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戏曲的灵魂就是“四功五法”。那么,你知道“四功五法”指的分别都是什么吗?
/ 四功 /指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 五法 /指手、眼、身、法、步五种戏曲表演的基本方法,往往具备成套的表演程式。(关于五法所指,说法不一,程砚秋等所归纳的「口、手、眼、身、步」也是影响较大的一种,但仍存有争议,尤以「法」字的解释不甚明朗。一说「手眼身法步」的说法是戏曲自武术沿袭,「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法」指戏曲表演不能背离的规矩,手、眼、身、步相互协调的法则。)
程砚秋有著述「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
什么是“四功”
/ 唱功 /唱功是戏曲表演中第一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以上基本功,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
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 念功 /念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演员还须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
戏曲念白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韵律化的「韵白」,一种是以各自方言为基础、接近于生活语言的「散白」(如黄梅戏的安庆语、苏剧的吴语、京剧的京白等)。
/ 做功 /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
戏曲表演中一举一动——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都要有规范、章法,有舞蹈的韵律,需要深厚的基本功,讲究以腰为中枢,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戏曲演员从小练就腰、腿、手、臂、头、颈的各种基本功之后,还要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卓越的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
精确传神的做功是向观众展现人物的重要手段
/ 打功 /也就是武功,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戏曲演员需要有相当的腰、腿、把子的基本功,才能胜任武打表演的需要。
「毯子功」泛指各种筋斗及身体各部位相继着地的翻、腾、扑、跌、滚、跃各项技艺的基本功夫,因演出时各种筋斗翻跳不能超越舞台台毯的范围,练习时为不致受伤,也都在毯子上进行而得名。
「火爆」的吊毛属于扑跌类毯子功
「把子功」指演员手持各种长短兵刃(也包括徒手对打),摹拟武打战斗的舞蹈动作;不同兵器有不同的打法(笼统分长、短、徒手三类),并形成多种程式套路(如小快枪、三十二刀等)。
观众喜闻乐见的把子功
戏曲演员通过武功表演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展示剧情。作为一种表演手段,要求打得有情感、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
什么是“五法”
/ 手法 /通常指戏曲演员在表演时根据不同剧情的需要,用手指、手掌、手臂做动作,形成独特的手势。
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手势分别有不同的规范和含义。净角五指张开,谓「虎爪势」,表示雄伟、勇猛;小生五指并合,拇指微屈,表示稳重;老生中指、食指微伸,其余三指皆屈,表示衰老、迟钝;旦角中指倒下搭住拇指,食指挺直,无名指、小指微曲,状若兰花,谓「兰花指」,表示温柔、矜持。
尚小云
手的动作不是孤立的,五法是相互配合运用的,所谓「手眼通心」,「心到、手到、眼到」。比如我们欲往右指,必须伸出右手随着偏身,左手托袖,从右肩而过,眼随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手、身、眼全都用上了。
/ 眼法 /在表演中,眼睛是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器官。演员在舞台上表达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都要通过眼睛来表达。
眼法的训练是讲究而多方面的,包括眼部肌肉、眼帘、眉宇之间及口形变化相称的密切配合等方面。如旦角表现「喜」——双目微睁,眉随眼动,眉梢稍上挑,口微张,嘴角向上翘,气息往下沉;表现「盼」——双目凝视远望,眉头稍上挑,口微张向里吸气,气往上提,头部稍昂。
眼睛运用在于传神,即我们平时说的「眼神」。眼神来源于心,所谓眼为心之苗。「心」,也就是我们对于人物和剧情的感受。也可以说,当我们真正地生活在这个人物所处的情境之中的时候,眼神也就做出来了。
/ 身法 /演员身段表演的基本方法,是「五法」中的枢纽。身法大致分以下几种:起、落、进、退、侧、反、收、纵。演员在表演中做出的每个身段动作,都与这八种姿势相关。舞台上身段动作讲究未左先右、欲进先退、未高先低、未快先慢。
舞台上身体动作要求大而美
身体掌握得好不好,关键在腰。比如跑圆场,固然脚上的功夫很重要,但如果腰里没劲,掌握不稳,就是脚下再快,身子摇摇晃晃,也不好看。
/ 步法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张口」,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一切动作,都要靠一双脚。步法的优劣,对于唱念做打都有影响。
戏曲演员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以及规定情境,创造总结出各种各样的步法,如碎步、垫步、搓步、云步、快步、慢步、醉步等。
用于表现特定角色的「矮步」
程砚秋
步法的运用也是相互对照的,比如舞台上两个人对话或对唱,当你向对方问话时,应当向前进一步,然后还应当撤回来,这样对方才能赶上一步向你答话,这种对称的步法就能鲜明地使观众看出台上人物的交流。这也和手法、水袖等的运用「欲进先退」「上下对照」是同一原理。
/ 口法 /指唱念时嘴上的要领和方法。练唱功,必须学口法,包括四声、读字、收韵、切韵、气口等。
其一要把口、齿、唇、牙、喉这些咬字发音的部位找准,以求将字音发清楚。其二需准确掌握开、齐、撮、合「四呼」的口型。
戏曲表演中所以很注重口型,除去它与唱念时面部的造型美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戏曲中的唱念有时一个字要拉很长的腔调,如果口型不好,特别是在用腔时口型变了,字音也必然随之而变,这样也就谈不上「字正腔圆」了。
戏曲表演程式,以「四功」为经,「五法」为纬,交织而成系统性的网状结构形态;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综合性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