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当下的中超联赛,为了提高联赛上座率,我们拼命地引入外援,一度让广州恒大在亚冠联赛上多次夺冠。外援的实力也确实让国内球迷耳目一新,但是关起门来一遇到杯赛,代表国家队出征的国内球员却总是哑火,前不久我们与在国际上排位很低的印度国家队踢成平局,使得我们听了几十年的老话“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再次被印证。

国内还有一个行业也与中国足球高度相似,那就是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中国有大量的保健食品消费人群,却因国内保健品行业屡屡曝出负面新闻,逼得国人不得不远赴海外抢购保健品。

不过,这些年国内的部分保健品企业也终于放下包袱了,不再折腾国内保健品品牌,而是将资本的触角延伸到海外保健品牌,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像合生元这样的奶粉企业,依靠2015年的一笔海外并购,直接跻身中国保健品行业龙头交椅。

行业龙头大哥无论是在江湖上,还是在资本市场中,都拥有无可比拟的光环。保健食品行业亦如此,曾几何时汤臣倍健这个国内保健食品企业一度被多家券商确定为保健食品龙头。

不过,老大的位子哪有那么好当,这些年来虽然国内保健食品市场节节攀升,可从国内外保健食品的销售数据上可以看到,国外的保健食品不断受到国民疯抢。所以,资本市场时不时地冒出收购海外品牌的事件,龙头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而就在双十一当天,汤臣倍健的龙头地位受到了挑战。

Swisse霸占榜首

今年双十一天猫保健品排行里,第一名是来自澳洲的Swisse(已归属合生元旗下),第二名为国产保健品品牌汤臣倍健。

保健品行业的三个趋势(保健品企业暗战龙头)(1)

汤臣倍健自1995年成立开始深耕保健食品领域,作为国内保健品行业的领军企业,汤臣倍健要超越合生元有多大的胜算?

2017年国内保健品行业规模仍旧快速上升,数据显示:国内保健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每年在以数百亿的数额持续上升,2017年已经超过了2900亿元。据食品药品监管局数据,2017年全国共有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2317件,去年,我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451元,这个增速已经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虽然国内保健品市场有着千亿规模,这是一块巨大蛋糕,但是却不是人人都能分得一杯羹。在CNIC大会现场,去年国外保健食品销售额占跨境电商进口总额的10%,达到500亿元市场规模,来自澳洲的Blackmore、Swisse等品牌进口额名列前茅。2017年跨境电商的进口总额已经可以直逼国产保健食品品牌份额。

目前国内保健品行业发展规模投资范围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占行业企业总数的1.45%,10万元到100万元的企业,占41.39%,1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38%。这说明了目前行业还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另外在产品上,仿制和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内保健品公司如何破局以赢得一席之地?

更为明显的趋势是,生产奶粉的合生元依靠收购澳洲品牌,超越了汤臣倍健,成为保健品龙头,使得国内保健品企业们对海外品牌更加趋之若鹜,将更加无心经营国产品牌,而老百姓本来就对国产保健品牌不信任,随着海外品牌的大举进入,国产保健品行业或许将会如奶粉行业一样被海外品牌挤出市场。

合生元C位出道

合生元在2017年开始全面整合,形成四大主要品牌矩阵:Biostime、Swisse、Healthy Times及Dodie,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市场地位,并且更名为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仍称合生元)。

据合生元2017年财报显示,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80.95亿元,同比增长24.4%,经调整可比纯利(Adjusted Net Profit)12.08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益生菌产品收入达7.82亿元,同比增长54.7%。主导集团成人营养及护理产品业务的澳大利亚销量领先的自然健康品牌Swisse,2017年业绩再创新高,年度同比增长27.3%,达34.14亿元人民币。

2016年,汤臣倍健业绩在实现七年高增长后首度下滑,实现营收23.09亿元,增幅为1.9%,实现净利5.35亿元,降幅为15.8%。得益于公司“大单品”、电商品牌化等战略的调整,公司2017年实现营收31.11亿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净利7.66亿元,同比增长43.2%。

保健品行业的三个趋势(保健品企业暗战龙头)(2)

通过财报数据可见,汤臣倍健更为专注保健品行业。

单从保健食品业务来谈,合生元旗下仅Swisse一家,营业收入总额就高于汤臣倍健总收入。

合生元的综合品牌优势大大强于汤臣倍健,就比如说在益生菌市场,汤臣倍健也涉足益生菌产品,但远不如合生元益生菌,从2015年至今合生元婴童益生菌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婴童益生菌补充剂占整体益生菌市场份额已由2015年的34.8%上升到2019年48.4%,增长速度迅猛。

2015年9月, 合生元斥资76.76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著名企业Swisse 83%的股权,这一交易也成为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保健食品企业最大的一桩并购案。彼时,Swisse资产净值仅为1.14亿港元,除税后溢利为4.08亿元。合生元以76.67亿港元收购 83%的权益,相当于给其估值为 92.4亿元,相当于22.6倍PE,PB 则相当于70倍。

这笔豪赌曾给合生元带来了较重的财务成本。不过时至今日来看,Swisse这个现金奶牛不断地降低了合生元的资产负债率,并且资本市场的股价一路上升。

再者就双十一天猫的销售业绩来看,单单Swisse的销售就超越了汤臣倍健。不得不说,合生元收购Swisse对其抢占保健品市场份额功不可没。

两家公司的江湖之路

1、合生元:从暴利扩张到收购海外品牌

合生元1999年在广州成立,比汤臣倍健晚了4年,合生元从此开始布局儿童益生菌市场,2002年与法国拥有百年历史的拉曼集团开始研发合作,于2003年正式向中国市场推出针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益生菌冲剂。

2008年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一时间进口奶粉占据了我国大半乳粉市场,恰逢此时,合生元又投机地介入了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利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怀疑,以法国原装进口的超高端奶粉形象,迅速地占据了国内各大母婴店和超市卖场的奶粉货架。至此,合生元脱离儿童益生菌小品类,成功鱼跃成千亿婴幼儿奶粉领域中的一员。在2008年至2012年合生元奶粉销售额5年之内暴涨940%,净利润暴涨2022%,奶粉销售为合生元贡献了80%的业绩。

保健品行业的三个趋势(保健品企业暗战龙头)(3)

然而,暴利的激增也让合生元收到了一份天价罚单!2013年8月6日,国家发改委根据反垄断法,认定合生元涉嫌纵向价格垄断并开具了一张1.629亿元的天价罚单。

与此同时,315打假法国合生元事件爆出后,双方国有品牌与进口品牌的歧义对簿公堂,合生元败北而归,不仅被迫将商标“BIOSTIME法国合生元”改为“BIOSTIME合生元”,并且在之后的宣传中也不再讲法国品牌。

而此时,正值蓝海时期的国内保健品市场,又让合生元找到一块垫脚石。2015年9月,合生元以13.86亿澳元收购Swisse 83%股权,2016年12月又以3.11亿澳元收购Swisse剩余17%股权,实现合生元对Swisse的全资控股。得益于中国消费者对其的喜爱,Swisse逐步成为合生元的主要营收来源。

保健品行业的三个趋势(保健品企业暗战龙头)(4)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合生元未经审核综合收益达人民币73.27亿,较去年同期人民币57.16亿上升了28.2%。

2、汤臣倍健:从自主品牌到发力海外并购

1995年汤臣倍健成立的时候,由于当时保健品行业恰逢低谷,几经努力却仍不见起色。从2002年系统地将膳食补充剂引入中国非直销领域,并迅速成长为中国膳食补充剂领导品牌和标杆企业。公司于2010年12月登陆A股,梁允超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48.38%。

如果说因为品牌、垄断、暴利等原因,曾导致合生元的奶粉生意遭遇销售瓶颈期,汤臣倍健早期则是一直深耕自主品牌。汤臣倍健所在的保健品行业,这些年来成为老百姓诟病最多的领域,前几年间几乎每届315晚会,都有保健品企业遭到曝光。但汤臣倍健最终一路磕磕绊绊成为了保健食品行业的龙头。

保健品行业的三个趋势(保健品企业暗战龙头)(5)

尽管历经保健食品行业的浮浮沉沉,然而汤臣倍健的业绩仍然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业绩在实现七年高增长后首度下滑,而接着2017年业绩又开始扭转。

2018年汤臣倍健走上了并购扩张之路,开启在全球细分领域市场的布局。今年3月,为丰富上市公司现有产品线,提高标的公司及上市公司的交叉销售机会,促进业绩增长的同时布局全球细分领域市场,汤臣倍健宣布拟收购澳洲保健品公司Life-Space Group Pty Ltd 100%股权,收购价较该公司1.01亿元净资产评估增值了34.61亿元,增幅高达34.11倍。如此高溢价的并购,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

8月2日,汤臣倍健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表示,本次标的评估时考虑了LSG在中国的新增业务(即线下业务),具有合理性,并基于汤臣倍健的计划进行预测,符合交易实际。

从收购估值上来看,汤臣倍健对Life-Space的收购溢价比合生元收购Swisse要便宜很多(前者34.11倍,后者则高达80.05倍)。

相比之下,Life-Space要比Swisse便宜很多,只不过未来汤臣倍健能不能让Life-Space像Swisse一样,变成汤臣倍健的现金奶牛,还需要看其在国内的渠道拓展以及营销策略。

2018年中报数据显示,汤臣倍健今年以来销售费用大增,2018年中期销售费用为4.93亿元,同比大幅上涨71.86%,主要来自终端及经销商费用、广告费用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研发投入情况却在逐年降低,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报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42%、2.68%和1.04%。

保健品行业的三个趋势(保健品企业暗战龙头)(6)

根据公司最新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4.21亿元,同比增长45.58%,扣非净利润10.12亿元,同比增长46.39%。

因此未来,同时拥有澳洲知名保健品牌的合生元和汤臣倍健,谁能问鼎中原,还要看其旗下澳洲保健品牌谁能发力更猛。

中国保健品能否知耻而后勇?

通过两家保健品公司的发展进程来看,合生元在扩张的过程中爆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品牌、暴利等问题上,并得通过海外并购以及研发投入等诸多因素使之业绩持续大涨。而汤臣倍健几乎每年都会爆发产品的“黑天鹅”事件,在产品的品牌和信誉形象大大折损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提高销售费用、广告费等投入,维持业绩稳定增长,同时研发费用逐年减少。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认知日益成长成熟,以及产品信誉持续受损的情况下若非通过正确并购之路,在今后的保健品市场博弈中想要超过合生元,恐怕还要将目光瞄向海外品牌。

不过随着海外品牌的大量进入中国,国产保健品发展了20多年,却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全面认可,这恐怕也与行业内多年来的急功近利以及谋求暴利的理念有关。这些年来,保健品行业历经会销骗局、直销拉人头、广告营销的狂轰滥炸,整个行业过分夸大保健品的功效,以至于造成国民对国有品牌的信任感降至冰点。

随着海外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国内保健品企业开始自食恶果,澳洲品牌在华大量攻城略地,实际上是行业多年来无序竞争造成的结果。

不过中国保健品企业海外并购对国民来说也是好事,至少一次性买断之后,利润能够截留在中国企业内部循环,同时中国保健品行业法规,也能够因中资控股的海外品牌加入而更加国际标准化,进而促进国内保健品企业的良性升级。

国产保健品,留给你们升级的时间不多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