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评价在两宋以后直线走低,基本成为了乱臣贼子的代称。政治对手相互攻讦,唾骂“操、莽”是传统艺能。

但五四之后,老曹突然时来运转,评价一路走高,譬如鲁迅先生有言: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当然,与某些披学术之皮,行迷弟之实的超男不同,鲁迅先生仅仅翻了全盘否定的案,并未走到另一个极端,故此佩服归佩服,还是强调一句不是曹操一党

及至建国,由于领袖的爱好与指示,老曹更是青云直上,评价达到了历史巅峰,《三国志》超世之杰的结论都HOLD不住了,直接与千古一帝并称。典型文章便是郭沫若的数篇翻案大作,上纲上线得狠狠吹了一波,直接上升到民族英雄,不但洗了曹操杀人,甚至得出了曹操继承了黄巾运动,把这一运动组织化的结论,伟光正加身,几成汉末魏共,真不知老曹地下有知,笑耶,哭耶?

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郭老彼时的剧本《蔡文姬》,忍住不吐算你狠。

幸好彼时是五十年代末,正值百花齐放,于是有谭其骧先生不识时务得出来争鸣了一番。其在《论曹操》等两篇商榷文章中指出: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是是非非,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应该恶之则恨不得把他打入地狱,爱之则唯恐捧不上天。在郭老笔底下,似乎曹操简直没有什么不是,即便有也算不得什么大不是:我看郭老这种看法在许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更指出曹操有四功:

1.结束了汉末豪族军阀间的混战,统一了北方。2.征服了乌丸和鲜卑,保障了边境的安宁。3.打击了名门豪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澄清了吏治。4.恢复了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发展了生产。

有四过:

1.打了农民起义军。2.曹操一生打的仗大多数属于统治集团间内部的战争。为了结束混战,求取统一,这些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他在战争过程中杀人太多,这也不能不算是一大罪。3.摧抑豪强兴办屯田诚然对人民有利,但所谓屯田制,实际上是一种用军事手段强制束缚军民在土地上进行官六私四或对半分的高度剥削的制度。并且不论是佃兵(军)或屯田客(民),由于他们的劳动生产得受政府设置的农官的直接管辖,身分因而降落,走上了农奴化的道路。4.在道德品质方面,他的忌刻残忍实在也是不可饶恕的。

并下结论:

总之,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从全面看问题,总的评价应该是功过于罪。但不能,也用不着因为他有功而讳言其罪。过去有许多人并没有把他说成是罪过于功,所以这案子基本上无需翻。若一定要把他犯的罪也翻过来,说是并无其事,或虽有其事,但算不得罪,那恐怕是翻不过来的,因为那是历史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郭沫若洗曹操屠徐州一事,先是质疑被杀人数,后又言道:

这里可能是战死的,也有可能是在败走中被水淹死或者自相践踏而死的,不一定都是曹操所杀。

瞅着眼熟不?某学术超男可谓承其遗唾。只不过,在谭其骧先生指出屠徐州一事史料记载极多,相互印证,无案可翻后,郭沫若就此偃旗息鼓,可见相较某些戴着客观面具的超男还是有那么点底线。

话说回来,指示频发,虽有争鸣,但无卵用,到了某十年,老曹终于登上神坛,修成正果,与秦始皇并称法家代表人物。

感受一下画风:

历史上真正的曹操简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1)

及至八十年代,曹操的评价仍然在天上飞,尹韵公之流假学术考证之名,连曹操用五千骑兵打赤壁之战,故此虽败犹荣的神论都蹦跶出来了,真是叹为观止。

有意思的是,前三十年是捧曹而不贬刘,到了八十年代后,那是捧曹必贬刘,尤其要贬诸葛。孔明北伐为集权论的始作俑者便是上头主张曹军五千战赤壁的尹韵公。

到了现下,不谈圈内,就社会舆论而言,拜学术超男所赐,曹操那是从才能到人品全面翻身,猜忌杀人都成了真性情,又有几人能回到谭其骧功过分明的路子上?

可发一笑者,学术超男恨屋及乌,所到之处必将《三国演义》批倒批臭,却不知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开篇第一句便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

真是与时俱进,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有鉴于此,当代于曹操的评价如何不高?高,高得离谱,都高入云霄,就差个曹秀波来一部《大英雄曹操》了。

你别说,还真有

历史上真正的曹操简介(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2)

只不过拍得太烂,乏人问津。主演嘛,就是和司马秀波前后脚翻车的赵立新先生(大笑)。

就这还嫌评价不高,敢问是要上天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