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船不是船。它就是一个脸盆大小,既可装盛秧苗,又能当洗脸盆用的木制圆盆。唯一与船沾上边的,是秧船的底部平顺光滑,易于在水面滑行。在老家,秧船是春夏两季插秧必不可少的用具,每家都备有那么两三只。春暖花开时节,人们放水耕田,将泥土犁松耙软,然后用秧船装着秧苗开始“布田”(老家称插秧为“布田”);到了夏收结束,人们再次耙田耕种,秧船又派上用场。堆满秧苗的秧船不下于三四十斤重,托举着在小腿肚深的水田里行走是很吃力的,这时候有经验的人往往将秧船置于水田里,一只手往船梆使劲一拨,秧船便如小船儿般在水面上轻盈荡开了,省力而便捷。

农家一二事番外(农家物语秧船)(1)

秧船的制作既要讲究外形美观,又要不渗漏、结实耐用,充分体现了一个木匠的技术熟练程度,缺乏经验的木匠是做不出合格秧船的。在选材上,船梆宜用多年老杉木,用弧形铡刀剖成一块块弧状板料,晾晒一段时间,待水份挥发干透后,再用斧、刨加工,两面刨成厚薄均匀的同心弧面,侧边刨成稍有斜度的光滑平面,使整块板料的平面、截面均呈梯形。板料刨毕,在每片板料的侧边用牛角钻打两个孔洞,镶上竹铆钉,然后将每片板料的竹铆钉互插拼接,形成一个斜口圆筒。船梆初成,须用圆面刨子将内侧面重新刨刮一遍,使板料拼接平顺、无错口,然后在圆筒底部锉一道深约3mm的斜口凹槽,以备镶嵌底板。接下来是底板的制作,选取没有结眼的杉木薄板,侧面刨光后,同样打上竹铆钉,紧密拼接成一整块,两面刨光,然后根据船梆直径尺寸画圆,锯出底坯,再刨去边上的毛刺,将圆底镶进圆筒的凹槽里,严丝合缝地对接好,一只秧船的粗样便形成了。再下来的一道工序是箍桶,桶箍以细长的竹篾条扎成,沿船梆底外侧和靠梆口约5cm处各箍一道,将船梆牢牢箍紧,秧船就很结实,不易散落变形了。最后要处理的还是船底,先将船梆超出船底的部分锯掉,然后刨平,使船梆与船底接合处呈弧状过渡,有时候还拿砂纸细细打磨,使其更为滑顺,易于滑行。

农家一二事番外(农家物语秧船)(2)

小时候的老家,大多数生活用具都是自己制作的,鲜少有人使用商店里购买的盆、桶之类塑胶制品。作为农具,秧船在一年里头只有插秧那几天恪守本职,日常则被当作洗脸盆、洗菜盆使用,可谓“不务正业”的时候居多,以至于那时的我常常闹不清为什么非得起个“秧船”这么怪异的名字。在老家还有这样的习惯:男人可以拿秧船随便使用,唯独女人不能拿秧船当洗澡盆或洗脚盆。原来,人们认为插秧是很庄重的大事,秧船若被女人拿来洗澡、泡脚,则预示着来年不会有好收成。这其实是旧时男尊女卑的一种陈腐观念,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农家一二事番外(农家物语秧船)(3)

秧船的存在,是老家传统农事活动的象征之一。如今老家人都已改种果树而不再耕田插秧,日常生活用具也多被塑胶、金属制品替代,秧船渐渐无人制作、使用了。即便谁家的杂物间还留有那么一两只,也大多已经风干开裂,说不定哪天就被清理出来,扔到灶膛里燃成一撮灰烬,而后在记忆深处渐渐沉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