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为什么不救崇祯(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1)

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把这个人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忽视当时的条件。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能对明末一个个国之栋梁们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

在大明国祚即将断绝之际,一个个热血男儿挺起了脊梁,渴望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这里面杰出的代表有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远没有袁崇焕家喻户晓,但他却被认为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

关宁铁骑为什么不救崇祯(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2)

如果说孙承宗、袁崇焕是红花,那么王在晋就是绿叶。王在晋在近代很不受待见,被认为是“废柴”,这里面有两个人评价是其中的代表:

金庸:“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目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

关宁铁骑为什么不救崇祯(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3)

阎崇年:“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既无兵略,又无智慧。”一个白面书生,又没有打过仗,根本不懂军事,胆子又小等,王在晋被黑的确实够呛。要真正了解王在晋这个人,需要了解他所在时代背景。

在王在晋的仕途中,最重要的一年是天启二年,这年三月“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明朝灭亡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朝廷财政危机,孙承宗在关外大兴土木,打造所谓的关宁锦防线,并投入了巨额的银子,实则把大明拖入无尽深渊。

关宁铁骑为什么不救崇祯(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4)

当时朝廷岁入不过区区300万两白银,关宁锦防线一年就消耗600万两,这是一个无底洞。按照孙承宗的“以辽人守辽土”的想法,为此制定复辽的策略,

“故随辽人之便安插于两卫三所二十七堡间,以土屯土。曰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况守在关以内则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在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尝计及此乎。”

关宁铁骑为什么不救崇祯(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5)

这个策略犯了军事原则性错误,靠着修筑防线是无法阻止后金来去如风的骑兵,应该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溃后金军,把防线当作补给的中转站。孙承宗在没有获得野战获胜情况下,将十几万大军陈兵边境线上。既耗空国库,有没有打击敌人,孙承宗你在搞笑吗?

反观王在晋在担任辽东经略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认为朝廷一定要控制辽东的军费开支,“皇上欲恢复辽左城郭人民,须从新肇造,刍粮、军器须从新搬运,将来经费不可胜算。即防守山海,而筑城、造堡、建台、修墩、犒军、买马、整器、治械,所费不赀。”

关宁铁骑为什么不救崇祯(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6)

王在晋在军事上可能很一般,但他非常清朝军事和国家财政上的关系,这点要比孙承宗高明的多。王在晋的策略是加固山海关,这样能把大量银子节省下来,等待时机,司机解决辽东问题。可惜,皇帝站在了孙承宗这一边,王在晋空有一身抱负。崇祯初年,王在晋历任刑部、兵部尚书。后因坐张庆臻改敕书事,遭削籍,回家不久病死。

参考资料:《明实录东北史料辑》、《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