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一个可怜女孩在本来是阖家欢乐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这很容易让人想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么,安徒生是想让读者同情女孩的可怜遭遇,抨击既得利益者为富不仁或者是反应社会黑暗么?

答案是否定的。相反,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篇童话,就等于掌握了幸福的密码。这其中的玄机究竟何在?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两个幸福是什么(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等于掌握了幸福的密码)(1)

咱们逐步地分析。

因为从历史长河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邪恶就会有良善,有警察就会罪犯。

因此,为富不仁也好,社会黑暗也好,不会因为抨击和批判就会彻底消失,能做到相对消失,就已然是万幸。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两个幸福是什么(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等于掌握了幸福的密码)(2)

那么,这篇童话的主要用意是什么呢?

我们还得从童话本身中寻找答案。

在童话的最后,重点进行了这样的归纳总结;

说完小女孩把手里的火柴全部点燃,把周边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然后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喷香的烤鹅。

再然后,小女孩在奶奶温暖的怀抱里,两人在光明和欢乐中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饥饿、没有痛苦的永恒的天国中了。

第二天清晨,人们在街头看到了这个被冻死的小女孩,她的嘴角甚至还挂着微笑。

基于这样的总结归纳,可以确定地说,这篇童话的主旨,不是让人们去同情小女孩的不幸遭遇。

相反,他认为小女孩在那个寒夜,看到了最美丽的景象;

还和深爱自己的奶奶、一起去了没有痛苦、黑暗、剥削压迫的天国,并找到了真正永恒的幸福。

那么,安徒生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呢?

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经历。

他自己本身就出生在一个穷困潦倒的鞋匠家庭;

1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没多久母亲也改嫁了。

这样凄惨的经历让他早早明白,这个世界绝对不是什么歌舞升平的美好乐园。

悲惨的现实告诉他,在苦难中我们是等不到物质极大丰富、没有剥削压迫的乌托邦社会的。

那个玩意不过是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空想出来的理想国。

所以,人还是要对天国和永生有信仰,不要抱怨和怨恨,要用信念担当苦难。

很多人会说了,您这还是童话吗?这不就是宗教么,这不就是封建迷信么?天国在哪儿呢?你证明给我看看。

你拿不出证据,你就是胡说八道。

如果说安徒生说的这个天国是迷信;

那么,乌托邦是不是也迷信?

理想国是不是也迷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两个幸福是什么(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就等于掌握了幸福的密码)(3)

某某主义社会是不是也迷信?

按照这个逻辑,实现不了的,证明不了的那就都是迷信了。

再退一步说,即便小女孩对天国的信仰是迷信;

那么,孤苦伶仃的她,带着这个美好的迷信而死,也比没有任何盼头任何安慰地冻死在街头好很多吧?

况且,即便有温暖的人间天国,又有谁能在这个寒夜里安慰她温暖她?

更何况,她根本就等不到乌托邦社会来到的那一天;

所以,安徒生认为天国世界不是迷信,这是比现实更现实的真实,它能给心灵赋予承载苦难的力量。

如果这样解读,您就会发现这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另外一种更高层次的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