小平倾诉,邓小平安慰他:

“一个人的出身和家庭是不能选择的,但每个人的路都是靠自己走的,你真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用自己的行动向组织和人民作一个回答。”

听了邓小平的话,蒋经国给父亲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对父亲的反革命行为提出批评,他开口就称:“蒋介石同志,我今天要站在革命的立场和你讲话......”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7)

图|抓捕革命人士

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其行为引起一片谴责与反对,莫斯科的同学们对此十分气愤,纷纷举行集会活动,声讨蒋介石的恶劣罪行。

一次面向全校举行的声讨会上,同学们还未开始发言,有一个人率先跳到了台上,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反革命蒋介石!”

此人,就是蒋经国。

同学们被蒋经国“大义灭亲”的行为所感动,直接将他举起来,抛到空中,为他的选择而高兴,当着所有人的面,蒋经国站在台上讲话,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今天不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而是作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儿子来讲话。蒋介石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已经死了,他已经走向了反革命,他不仅是农民的敌人,而且也是我们的敌人......”

他的发言坚定而愤慨,收获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就连莫斯科的人民也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8)

图|蒋经国夫妇

蒋介石叛变革命时,邓小平已经返回国内,1927年春,邓小平离苏回国,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他到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所属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工作。

“四一二政变”后,冯玉祥将部队内的共产党员送了出来,邓小平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为了在充满险境的革命环境下生存,邓小平这才改名邓小平,此前他一直叫“邓希贤”。

邓小平紧锣密鼓地参加革命斗争,蒋经国则一直留在苏联,学习结束后,先后做过搬运工人、技工、工厂报纸主编等工作,不仅如此,他还在国外完成婚姻大事,与苏联女工费娜(后改名为蒋方良)结婚。

1937年蒋经国携家人回国时,国共已经再次开始合作,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他回国后先后任江西省政府保安处处长、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等职务。

而此时的邓小平已经经历开辟革命根据地、长征,走过漫长的革命路,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小平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历史长河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解放战争、开国大典、蒋介石败逃在这条长河里轮番上演。半个多世纪后,蒋介石、毛主席相继与世长辞,蒋经国、邓小平这对昔日同窗也转换了不同的身份。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9)

图|邓小平旧照

“老同学”再相逢

蒋介石一生四位妻妾,两家老人做主包办旧式封建婚姻,蒋介石与原配夫人毛福梅结婚,婚后毛福梅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蒋经国。

第二任妻子陈洁如是蒋介石追求而来,二人情投意合,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婚后,陈洁如一直没有生育,后来在何香凝的牵线下,陈洁如领养了一位华侨家属的女儿,起名蒋瑶光,也就是蒋介石的养女。

1927年,蒋介石与第三任妻子宋美龄结婚,宋美龄没有生育孩子。

此外,蒋介石还有一位侍妾姚冶诚,姚冶诚后来收养一子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但蒋介石视如亲子,对其抚养爱护,多年后,蒋纬国在军事战略上颇有研究。

1978年,蒋介石病故三年,唯一的亲生儿子——68岁的蒋经国成为台湾领导人。

而毛主席、周总理逝世前,都牵挂着台湾问题,身为领袖的邓小平,自然也将“台湾问题”视为一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想到了昔日同窗蒋经国。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10)

图|蒋介石与蒋经国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邓小平多次拜托他人,给蒋经国带话。

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日本国策研究会代表常任理事矢次一夫,表示:

“请你对蒋经国先生讲,我们都是过七十岁的人了。他刚过七十,比我小几岁。在我们这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为后代做点好事。”

9月,邓小平会见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儿子者陈树柏,他说道:

“统一是大势所趋,问题是我们这一代还是下一代。我想由我们这一代交账为好。”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11)

图|廖承志与邓小平

1982年,邓颖超看到蒋经国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里表达对父亲蒋介石的悼念,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邓颖超抓住这个机会,建议让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

廖承志与蒋经国也是当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两人还是一个班,在邓小平、邓颖超的支持下,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信中他表示“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中一字一句都是细细推敲来的。

据悉,蒋经国带着老花镜,读着廖承志这封感人肺腑的信件,许久没有说话,心中也是百感交集。

对于廖承志的信件,蒋经国没有直接回复,而是由她的长辈宋美龄回信,对此,邓小平表示理解,在会见美籍华人科学家邓昌黎、陈树柏等人时,邓小平说:

“见到他(即蒋经国),代我向他问候,他有他的难处,可以理解。不要一直板着面孔,他自己不能出面,可以让别人出面。”

邓小平一直在想办法与台湾方面进行沟通,衷心想要促成和谈工作。在国庆35周年招待会上,邓小平讲话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台湾各界人士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12)

图|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到1985年时,75岁的蒋经国身体每况愈下,他的糖尿病日趋严重,健康状况实在令人堪忧,邓小平一方面担心他的身体,一方面高瞻远瞩,一旦蒋经国去世,接下来要面临的情况将很难估计。

他再次向蒋经国发出信号,希望从民族大局考虑,诚恳希望能与这位老同学再次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通过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邓小平向“我在莫斯科的同学”蒋经国致以问候。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在和平统一潮流的推动下,晚年的蒋经国决定施行开明的政策,1987年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无疑是极大的进步。

蒋经国的改变,为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邓小平得知消息(邓小平得知消息)(13)

图|邓小平与李光耀

但在1988年1月13日下午,蒋经国却因病逝世,邓小平得知此消息,立刻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他为此痛心叹息,他表示:“可惜, 蒋经国死得太早了”。短短10个字,表示出他无限的遗憾。

他说:“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两次合作, 我不相信国共之间不会有第三次的合作。”遗憾的是,蒋经国已经溘然长逝,邓小平的心愿何时方能实现?

邓小平依旧在为此不断努力,在会见一位来自台湾的客人时,邓小平坚定表示:“实现国家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

他始终为促进祖国统一而不断努力,但1997年邓小平与世长辞,他没能实现这一夙愿,而今这一伟大事业,定然要交给后来人继续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