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孤独求偶的老鹰(走出森林的兴安猎神)(1)

长沙新闻网哈尔滨6月29日电(记者李凤双王建管建涛)在大兴安岭华南林海中,生活着具有传奇色彩的民族鄂伦春族。 他们曾经在森林中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后来离开森林以农业为主,形成了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 今年是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5周年,65年来鄂伦春人的生产生活习性发生了历史变迁。

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精骑善射被称为“兴安猎神”。 下山前,鄂伦春人“骑马打枪”,长期过着“吃兽肉、穿兽皮、风驰电掣、猎马长衫带血而归”的原始封闭生活。

1953年,政府为鄂伦春人盖了新房子,他们离开了深山老林,逐渐实现定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的名字也来自这里。 现在新生村有166个鄂伦春族。

进入新生村,“中介罗子”式迎宾门特别显眼,街道旁涂上土黄色涂料,浓厚的民族风民居映入眼帘,像白桦林的围栏一样有序地隔开数十户鄂伦春之家,水泥路通向各家门口,街道上安装了路灯。

下山前,鄂伦春人住在大兴安岭深处,住在“中介罗子”(立多根桦木棒打桩,周围被各种兽皮包围的简易住宅)。 下山定居后,他们的住宅经历了三次变迁。 “刚搬家时,政府给我们做了木雕。 最初奥伦春人还没有习性,后来我们也有习性。 ”。 72岁的新生村村民鄂伦春族牵皮手工艺传承人葛长云说。

在鄂伦春族下山30周年之际,当地政府为鄂伦春人建造了第一间砖房。 年,鄂伦春人再次搬进了政府提供的新居。 新生鄂伦春族乡长张慧说,65年来,新生村村容村的容貌、居住条件及医疗条件大幅度改善,鄂伦春人过上了新生活。

定居的鄂伦春族,生产方法多次调整。 到了以游猎为主、农林猎相结合、以农业为主、多样化经营、全面快速发展的生产结构。 新生村鄂伦春族吴丽霞家去年种了600多亩土地,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 另外,吴丽霞经常上山采集蔬菜、榛子等,开农家乐,日子越来越富裕了。

葛长云告诉记者,最初鄂伦春人不种田。 20世纪50年代,大豆出苗后,生产队组织鄂伦春妇女去拔草。 “我们分不开草和苗,结果大豆苗也拔了。 ”葛云忍不住笑了起来。

现在,鄂伦春人不仅学习了农业生产的各种技能,还学习了采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 掌握了人工养殖等技术。 在许多鄂伦春族的房子里,院子里停放着农机。

鄂伦春人利用生态特征,也瞄准绿色有机农业。 几年前新生村的大豆卖不出去,新生村的村民、鄂伦春人的莫彩强和大家向各地出售农产品。 经过许多努力,他们把鄂伦春人种植的绿色食品卖给北京的高校食堂,签订订单,推动了每户增收3000多种。 现在鄂伦春人迅速发展木耳隧道。

富裕了的新生村鄂伦春族也继承了以前传来的技术,迅速发展。 鄂伦春人张玉霞是鄂伦春桦树皮的艺传人,2006年她在新生村设立了瑟尔魄乌娜吉桦皮手工艺厂。

张玉霞手工制作的桦树皮技术产品有首饰盒、茶叶盒、笔筒、果盒等20多个品种。 她的桦树皮工艺品展示区,偶尔有游客来购买,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能为鄂伦春桦树皮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做出贡献是最开心的事”张玉霞说。

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跨越了人类数百至数千年的路程。 从每个人的枪械狩猎原始生活,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继承了以前传下来的技术,开展林下经济,新生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一些变化。

关于新的变化,葛长云老人在现场造句,用鄂伦春语唱了赞美新生活的歌。 抑扬顿挫之间,老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来源:长沙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