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彦德 邓媛)

九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对于走过不平凡历程的“90后”《参考消息》来说,亦恰是风华正茂时。

从当年仅凭“一部半电台”创刊,到如今开启建设全媒体新闻机构新征程,《参考消息》的90年,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步,始终与改革发展并肩,始终与党中央和亿万读者在一起。

2021年11月7日,当我们回望历史并重新打量这份报纸所走过的路,既看到了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再次感受到了来自党中央的关怀、众多读者的厚爱,以及几代“参考人”的接续奋斗和默默奉献。

各个刊物的创刊号(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1)

最早铅印的《参考消息》现存中央档案馆,是1942年12月1日至1943年1月31日的合订本。

红色根脉:一分钟也没离开过党中央视野

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一份特殊时期的中国刊物成为馆内珍藏。这些出版于抗战时期的《参考消息》原件,其漂洋过海的旅程,一如已泛黄的刊物所记录的那段红色历史,既坎坷曲折,亦波澜壮阔。

当年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的国际友人林迈可,在延安时期的新华社工作时就曾参与编译出版这份刊物。他精心保管500多期《参考消息》,并在抗战结束后带回英国,赴美定居后又将这批刊物带到了美国。

中国共产党,延安,抗战——当这些关键词与《参考消息》连结在一起,所记载的不仅仅是这份报纸迄今90年的历史长度,更蕴含着从诞生到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红色根脉。

1931年11月7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在江西瑞金诞生。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办地,“红都”瑞金也是《参考消息》的正式发源地。

在那次大会上,由同样刚刚创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的前身)油印出版的《参考消息》创刊号被分发给与会代表。《参考消息》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从那一刻开始扎根、生长、延伸,并成为它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

从创刊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前,《参考消息》在瑞金先后以《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名称出版。那三年的时光,是《参考消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起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参考消息》编辑部也是“流动”的。从瑞金到延安、从陕北到西柏坡,直至到达北平,《参考消息》编辑部“转战在路上”的这段过往,整整历时18年。《参考消息》的办刊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历程完全同步,一分钟也没离开过党中央的视野。

《参考消息》刊发的国内外信息在革命战争时期曾为党中央作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服务中央、做好“耳目”、为高层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光荣使命,始终是《参考消息》编辑出版的第一宗旨。

各个刊物的创刊号(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2)

1957年3月1日,改报后出版的第一期《参考消息》。

一纸风行:“万报之报”的强大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参考消息》的几次扩大发行,都与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密不可分。其中1957年3月1日《参考消息》由刊改报,就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周总理不仅亲自审阅了《参考消息》改报试版整整七页的全部稿件,还对报纸的编辑方针、选登内容、标题制作、版面安排等留下诸多批语和指示。邓小平、胡乔木和彭真等领导同志也针对《参考消息》该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进行过热烈讨论,为报纸发展“定调支招”。

来自“特殊读者”的特别关注,也让《参考消息》有了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以《参考消息》的版面安排为例,当年周总理曾指示要把国际局势发展的重点问题放在头版,海外对我方的反应登在当时的末版第四版。他的指示一直沿袭至今,《参考消息》如今仍然是每日头版重点报道国际局势焦点内容,末版报道涉华新闻。

作为中央授权独家转载国外及港澳台媒体报道的报纸,《参考消息》从诞生第一天起就遵循着“原汁原味”的报道风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多年前曾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参考消息》的感受:“说句实话,感到这样的报纸还能出?因为里头都是外国的报道,甚至有些是批评咱们国家的。当然,另一个也感到很新鲜。”

这些“很新鲜”的、甚至是批评中国的文章,其实是毛主席有意为之。用毛主席的话说,《参考消息》上的文章对广大干部群众的作用就是三个字:种牛痘。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材料,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此后,他又多次提及《参考消息》对读者的特殊意义:“要见世面,要见风雨,不要坐在暖室里头,暖室里头长的东西是不牢固的。”

特殊身份、特殊内容、特殊作用,都为《参考消息》风靡全国埋下了伏笔。

著名作家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多次提到《参考消息》。书中主人公为看当天的《参考消息》,主动申请去大队值夜班。而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消息》并从此打开另外一个天地的故事,很多读者更是耳熟能详。文艺作品中的细节,不只是作家个人经历的印记,更是《参考消息》在那个年代一纸风行的真实写照。

从1957年改报起,《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不断扩大,读者群从中央领导到县处级干部,从每个人民公社到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再到后来全面开放订阅,《参考消息》发行量持续增加。1970年,发行量突破100万份,1971年突破500万份,1975年突破800万份。

记录历史发展进程的《参考消息》,许多重大报道都曾在全国引起强烈震撼。从1971年6月连续在头版头条转载斯诺访华文章透露欢迎尼克松访华信号,到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报道深得人心,再到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经中央授权独家公布相关信息……这些报道,都令《参考消息》“洛阳纸贵”,风靡一时。1979年4月,《参考消息》发行量创下了908万份的历史最高纪录。

新华社前秘书长张国良曾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非常强烈地希望看到《参考消息》。“因为想了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以及外国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什么评论,有什么观点。”

虽然当下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是《参考消息》凭借其报道的权威性、平衡性、客观性,依然是中国读者无可替代的新闻信息来源。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信息爆炸、泥沙俱下的传媒生态,《参考消息》继续秉持“万报之报”的办报方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呈现和还原新闻热点事件,博采众长提供各方观点,为读者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做出自主判断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些同样“独一无二”的特质,也令《参考消息》在新的历史时期愈发显现出其特殊的价值。

各个刊物的创刊号(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3)

2001年1月1日,《参考消息》新世纪珍藏版。

融媒时代: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参考消息》继续引领潮流,开风气之先,曾最早介绍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浪潮奔腾而至,昔日的构想已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参考消息》自身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报网端微”以及多个渠道号的全媒体矩阵已初具规模。

2012年1月5日,参考消息网(cankaoxiaoxi.com)正式上线。抓住时代机遇的参考消息网很快迎来高速发展期,日均访问量曾高达1500万,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口皆碑。

《参考消息》也开始发力社交媒体。2011年11月7日,《参考消息》官方账号发布了第一条微博,如今《参考消息》微博已经拥有逾2300万粉丝;2012年10月,《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目前月均10万 文章超过400篇,2020年总阅读量高达10.5亿,其影响力、传播力都位居国内报纸媒体微信公众号前列;2014年5月,《参考消息》客户端上线。此外,《参考消息》还打造了今日头条号、百家号、企鹅号、搜狐号等一批百万级的渠道号;在抖音、快手、B站、喜马拉雅等视频、音频平台上,也都能看到《参考消息》活跃的身影。

《参考消息》全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积极适应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变化,在努力扩大内容覆盖面的同时,更在内容供给侧持续发力。

2017年初,《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推出“锐参考”栏目。这个全新的原创、国际、深度、时政报道品牌,很快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分析力从众多新闻产品中脱颖而出。此后,《参考消息》全媒体乘势而上,接连推出“参考快讯”“参考快评”“参考微评”“参考头条”“参考漫谈”“参考包袱铺”“世界听我叨”等品牌栏目。

《参考消息》正以全新面貌不断丰富着人们对这个“90后”的认知。2021年6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最新报告,《参考消息》以595.8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总排行榜第114位,稳居中国传媒榜前列。

2020年初,参考智库正式成立,基于自主开发的“天闻”海外舆情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海外舆情大数据库,为部委机关、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用户提供信息和研究参考。

2021年9月1日,《参考消息》在其微信公众号上重磅推出“数字报”服务,随后不久数字报音频功能上线,实现了“打开手机听报纸,天下风云掌中看”。

90载风雨苍黄,90年风云激荡。一代代参考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奋力拼搏。脚下有泥土,眼里有星光。历经“内刊、报纸、全媒”三个发展阶段的《参考消息》,将深入贯彻落实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贺信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续写全媒体时代的华彩乐章。

各个刊物的创刊号(参考消息创刊90周年特刊)(4)

2021年7月1日,《参考消息》首份“电子号外”献礼建党百年。

来源:参考消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