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生长化收藏。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和春分一样,这一天昼夜平分。秋意味着收敛、萧杀,自然万物要舍去一些东西,但同时也意味着收获。在北方,秋分时节则基本上大部分农作物收获正当时。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在好的年景,秋分完全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掰玉米棒子,摘谷穗子、搬运高粱穗子、挖红薯、割豆子、收芝麻、南瓜、清运农作物秸秆.....这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

北方的农民将收获的玉米挂在屋檐下保存

粮食收获运回家,堆放在客厅地面或者庭院里晾晒,人们将晒干后的主粮--谷子用大缸装起来,将耐存放的玉米则把皮剥开,绑在一起,垂吊在屋檐下,以免老鼠偷吃,将不常见的杂粮例如黍、稷、黑豆、绿豆则用小点的坛子装起来,此外还有一些极为稀有但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例如五花豆、五花玉米,则小心翼翼地装在小的玻璃罐子里、或者单独挂在墙上。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3)

收获晾晒的谷子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4)

用于装杂粮的坛子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5)

收获的豆子

秋分,除了这些忙碌的景象,在我的记忆深处,却总是还有另一个抹不去的回忆,时常在脑海里浮现,甚至不断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童年的记忆:大庙里装着全村人度过荒年的粮食

在老家有一座东岳庙,全村称之为“大庙”。大庙是全村人精神世界的中心,从现有的碑文来看,至少建于清代以前,整个院落布局比较特别,共有两进,大门外是全村的开放公共空间,平时老人们在大庙门前晒太阳,聊天,讲故事。幼儿园就在大庙院子的第一进两间房,而第二进的建筑则建有东西两个门,外墙也极为高大,倒像一个碉堡,还有一个高高的塔楼,类似瞭望塔,平时大门紧闭。儿童们平时也喜欢在大庙门外玩耍,还有古建、石刻、石碑、古树、祈雨宝瓶.....我的童年在这里长大。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6)

大庙的大门

大庙里供奉着许多高大威严的神明,既有铁骨铮铮忠心耿耿的历史人物如黄飞虎、包拯、魏征、崔珏、关公,也有圣贤如孔夫子,还有本地民间有大功绩的人,死后被追封为的神仙如马仙姑,还有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如炎帝的二女儿,他/她们一起保佑着村庄。逢年过节,人们会聚集在庙里烧香,每年七月初五,村里会过庙会,请戏团唱戏。戏团来的时候,受到了全村村民的欢迎,并且会分配到各家各户吃“派饭”,我那时候就喜欢围着戏团的人玩耍聊天,带着戏团的人回家吃饭。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7)

大庙内院,是村民初一十五及重要节日祭祀的地方

唱戏之前,戏团的乐队要先给庙里的老爷演奏一段,这一段是不允许小孩子们观看的,老人说大庙院内的两棵古老柏树下住着妖怪,警告孩子们别进来。但是老人们的警告,反倒刺激了我的好奇心,后来有一次我和伙伴们就偷偷溜进庙里的大院,好奇地搜索着这个庄严又神秘的地方,隐约记着院内两边厢房的二楼墙上写了一些大字,一边是深挖洞、广积粮,另外一边写的是备战、备荒为人民,窗户都用木板密封着,屋檐下还有去除灰尘糠皮的风车。我好奇地问爷爷这些字什么意思,爷爷说那里存的是全村的粮食,碰上饥荒年景,没有粮食了,可以来这里借粮。

原来这里存放是的帮助全村人度过荒年的粮食!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8)

大庙内两边的厢房,储存的全村的公共粮食

庙里的存粮帮家乡度过了饥荒

大庙门前,日常最有意思的景象是老人们聚在一起给小孩子们讲“古儿”(故事),老人们最爱讲的故事除了有神仙鬼怪的荒诞传说,还有过去饥荒年代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有两个。

一个是三年困难时期,缺少粮食,山上饿狼横行,一天人们在中午午休的时候,饥饿的野狼跑到家里把熟睡的孩子叼走,后来大人们发现了连忙追赶出去,却一无所获,想来孩子已经成为野狼的腹中餐。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9)

当地不少村子都流传着三年困难时期饿狼叼走孩子的故事(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的故事,是在人民公社大食堂后期,有一年队里的粮食少,更没有油,社员们嫌食堂的饭不香,但是有一天大家下工后回来吃饭时却发现饭格外香,于是便询问厨师,厨师犹豫了很久,才道出实情,原来是他做饭的时候,一条蛇不小心掉到了锅里,厨师发现后赶紧去捞,最后捞出来发现只剩下了一张皮,蛇肉已经化到大锅里了。厨师本来担心做的大锅饭会不好吃,但是品尝过后没想到却格外香,但是因为毕竟是蛇肉,家乡人从来没有食用过,更是因为害怕中毒,所以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0)

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食堂(图片来自网络)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那个年代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村竟然没有饿死过人。老人们说,最关键原因就是大庙里存放了那些粮食,让乡亲们度过了大大小小一个又一个饥荒,所以从古至今,村里也没有一块碑记载饥荒的惨状。因为这些粮食对于全村人的生命极为重要,所以整个庙的建筑布局才会像一个碉堡,将全村人的最后希望保护好。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1)

大庙的瞭望塔,后来安装了高音喇叭,有重要事情则广播通知全村村民

我记得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下放到户之后前几年,每年秋天,村民还是会将收获的部分粮食交到大庙,人们用风车将谷子里的糠皮和尘土吹干净,晒干,装到粮仓里,这种景象一直延续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丁戌奇荒,有惨状有也有幸运

有集体的存粮就能帮助一个村子的人渡过灾荒,如果没有存粮,如果能在关键时刻动员有余粮的富户捐粮也可能勉强支撑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应对持续的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既没有集体存粮,关键时刻又无法动员富粮户捐粮食,那么这个村庄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这个道理在老家另外两个村庄的历史上体现的格外深刻。

近代历史上,光绪初年(1877-1878年)的丁戌奇荒对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从光绪元年(1875年)开始发生干旱,一直持续至光绪四年(1878年),导致农作物持续绝收,食物系统遭到摧毁。其中以1877和1878年最为严重,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有学者统计这次大饥荒直接导致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逃离故乡,对中国整个近代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我的老家晋东南正处于这次大饥荒的重灾区,其中一个邻村叫北陈村,也是个大村,村里也有很多古庙,庙里也有很多石碑,其中一块立于1889年光绪五年,名叫《赈济凶荒碑记》,记载了全村齐心协力应对饥荒的过程。当时北陈村的社首们通过发动全村富裕户,捐款捐粮食,并制定了一套八个月粮食供应计划,每月赈济三次,勉强撑到了官府常平仓粮的到来,才算渡过了难关。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2)

《赈济凶荒碑记》立于光绪五年,是当地应对饥荒的见证

但是另外一个村就不这么幸运了。距离老家十多公里的另外一个村叫西李门村,村里有个二仙庙,庙里有块《纪荒警世碑》就记载到,先是持续的干旱,接着是淫雨,瘟疫,并引发盗贼四起,物价腾贵,村民们没有食物,先是将牲畜吃完,树皮吃尽,然后典卖房屋土地,卖妻弃子,最后吃死人,吃活人……,十室九空,惨状不胜记载: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3)

《纪荒警世碑》如今依然在警示着后人

“剥树皮、刈草籽、拾桑叶、搂瓜秧,骡马牛羊宰尽,以及鸡犬无声,凡下咽充肠者无不食。”

“父食子、兄食弟、夫食妻、妇食夫婴儿幼女……人骨满缸,生人餐死人之肉,生人剥生人之皮。”

而官府的救济又不及时,最后只能靠灾民自己。最后碑文警示后人:

“耕三余一,耕九余三,亦可使务农积粟,荒不为灾。庶父子祖孙各保家室,永终天年,绵之无数。”

只有经历过人间最惨的饥荒,人们才知道敬畏大自然(天),珍惜粮食,时常多积谷存粮,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一条活路。

古代的粮食安全系统

今天来看,家乡的大庙里的粮仓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仓。社仓也是义仓的一种,都是中国古代为了应对饥荒的民办公益性粮仓,而社仓更强调建立在社区,由社区自我管理,主要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扶贫、救济和赈灾等公益服务。对于一个村庄而言,一个完备且运作良善的社仓,足以应对几年一遇甚至数十年一遇的饥荒。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4)

义仓在古代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地位

放眼世界,在各个古代文明中,中国有着最悠久最完备的储量备荒思想和实践体系,至少从周代开始,古人就提出了“耕三余一,耕九余三”的粮食储备计划,在《礼记·王制》里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汉代桓宽的《盐铁论·力耕》也说:“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这样的储粮备荒思想作为立国之本,文明之基石,使得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绵不绝,并影响至整个东亚地区。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5)

此后,中国人又首先认识到粮食除了食用外,更具有等价物、公共和公益等属性。作为等价物,粮食可以作为武器,利用价格杠杆原理,轻松摧毁一国的粮食生产体系,并消灭一个国家,春秋时代,管仲曾经就曾经利用粮食的等价物属性,成功使鲁国和梁国屈服于齐国,管子也被称为世界粮食战争的鼻祖。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

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必须确保粮食是用来食用的,服务人民大众的,粮食价格必须相对稳定,不能作为资本更不能用来炒作,对此,中国历朝历代,从皇帝到百姓,从官方到民间,从圣贤到乡绅,都倾注了无数心血。

粮食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关乎国运,更关乎民生。战国时代李逵在魏国实行变法,成功运用管子的轻重思想,创立平籴法,通过国家层面的粮食交易,调解市场,推动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减少粮价波动对普通民众和农民的负面影响。到了汉代,大司农耿寿昌基于管仲轻重思想和李悝在魏国所行的平籴法,创立常平仓,运用政府掌握的粮食资源,调解粮食价格,避免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使民众受惠,同时也兼做国家粮食储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6)

河北蔚州常平仓 清代

相比较官办惠民性质的常平仓,我更钟情于民办的公益性粮仓。到了隋唐,杨坚结束了持续了350余年的分裂状态建立大一统的隋朝,隋朝建立后,着力革新粮仓建造技术、建立水运系统,并鼓励和支持民办互助粮仓。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7)

位于洛阳的含嘉仓,建于隋,是中国古代最大粮仓,共400个,大粮窖可以储粮1万石,可以供应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8)

中国古代主要粮仓仓型器物表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19)

中国古代国家大型粮仓及运河分布图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0)

中国古代曹运简史,漕运是古代粮食的主要运输通道

公元583-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在关中的赈灾实践中,发现了慈善捐助、邻里互助的行为,为了将这些好的行为固定下来,因此提出设立义仓在里社,鼓励民众丰年捐粮,并委托社司管理,常年救助,灾年赈济。实现了藏粮于民,既缓解了关中的粮食危机,也奠定了隋唐盛世的经济基础。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1)

社仓纳粟碑 洛阳 609年

在宋代,朱熹认识到常平仓无法惠及山区百姓,而隋唐以来的义仓又存在管理不善,城市化等问题而逐渐废弛,于是致力于革新义仓管理制度,让义仓保持其公益属性的同时更具有可持续性。他积极参与家乡福建地区的赈灾实践,动员慈善物资,粮食,于五夫镇修建社仓,也称朱子社仓,订立章程制度以及监管机制,以借贷的方式,让社仓粮食运转起来。避免了粮食腐烂问题,实现粮食增值,三十年间,五夫社仓的粮食增加了近10倍。不仅让百姓粮食无忧,更增加了集体财富,实现共同富裕。而五夫社仓也先后持续运营700多年,这在世界公益慈善历史上堪称奇迹。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2)

朱子社仓,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

朱熹将自己创办社仓的经验分享给了自己的朋友,并先后悉心指导朋友们在周边地区创办了七个社仓。基于这些宝贵的一线社区实践经验,朱熹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民间社仓管理制度--社仓法,大大提高了义仓的管理效率和可持续性,为后世义仓所遵循。从今天来看,朱熹当年在家乡发动乡绅、募集资源、创立社仓、总结社仓法,并进行推广,和我们今天所开展的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五社联动等也极为相似,具有比较参考意义。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3)

明代以来,《朱子社仓法》沿着朱子学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琉球群岛地区,并促进了东亚地区的义仓和社仓传播

极端气候危机之下如何建立我们的粮食安全系统

近几年的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种种事件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生态系统极不稳定时期,未来极端气候会越来越频繁,强度也会以超出人类传统认知的方式出现。而气候危机首先冲击的就是我们最脆弱的食物系统

食物系统之所以脆弱,是因为食物生产过程受到诸多自然条件、社会公平以及市场机制的影响和限制。食物则是平衡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秤砣。尽管我们依靠现代科技可以已经可以在温室大棚、无土栽培中生产蔬菜,但是却是以高资源消耗和高能耗为代价。

在国际上,粮食一直是西方国家特别是那些跨国粮商控制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武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粮食价格由私人资本控制,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粮食援助削弱不发达地区的粮食定价权和自主权,自然灾害则是粮商获取暴利的良机。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4)

粮食储备是整个食物韧性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储藏涉及粮仓、存储,管理,营运,加工、运输、社会服务等诸多内容,如果那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导致粮食安全出现危机。

在中国,尽管我们传承了良好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粮食市场和供应体系,但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乡社区的互助公益性粮食储备却几乎消失了,而广大城市家庭并不具备长期储粮的能力,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原有的市场供应体系被中断,社区层面的粮食供应危机凸显出来。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5)

乡村被荒废的土圆仓,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因此,需要思考如何重建和加强我们的公益属性的社区粮食互助体系,例如可以尝试在社区建立互助性的实物义仓和粮食加工设施,为最脆弱群体提供公益性食物供应服务。我们也可以改良家庭储粮设备,延长家庭粮食储藏的时间。

中国的粮食储备文化和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国家摆脱西方的粮食殖民来说可能会大有帮助,中国的对外援助可以协助发展中国家推广良种和适切农耕技术、结合在地传统社区组织,建立社区互助性公益粮仓及相关制度,从而建立本土的食物安全体系。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改变正在发生。据媒体报道,山东日照某镇的合作社正在尝试建立新的互助粮仓,农户将所生产的粮食存在互助粮仓,产权归农户所有,农户凭券去互助粮仓办的供应点兑换加工好的粮食,多余的粮食对外销售,既解决了分散农户的储粮限制问题,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同时粮食储藏在当地,也增强了社区的粮食安全。

在上海等地疫情防控期间,一些粮食供应企业将粮仓建在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比较集中的社区内部,通过和社区志愿者合作,由志愿者协助下订单并义务送货上门,有效解决了疫情封控下特殊人群的食物需求。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6)

上海金山区朱泾镇鸿越华庭小区的互助粮仓

此外,在今年中国国家对外援助项目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种子、仓储和加工设备的对外援助计划,中国正在以相对平等的方式输出自己的粮食安全智慧和中国方案。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探寻藏在粮仓里的民间粮食安全系统)(27)

中国援建东帝汶的粮仓项目

补充知识:

2017年,为了纪念古人秋收积谷建义仓的功绩,一群致力于复兴义仓文化,推动社区互助的中国公益组织和个人,将每年的秋分日定为义仓日,每年这一天在各地开展各种纪念义仓先辈仪式,表彰社区志愿者的活动。

2018年,为了提现对中国农民,农业的重视,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的秋分日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

作者: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国际机构从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专注传统公益文化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注:本文为良食研究专题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关于食物体系的好文章,可以持续关注我们。

参考文献:

《碁山镇探索实施“互助粮仓”储粮试点项目》:https://m.toutiao.com/is/6H3qcGY/?

《沪郊金山,“社区粮仓”开到居民家门口,平价、便捷、货源充足》https://m.toutiao.com/is/6HTBLCc/?

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

http://www.cankaoxiaoxi.com/zhiku/2022/0622/2483394.shtml

-END-

编审:Melinda 李艺泓 编辑:小妍

作者:常竹青 图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