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它重达2567公斤,由65个大小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1)

目前为止,这套编钟仅奏响过三次:1978年出土时,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湖北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也有人置疑香港回归所奏的“曾侯乙编钟”非原品)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2)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3)

随着演奏的增加,受击较多的钟,尤其是下层的几个大钟,其正鼓部表面黑色的氧化膜渐渐被击去,黄白色的原铜露了出来。一些老百姓及文物爱好者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香港回归的时候,电视台播放了编钟演奏,当时看有人用力的敲击编钟,我特别担心给敲坏了。”

“普通人觉得真是掉一个渣儿都觉得心疼,跟王刚老师(国宝守护人)一样想近距离看却不敢呼吸。还是敲复制品吧。”

“没有台湾回归,不要请出编钟了,其他的事不够格。不是开疆拓土这样的大功业,怎么能请这祖宗辈的大神出马。”

“编钟已经存在了两千四百年,我希望再下去两千四百年还有这件东西给子孙观赏。”

可见,大家对曾侯乙编钟也是视为珍宝,不忍看到它有那么一丁点的损伤。

关于编钟又叫歌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故而得名。最初为陶制,后来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钟改为主要由青铜铸成。它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古代由于铜的产量少,而且冶炼金属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精美的青铜器具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拥有的,它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4)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5)

通俗的讲:长柄,有挂环的是甬钟;没有长柄,只有挂环的叫钮钟。不管是甬钟还是钮钟,还是甬钟加钮钟的组合,一套挂起来统称编钟。钟体上铸有一枚枚乳状突出,叫钟枚,钮钟无枚,小甬钟枚较短小。

最下排中间垂直悬挂的是镈钟,这一枚是楚惠王赠送的镈,即“楚王镈”。 镈钟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形制如编钟,只是口缘平,器形巨大,有钮、可特悬(单独悬挂)在钟悬上,又称‘特钟’。它相对编钟言,后者为编悬,前者为特悬。始见于殷末,盛行于东周。按史籍记载,它应当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相和,以槌叩之而鸣。“钟鸣鼎食”就描述了古代帝王诸侯宴食的宏伟场面,鼎用以盛载食物,钟则用来演奏音乐。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6)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7)

钟的各部位都有着特定的名称,上部称为钲,下部谓之鼓,钟口两角为铣,钟唇曰于,钟顶名舞。(具体见上图)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8)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9)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曾侯乙(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曾侯乙编钟)(10)

曾侯乙编钟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钟架可以拆装,钟笋、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编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整个编钟给人以庄重肃穆,精美壮观的感觉。

目前,曾侯乙编钟仅复制了五套,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除了周一闭馆,每天都会有编钟表演。由于时间匆忙,没有观看,实在是遗憾,去参观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曾侯乙编钟作为国家的一级保护文物,已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相信它一定会被好好呵护,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长存于世。

图片拍摄于湖北省博物馆(2019.10、Li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