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婧雯

现代生活的节奏过快,都市生活压力较大,使得播客——多媒体时代中沉寂的轻媒介——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制作精良的播客节目,可以解放长期被屏幕霸占的双眼,充实通勤和家务时间,也是极佳的睡眠伴侣。这里分享几个风格各异、内容优质的英文播客,适合对日常之外的世界仍抱有强烈好奇的朋友。

推荐的手机端收听软件有Apple Podcast、Acast、Stitcher和Spotify。

思想辩论类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1)

《智力平方》(Intelligence Squared

由美国国家公共平台(NPR)打造的牛津式辩论节目,60分钟一期,正反方各两位辩手,辩题从政经、科技、哲学、教育等多个角度切入。相比其他的辩论型节目,《智力平方》的辩手都是世界顶尖学者或业内权威人士,论点背后都有严密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支撑,完成度很高,交锋的观点不仅仅带来智识上的高度愉悦,也向观众介绍了各行业的前沿进展。

例如第172期“父母培育的作用是否被高估”的辩题中,辩手是来自知名高校的遗传学家、心理学家和专攻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师。正方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被严重高估,基于遗传学上生物监测技术的突破,发现个人的爱好、秉性和能力可以在幼儿时期检测到相应的基因表达,因而是先天注定而非后天培育可改变的。反方则表明,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即使是行为倾向是可被基因预测,其具体表现方式和上限却被成长环境显著影响,尤其是主观感受相关的特性。双方的观点进一步交锋于“根据基因天赋因势利导”究竟是一条人才培养的捷径,还是抹杀个人发展可能性的险途。教育相关的辩题并不陌生,但该节目的亮点在于,辩手都具备长期的专业背景,因此没有陷入过多的概念讨论中去,而是层层深入,将父母培育的目标细化到具体的智商、爱好、情绪等指标,实现了天赋VS.教育对个体不同作用之间的对话。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2)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讲座与活动》(LSE: Public Lectures and Events

伦敦经济学院的客座演讲,聚集欧美顶尖学者和社会实干家,用前沿的概念探讨普世性话题,深入浅出地阐释现行的社会状态和文化根源,无需听众具备特定的专业知识,也可以获得“寻找万事万物之缘由”的思维体验,将个人的生活经验连接到更为广阔和深刻的社会图景。

例如,在英国后脱欧时代和美国特朗普在位时期的大背景下,《民粹主义的起因和回应》(Populism: Causes and Responses)一期对欧美近年民粹主义盛行的现象进行了详细而精准的解读。讲者之一的中欧大学校长、加拿大学者米哈伊尔·伊格纳季耶夫(Michael Ignatieff)提出,民粹主义者的诉求完全是伪需求,与现行的代议制民主在本质上是无法兼容的。他进一步剖析道,代议制民主在根本上就是精英式的,需要经受过完整受训的专业人士进行行政决策,而民粹主义者的诉求则是直接性民主,机械地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将不同群体的诉求按照人数多少简单粗暴地对立起来。同时,他也纵览各个历史事件,总结民粹主义的兴起是代议制民主所面临的周期性危机,是一种自我纠错的过程,不等同于民主制度的彻底崩溃。相对于伊格纳季耶夫的宏观视角,曾任哈佛大学比较政治学教授的皮帕·诺里斯(Pippa Norris)则从个体认同的微观角度提出了见解。她认为民粹主义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意识形态——它的核心在于反对建制,并以人民的呼声为名合理化自己的一切诉求。因此,民粹主义缺乏行动纲领,却擅长话术,实质上贯彻的是弱肉强食、极权主义的思想。而它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保守的白人群体,他们在人数上占大多数,却在思想文化上成为少数派,自感深受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威胁,尤其在近年政治正确的氛围中被迫沉默,以常规途径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两位教授的梳理与辩驳使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视角相互补充,捕捉了欧美社会热点议题背后的历史暗流。

文学评论类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3)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

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旗下的播客,每一期都组合了多种音频题材,诵读诗歌、散文、信件、短篇小说,及其最负盛名的特色栏目——当代经典作家的深度访谈。朗读,故事和配乐组合得浑然天成,40分钟一期,适合碎片时间打开,随机沉浸在某段文字流之中。

个人最喜欢小说朗读的部分,常常选取一些充满讽喻意味的小故事,朗读者声线专业而多变,或是嬉笑怒骂,或是喃喃细语,将不同类型的人物和氛围表现得活灵活现。比如,第一季第四期中,《费城的蠕虫》(The Worm in Philly)描绘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异想天开打算写书卖钱,经朋友牵线出版社后最终以闹剧收场,演员马克·马龙(Marc Maron)用夸张的美国南方腔读出令人捧腹的对白,配上西部牛仔风格的音乐,强化了故事自身荒诞不经的气息。第二季第17期的《犹太人的皈依》(Conversion of the Jews)中,美籍犹太人奥斯卡在遵循基督信仰时与周遭频繁冲突,甚至被逼到狼狈地爬上屋顶意图自杀,当他质疑自己的存在与所为时,朗读人、演员杰森·亚历山大(Jason Alexander)的声音低沉而和缓,零星的单键琴音隐约流泻,让人陷入柔软的迷失之中。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4)

《伦敦书评播客》(The LRB Podcast

《伦敦书评》杂志旗下的播客,更新频率较快,篇幅长短不一,风格较为自由先锋,适合文学深度爱好者。该播客,每期邀请一位作家或文艺评论家进行访谈,围绕一个主题,讲解批判理论、文学意象、诗歌精读、创作细节、作者轶事等等,偶尔也兼具博物馆的讲座和文化视角的时事杂评。

近来很喜欢的一期诗歌精读是《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On Robert Frost),围绕美国知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展开,主讲人是伦敦大学教授马克·福特(Mark Ford),他精确地提炼出弗罗斯特诗中相互冲突的两股张力——对生活的极度不确定感VS.强烈而坚定的自我意识。福特教授从弗罗斯特曲折漂泊的早年经历入手,描述其字里行间的迷惘感和混乱感:诗人幼年丧父,迁居异乡,在两个大学接受短期教育,切换过多个工种以求温饱,奔赴异国谋求发展,这种漂泊的状态在诗歌中反映出来,即是对混乱的恐惧,对边界的寻求,对未知领域的迷恋,和对自我的反复确认。同时,福特教授也分析了诗歌中一股相反的张力,即全然独立且绝对坚定的自我意识,认为未知的探险旅程并不会改变自我,反而强化了已有的自我认知,使自己有机会表现出完整的自我,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潜藏的认知根植于美国19世纪的文学主旨中。福特教授将这些解读巧妙地串联在具体的诗选精读之中,把个人秉性、时代背景对诗歌风格的影响表现得详实而直观。精读栏目常驻主持人西马斯·帕里(Seamus Perry)在牛津大学教授文学,专业底蕴深厚,在访谈中可以真正参与到核心内容中,提出许多独到而深入的见解,相比起一问一答,这种高手之间的过招更加让人酣畅淋漓。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5)

《纽约客:小说》(The New Yorker: Fiction

知识文艺类杂志《纽约客》旗下的播客,每期约一个小时,邀请一位作家朗读《纽约客》杂志上刊载过的短篇小说,之后和主持人探讨该小说的主题、人物、写作手法等细节或亮点。朗读者和主持人的声音柔和低沉,沉浸感强,类似于大学里的创意写作课,时常激发联想与灵感,也常常动人而治愈。该节目的亮点在于文学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当读者和评论家往往偏好完成度高、信息量大的精巧叙事,创作者则擅长在短小简单的内容中拆解出新颖的元素,捕捉人物间暗流涌动的张力。譬如,小说家斯图尔特·迪贝克(Stuart Dybek)选择朗读的《魔法抛光剂》(Miracle Polish),人物和情节都很简单,主人公偶然获得一瓶魔法抛光剂,被它擦过的镜子可以呈现事物美化后的理想状态,于是主人公终日沉溺于镜中的自我和妻子的形象,以至于和妻子的感情破裂,使她一怒之下砸烂了家里所有的镜子。主旨是幻想与现实割裂对立的故事并不罕见,但斯图尔特·迪贝克却点出这则小说反传统叙事模式的一面。在一般叙事中,随着情节推进,人物会经历一定转变,但《魔法抛光剂》中的夫妻情感毫无转机,对生活的失望和幻灭贯穿始终,充斥着现实主义色彩。同时,他们之中存在一种电影结局式的暴力张力,但集中在姿态而无实质,是从彼此互动中流露出的心理暴力。因此,斯图尔特·迪贝克总结道,该小说的现实和非现实主义融合得极好,虽设定魔幻背景,整个小说却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给人浓厚的生活常态感,但它又通过妻子的视角确认了镜子的魔力,排除了主角全然沉浸于自己幻想的可能性。

学术科普类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6)

《行星收音机》(Planetary Radio

该播客隶属于美国非营利组织行星协会(the Planetary Society),行星协会致力于开展太空探索和天文学研究,科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推动相关的工程立项和资金筹备。在每周三更新的播客中,一线天文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宇航员等专业人士受邀解读最新的宇宙探索进展。该节目具备及时性、权威性和国际性等优点,跟进的对象从媒体简报到学术期刊,探讨的主题在欧美之余囊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天文工程。科普内容通俗易懂,夹杂着行业内部的趣事,官网上附有全文文本,即使是毫无天文知识的听众也没有压力。

近期比较有意思的一期是《我们在金星上找到生命的证据了吗》(Have We Found Evidence of Life on Venus),紧跟最新的天文发现,介绍了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重大发现,邀请诸多一线科学家解读探究的过程。播客以加迪夫大学教授、天文学家简·格里夫斯(Jane Greaves)的录音开场,介绍了整个观测项目的原理:尽管金星如今的地表温度过高,它过往的湿冷环境却易于诞生生命,于是科学家们猜测,金星地表可能诞生过生命,但随着环境逐渐变得严酷,这些生命上迁至气温气压更为宜居的云层里。为了证实该猜想,简·格里夫斯自四年前展开声波检测,直至确定云层中存在磷化氢气体(Phosphine),而该气体在地球上由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产生,也就是生命存在的证据。麻省理工天文学家萨拉·西格尔(Sara Seagar)则补充道,虽然产生磷化氢的反应不止以上一种,但检测到的气体数量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她也承上启下,提出后续研究的可能方向,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历数、讨论了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展的相关项目。而行星协会的政策顾问凯西·德雷尔(Casey Dreier)的思路则更为发散,认为地外行星的数据太少,目前的建模都非常简单,所以金星上检测到的信号波长也可能属于其他元素,或者通过其他反应生成。主持人兼制作人马特·卡普兰(Mat Kaplan)的解说以清晰的逻辑串联起媒体现场录音、电话访谈和节目组活动等多种音频素材,使该节目信息丰富而不失趣味。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7)

《行动中的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旗下的播客,专注于科研领域,邀请不同专业的学者来讲解自己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写作技巧等,会有一定的技术性细节,如实验设计、取样的注意事项等。节目导览做得非常好,会标注子话题出现的时间节点,列举参考文献,官网还附有每期播客的全文文本,方便检索和延伸学习,相当于轻量级的大学公开课。

在听完不同研究领域的脉络梳理后,个人最喜欢听不同学者介绍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五花八门,令人意想不到是:做人际传播的学者会吐槽所在跨学科领域的文献阅读范围太广,他不得不花很多精力搜寻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做移民研究的学者所考察的社群无意对外公开信息,所以他边等待边探究,花了整整15年才写完自己的专著;做社交媒体研究的学者苦恼于难以用问卷准确统计上网时间和用途,直到自动检测手机使用时间的程序出现才松一口气……这些琐碎而生动的细节描摹出科研作为一门职业的魅力与辛劳,拉近了学者与大众的距离。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8)

《隐秘的大脑》(Hidden Brain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旗下的播客,专注于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科学或脑科学,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细微的事例,去讲述行为背后的规律和潜意识。主持人香卡·维丹坦(Shankar Vedantam)是社会科学记者,其极强的访谈功底是该节目的一大亮点。他常常拆解话题中浮现的复杂观点、深度挖掘对话者潜在的假设、坦然指出矛盾或争议点,来推动被访谈人完善自己的思路,促使整个节目深入而紧凑。有一期对《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坡特(Cal Newport)的采访,卡尔·纽坡特基于自己计算机科学家的经验,强调了专注于深度工作的重要性,并发展了一系列的策略,例如提前四周安排日程、禁用社交媒体,并且认为严格的时间规划促进而非阻碍创作性工作。主持人很狡猾地提问,有哪些情境不适用于该工作模式,并且质疑卡尔·纽坡特在录播时的迟到也反映了该模式的缺点,而卡尔·纽坡特的回应也非常精彩,体现他思考的全面性。由于该节目擅长梳理出方法论书籍的主要观点,并对作者进行深度互动,对于时间紧凑而无暇细读原书的人,是一个极佳的替代性方案。

表演艺术类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9)

《和大卫·田纳特做一期播客》(David Tennant Does A Podcast With……

英国国民演员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采访自己的演员朋友和同事,详聊演艺生涯中的酸甜苦辣。区别于其他访谈类节目,受益于私交间的热络与坦诚,也得益于同事间的默契与共鸣,在插科打诨中,大卫·田纳特展现了演员们在生活、事业里的敏锐观察。最新一期,他邀请了英剧《好兆头》中的演员麦克·辛(Michael Sheen)。麦克·辛极其擅长讲故事,谈及的生活经历都洋溢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如父亲因酷似某演员而获机会在电影节以假乱真,和崇拜的小说作者初次见面就目睹FBI现场执法。他也在主持人兼搭档面前展露自己细腻的一面,一边吐槽演艺职业中令人分裂和抓狂的时刻,一边回顾自己舞台经历中的恐惧和成长。侃侃而谈的一小时里充满了趣味、温情和洞见。

有什么好的英语短(推荐10个深度而有趣的优质英文播客)(10)

《谢幕剧院》(Curtain Call Theatre

这个播客,采访伦敦西区最新上演剧目的台前幕后,平均20分钟一期,受邀人范围极广,从资深演员到戏剧系学生,从声乐指导到生活导师,从理论教职人员到剧本创作者,他们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和灵感来源,将戏剧的制作过程和产业全貌逐步呈现出来。例如,第105期围绕经典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的再版展开,该剧的主题是流落异乡的犹太家族夹杂在传统和现代理念之间的挣扎。在采访中,新版的演员兼导演安迪·尼曼(Andy Nyman)虽然具备同样的民族背景,却更专注故事内涵的普适性,致力于挖掘跨文化的、家庭关系的情感张力,而不仅仅是刻画一部有着异域色彩的喜剧。相应的,新版的音乐总监保罗·博加耶夫(Paul Bogaev)也分享自己被改编构想激发的创作灵感,即选用小型管弦乐和简单的旋律,塑造一种“真实而亲近”的氛围。在主持人和两位嘉宾轻松愉快的闲聊中,音乐剧制作中的灵感迸发、寻求认同到具体落实的过程一一展露。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