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宫剧里经常有这句话“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种“流刑”始于秦汉,但在清军入关之后,流刑才真正流行。在《大清律》中,流刑被细节化、规范化,虽轻于死刑,却生不如死。

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在哪(宁古塔-清朝流放人员的接收地)(1)

宁古塔为古地名,“宁古塔”不是一个建筑物,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宁古是数字“六”满语的发音,“塔”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在哪(宁古塔-清朝流放人员的接收地)(2)

从北京到宁古塔,大多数的犯人就是宁愿畏罪自尽也不愿意去往宁古塔,从京城一路发配4000多里外。这是一趟长达四个月的迁徙,每日50里,日日无歇,路途遥远,据《研堂见闻杂记》写道,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所以宁古塔这三个字成了犯人以及犯人家属的梦魇。当时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走得出来。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在哪(宁古塔-清朝流放人员的接收地)(3)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清朝时期的宁古塔在哪(宁古塔-清朝流放人员的接收地)(4)

清朝的柳条边墙

明朝万里长城辽东镇部分与清朝的柳条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