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整理房间,清理衣柜,无意间从犄角旮旯里翻出了一把尘封了几十年的小提琴。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忆之门瞬间打开。这是一把充满故事,充满回忆的老物件。这把百灵牌小提琴,价格23元,购买于60年代末,是当时最便宜的小提琴。其实之前我有过一把小提琴,那是我爸爸年轻时玩过的琴,是朋友送给我爸爸的一把意大利琴,不过比较破旧,还有一条裂缝。爸爸年轻时是玩广东音乐的,会玩多种乐器,擅长杨琴,算是业余高手。我兄弟四个,就我一人继承了爸爸音乐细胞。爸爸用那把破旧的小提琴给我做音乐启蒙,不是很正规,但能学拉一些广东音乐。文革期间,我上中学了,爸爸也因工作家务的沉重负担而把音乐这件事抛在了一边。由于我本身喜欢玩乐器,所以就开始与周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这时我觉得那把小提琴太破旧了,影响到我的心情与发挥,于是就让爸爸掏钱买了这把最便宜的百灵牌小提琴。我周边也没有老师教,只能小伙伴们一起琢磨,一起模仿。没有地方买练习曲,就问人借谱子抄写,最开始连五线谱的五根线都是画上去的。那时的兴趣真浓,一套36课的开塞练习曲硬是用手抄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当时的自己蛮牛的啦!那时拉的最多的曲子就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选曲。比如《白毛女》开场曲,《红色娘子军》的琼花独舞等。好多曲子都会拉,就是水平不咋滴,属于业余初级模仿阶段。不管怎么说,反正当时玩的不亦乐乎。毕业时分配到崇明东风农场,临出发前,场部文艺宣传队到市里招生。这是基本脱产的半专业团队,我们几位小伙伴都参加了面试。记得当时我拉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江南好》。结果很遗憾,没有被录取,同伴中有一位水平差不多被录取了,好令人羡慕啊。在农场待了三年,小提琴也陪了我三年。空闲时,在宿舍里经常摆弄它,与连队里志同道合者也经常切磋交流。后来上调工矿,去了海运局的客轮船队工作,当上了一名海员。在客船上我的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工作的是一艘往返于上海大连之间的客轮,每航次开晚饭后,会有一次文艺演出,演员就是船上各部门的文艺好手。我轮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船员共计110人,但却有一支十多人的乐队,水平还都不低。最兴旺时有两个手风琴,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支黑管,一个杨琴,两把二胡,一支笛子以及几位打酱油的敲击乐手,独唱演员来自海政文工团(退役)。节目有舞蹈,曲艺说唱,独唱,小组唱,朗诵,京剧,器乐合奏等形式。每次到达外地的大连港码头,晚上都会有排练。当时我们也有粉丝,那就是不会文艺却很羡慕我们的那些同事,每次排练都会有他们陪伴的身影。局里经常会有大型文艺汇演,几大船队,陆地工厂,局属医院,机关后勤都有参加。我们各条客轮上的文艺精英组成的客轮船队文艺宣传队,算是比较厉害的,屡有斩获,多次获奖。

进入80年代后,我们这拨人都开始结婚生子,沉重的现实生活使得大家都不可能再回到小年轻无忧无虑的状态了。我的那把小提琴也开始了几十年的长眠之路,这一搁就是几十年。今天我把琴拿出来试了试,弓毛全松了,肩垫也坏了,松香都碎了,不过还能拉出声响。我试图拉奏一曲,哎,仅有的一点功底全废了,太难听了。运弓手臂不灵活,按弦音不准,夹琴颈部疼痛,持琴手臂酸涨,总之不是怎么一回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拍照片时还蛮像那么一回事的。看着这把老琴,弃之不用可惜,用之不悦可悲,怎么办?先花点时间写下这些文字,感慨一下,随后再考虑怎么处置这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

300多年古董小提琴(我家的老古董小提琴)(1)

口琴老郭的小提琴

300多年古董小提琴(我家的老古董小提琴)(2)

口琴老郭的小提琴

300多年古董小提琴(我家的老古董小提琴)(3)

口琴老郭的小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