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北极燕鸥从南极洲附近的越冬地点出发,飞越7万~9万千米,迁徙到北圾附近的繁殖区。这样的长途迁徙不仅需要出色的体力,还需要超强的方向感。尽管人类有极强的认知能力,但在寻路方面,我们的能力比候鸟可差多了。有一些人特别容易迷路,常常被戏称为“路痴”。

为什么一些人不善于认路?“路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个谜,但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答案。科学研究揭示了大脑定位系统的机制,也发现了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好的方向感。最新的研究结果重新阐释了“男性比女性更善于认路”的原因,也提供了提升方向感的秘诀。

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一起读科普杂志)(1)

复杂的方向感

方向感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它是指在环境中定位和执行寻路的能力。方向感强的人能更快速高效地到达目的地,避免迷路和绕道。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知道你所处的位置与地标的关系,还必须能够在转弯或决定抄近路时更新自己的位置。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些人似乎天生拥有很强的方向感,有的人则很容易迷路。无论是定向越野达人还是方向感奇差的“路痴”,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套复杂的定位系统,一系列不同神经元相互协作,使我们明确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绘制心理地图,也称认知地图,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创建一个关于环境的空间地图,类似于手机应用地图。

人类严重地依赖视觉来感知世界,但我们大脑的导航系统需要多种感官的输入,包括声音、气味和触觉(如行走时腿部肌肉的感觉)。来自内耳前庭系统的信息也很重要,它记录了我们移动的速度和方向。

考虑到我们心理定位的复杂性,定位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当灯光熄灭、缺乏视觉输入时,位置细胞的放电开始变得不稳定,使我们迷失方向;如果感觉系统或导航系统受损(如脑损伤),方向感也会受到影响。但这种由生理缺陷导致的“路痴”毕竟是少数。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会影响方向感呢?

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一起读科普杂志)(2)

方向感的个体差异

美国科学家制定了一个方向感评价量表,通过研究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方向感有合理的认识。受试者在识路测试中的实际表现与自我测评的量表得分基本一致,但他们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与智力测试分数却没有关系。它们甚至与其他类型的空间认知能力也没什么关联,例如心理旋转(即想象物体在空间中旋转)能力的高低对方向感似乎没有影响。

如果方向感与智力无关,那么如何解释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呢?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我们的大脑处理感官信息的方式。例如,姿势的不对称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黑暗中试图走直线,结果却走出圆形路线(俗称“鬼打墙”)。不对称的姿势似乎影响了内耳前庭系统功能,这对定位至关重要。还有研究表明,嗅觉发达的人方向感也更强。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方向感与我们的导航策略相关。我们在寻路时主要会用两种策略:一种是基于路线的导航策略,另一种是利用心理地图。基于路线的导航需要记住特定旅程中的地标:在第一个路口左转,然后在公园右转……这种方法很适合熟悉的环境或经常重复的路线,但它缺乏灵活性。如果道路施工迫使你改道,这种方法就派不上用场了。心理地图常被认为是更优的导航策略,因为它更灵活,允许你在遇到特殊情形时修改路线,或者在适当的地方走捷径。但心理地图对认知的要求也更高。

我们大多数人都使用这两种策略,但方向感的强弱在于如何在两种策略中取得正确的平衡。方向感强的人可能会自动选择最佳策略。

文章摘自:《大自然探索》201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