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重读金庸#

若论金庸武侠,《天龙八部》当是公认的金庸小说巅峰之作,但就羽菱君个人而言,却更喜欢《倚天屠龙记》。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部小说里有羽菱君最崇拜的人物,这人物身上也同具金庸模式的角色塑造特点。当然这个人物并非书中男主角张无忌,而是一代宗师张三丰。金庸笔下的张三丰,近似于仙人,却也是至情至圣,他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且心胸似海的高尚品德,有心怀天下苍生的大爱,也有私人情感的小爱。他的高尚品德改变了张无忌的人生轨迹,而他对郭襄一爱百年的至情爱意,更是金庸武侠里最长情,也是金庸最推崇爱情模式的代表。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1)

张三丰

一、前期独善其身,后期兼济天下,概括了金庸对张三丰人生的侠义诠释

假如说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梁羽生最擅写名士风流的侠客,那金庸则最推崇为国为民心存大义的侠之大者。因此在他笔下塑造的正派角色,往往都是这类人物,他们不仅仅是单纯的行侠仗义,而是将侠义精神升华到悲天悯人、义薄云天、为国为民的最高境界。即便是杨过、韦小宝和石破天这样的小混混与小乞丐,无论其出身和孩童经历如何,最终都能成长为心怀苍生和心存大义的了不起人物。张三丰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金庸笔下是近似于仙人般的武学一代宗师,但在他身上,也同样展现着金庸模式的角色塑造特点,侠之大者且至情至圣。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虽是道门领袖,但他的人生却实践了儒家一贯所推崇的处世思想。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且是用实际行动将之诠释得淋漓尽致,前期独善其身,后期兼济天下。

张三丰出身少林,虽未剃度,但十六岁之前还是张君宝的他,就是寺中默默无闻一个的服事僧,他师从觉远大师,但两人情同父子。然而因为郭襄赠他一对铁罗汉玩具,无意中学了一套罗汉拳,因而被少林认定为偷学武功,要将他处以极刑,幸得他师傅拼命把他救出山门,捡回一命,可他师傅觉远大师却因此真气耗尽随之圆寂。张君宝此时无依无靠,郭襄叫他去襄阳找她父亲郭靖,但张君宝却在前往襄阳的途中,因听一农妇劝诫其丈夫之言,动了自立门户的心思,因此断了去襄阳的念头而转入武当山,由此也开启了他前期的独善其身之路。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2)

张君宝与郭襄

张君宝在武当山,找了一个岩穴,渴饮山泉,饥餐野果,孜孜不歇地修习觉远所授的《九阳真经》。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悟出一套以柔克刚的拳理,随之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学中阴阳互济的至理,终成为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相生相克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

可见在三十岁之前,张三丰一直在无时不刻地完善自己。他潜心武学,独自研习,摸索武理,积累经验,提高修为,坚守独善其身的原则,并保持着正直高洁的品行为人处事。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也由此开启了他成为张三丰后开始兼济天下之路。

在自号张三丰之后几十年,他陆陆续续收下了七个徒弟,后被他培养成名震武林的武当七侠。但张三丰开宗立派收徒,初衷却并非为了壮大一己门派之私欲,他并不重视一己一派之荣辱。就像他教导弟子时所言那般,他传授武功于人,是为了使他看重的正人君子之武功,能高于邪恶小人,再让这些得他真传的正义之人,进而相结天下义士,同心协力驱除蒙元鞑虏,最终恢复汉人江山。这是在民族和社会有需要的时候,毫无私心地凭着自己的才干,倾全力为天下付出,贡献自己的所学。而且他还仅是将这种践行民族大义之举,视为尽了我辈武学之士的本分。可以说,他在达则兼济天下这方面,是完全用自己实际行动在诠释。

俞莲舟摇头道:“不然,目下以武功而论,自是你不及我。但恩师的衣钵传人,负有昌大武学的重任。恩师常自言道,天下如此之大,武当一派是荣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学奥秘,慎择传人,使正人君子的武功,非邪恶小人所能及;再进而相结天下义士,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才算是尽了我辈武学之士的本分。因此恩师的衣钵传人,首重心术,次重悟性。说到心术,我师兄弟七人无甚分别,悟性却以你为最高。”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九回》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3)

也是因为有这样高远的品德和志向,才让他拥有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争取存同求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他不会排斥殷素素,视殷天正等一众明教高手为英豪。而他对张无忌的矫正,更是直接为后来的中土武林,教育出一位完成铸造抗元统一战线的武林至尊。

有看过连载版小说的朋友就会知道,假如按照正常的成长过程,那么在父母双亡之后的张无忌,以他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以后,绝对会成为一个心怀仇恨、志在报仇甚至是仇视武林的阴险毒辣之人,练成“九阳神功”之后,基本上就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魔教教主》中那样的腹黑版张无忌。

按照连载版小说最初的设定,金庸先生当年也估计是像电影《魔教教主》中那样的思路,想把张无忌创造成最终能与朱元璋双雄争霸,甚至是加个陈友谅三雄争霸的人物。毕竟凭借小时候继承他母亲聪明伶俐又富有心计的特点,长大后再练成神功的张无忌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方霸主。但后来金庸笔风突变,硬是把长大后的张无忌,变成一个天性醇厚、以德报怨的心胸宽广之人,最终凭借他的盖世武功和这样的高尚品德,得以消除武林宿怨并统领天下英豪,铸成了抗元统一战线,继而推翻了元朝。从修订版小说开始,金庸先生更是直接删掉了表现张无忌小时候聪明且有心计的所有情节,以此来对应张无忌的醇厚天性。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4)

李连杰版张无忌

其实金庸先生从修订版开始删掉表现张无忌小时候有心计的情节,羽菱君个人认为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在连载版中,金老对张无忌人物性格的笔风突变,实际上是无心插柳更加凸显出了张三丰这号人物的人格魅力,使之文学形象更加丰满。我们完全可以看作,张无忌性格的变化,是因为他在武当的那几年里得到了张三丰非常用心的教育,张三丰是用他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矫正了张无忌原本已经扭曲的思想,不仅消除了张无忌的仇恨心理,更还将张无忌教导成一位跟他一样,有广阔胸怀且心存民族大义的侠之大者,一位足以继承他之衣钵和志向的传人。

毕竟,金庸塑造人物角色的模式特点之一,就是笔下人物不但自己心存大义,还能影响别人成为侠之大者,就像洪七公对郭靖的影响和郭靖对杨过的影响那般,张三丰对张无忌的影响,完全是讲得通的。

而除了张三丰侠之大者的大义形象,印证着金庸模式的角色塑造特点,并能跟郭靖萧峰等并称,成为他诠释侠义的代表人物,《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的私人情感,也印证着金庸武侠中常见的爱情观,那就是真爱必长情,且得不到的爱或者没结局的爱才是真爱。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5)

二、张三丰与郭襄的故事,闻者人皆叹惜,但金庸推崇的爱情观注定他们难有结局。

关于张三丰与郭襄的故事,历来都很受读者的欢迎,听过他们故事的人,几乎都会为他们这段没有结果的相遇,感到惋惜,因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们俩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不要说我们戏外的读者,便是小说中戏里的人物也一样,比如说殷素素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冰火岛返回阔别十年的中土,在跟着张翠山回武当山的路上,殷素素曾听二伯俞莲舟讲起过,他们师门武当一派武功的来源,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张三丰与郭襄结识的故事。殷素素听完故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们万千读者常会提到的问题,便是郭襄为何不跟张三丰在一起?

(俞莲舟)于是将《九阳真经》如何失落,从此湮没无闻的故事讲给了她听。这事张翠山早听师父说过,殷素素却第一次听到,极感兴趣,说道:“原来峨嵋派上代与武当派还有这样的渊源。这位郭襄郭女侠,怎地又不嫁给张真人?”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第九回》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6)

殷素素

可见,戏里戏外,听过他们故事的人都叹惜,而写他们俩故事的金庸先生,对他笔下这对曾经有缘无分的少男少女,对他们明显更是惋惜,毕竟殷素素的话,就是他的心里话。但是金老没办法,他不可能强行写他们两人在一起。就如王重阳不可能与林朝英在一起一样,张三丰跟王重阳都是历史真正存在,备受后人敬仰的人物,虽戏说却不能胡说,总不能无中生有,带有毁谤圣贤之嫌。而且情节的需要也不允许他这么写,不然哪会有后来的武当派和峨嵋派呢。

因而金老只能狠心,给他们写了一场没有结果的相遇,更狠心的是,一次相遇,一次重遇,此后便再不相逢。只因,当年的张君宝属于一厢情愿,而郭襄的心念念不忘于一个人。一个有意,一个无心,就如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却无心恋落花,注定了虽有相遇,却无结果。

实际上,从一开始,张三丰对郭襄的爱意,就纯粹是自作多情的单恋。因为他对郭襄的爱意,是由还是少年懵懂的他,一场误会引起的。这个误会还要从他们的第一次相遇讲起。

当年华山之巅,才只有十二三岁 ,还是懵懂少年的张君宝,因日前手中的《九阳真经》被尹克西和潇湘子所抢,跟着师傅觉远追讨经书而来。张君宝定要打败尹克西,往他身上搜取被盗的经书,但是苦于未曾蒙师授武,一开始未但不能打到尹克西,反倒是自己被摔得头血流。最终虽在神雕大侠杨过的指点下,张君宝成功打倒了尹克西,但终究在他身上搜不到被抢的经书。之后众人看到潇湘子击打觉远,掌力却被觉远尽数反弹,皆在赞叹他的内功之深的时候,却只有郭襄见到张君宝头上的流血,取出手帕,替他包扎。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7)

郭襄

郭襄替张君宝包扎伤口之时,由于想到杨过即将携小龙女离去,伤心眼红,泪水莹莹,别人虽不知,张君宝却是看在眼里。郭襄的这一举动,非是有心,但结合为他包扎伤口的做法,却让张君宝误会,这位郭二小姐是在为他的受伤而流泪。少年懵懂,情窦初开,一个自作多情的误会,便由此生成爱意,深刻在了这个首次相遇的无知少年心里。

假如这场相遇之后,再无重遇,或许张君宝对郭襄的爱意,对她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会随着时日的流逝而慢慢变淡,终究消失于无。可偏偏天意作弄,三年之后,当张君宝或许快要忘记郭襄时,他们竟又重遇了。郭襄为找杨过下落而上少林,结果就重遇了他们师徒。张君宝再见郭襄,之后他虽知郭襄乃是找杨过下落而来,但依旧还是懵懂少年的他,想起当年的包扎伤口之情,或许又会自作多情的认为,郭二小姐也是为了找他而来。而且这次重遇,让张君宝同郭襄经历了一番生死与离别,自此情根深种,终生再难从心中去忘却这位意中的少女。但郭襄其实却未把张君宝,过多地放在心上。

然而共历生死,情义更浓,逃出生天,师傅离世,孤苦无依,郭襄解下手镯,交代他到襄阳投靠她的父母,就让张君宝对她的爱意,更为刻骨铭心。在羽菱君个人看来,后来张君宝在武功修为有成之时,应当曾有下山行走江湖,一是为了寻找过郭襄,二是为了行侠仗义。只是茫茫江湖,匆匆数年,一个有心一个无意,却始终再无相逢之日。之后张君宝再获郭襄信息,却已是她出家为尼,创建峨嵋之时。张君宝由此重返武当,因专心于道家之学,也因郭襄已出家为尼,他便在真武观中作了道士。只是此后他虽人在道门,心怀天下,但那少年时深种的情根,对郭二小姐的那份爱意,却从未在心中淡忘过。而且,这情根一种,竟延绵了百年之久。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8)

近百年后的某日,武当山上,那位已年过一百一十岁,在毫无防备之下,遭人偷袭重伤,面临门派被灭之危,交代完后事的期颐老人,在坦然赴险之前,又从身边摸出了那对铁罗汉,那对时刻在他身上,携带了近百年之久的故人赠物。此时,在他眼前,他所看到的不是武当一派的荣辱,而是百年前那位明眸靓丽的少女。

人生在世,人寿有穷,匆匆数十寒暑,人之长情,最长者当莫过于百年不变。张三丰一人单恋,可对方从未知晓,却一爱百年,刻骨铭心,堪称至情至圣。一代宗师,武学成就,千年一人,爱之长情,同样如此,实教人由心敬佩。也因此,羽菱君特别崇拜张三丰,更因《倚天屠龙记》有他,对这部小说的喜爱程度,更甚于金庸的巅峰之作《天龙八部》。

不过,张三丰的长情也印证着另一个金庸模式,那就是金庸在其小说里的爱情观,真爱必长情,且得不到的爱或者没结局的爱才是真爱。因为这样的爱情事例,在他作品中可谓随处可见。

阿青爱上了范蠡,但范蠡却爱着西施,阿青始终没走出这份爱;乔峰深爱着阿朱,但阿朱却死在了他的掌下,乔峰此后心里再容不下她人;林朝英对王重阳倾慕一生,但王重阳宁愿出家也不愿与之执手,林朝英去世却还偷偷去哀悼她;程英、陆无双和郭襄都是一遇杨过误终生的人,为了杨过终生未嫁,但杨过心里却只有一个小龙女,等待十六年还做出殉情举动;令狐冲和岳灵珊青梅竹马,但令狐冲还是失去了她,在她婚后还对她念念不忘;陈家洛明明爱着香香公主,却忍心将其送给乾隆,她香消玉殒,自己只能独自垂泪;胡斐和袁紫衣明明相爱,但袁紫衣却是佛门弟子,袁紫衣自己明知她跟胡斐不可能有结局,却还在不断拆散他和程灵素……

如此这些,不胜枚举。更甚者还有因得不到爱,产生出了不少心生报复的恶人。就像康敏会为了报复乔峰对她的不屑,让乔峰身败名裂,悲剧连连;李莫愁为了陆展元,更是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成昆竟会因被夺爱之恨,誓将明教连根拔起,以此报复死去的阳顶天……这些就因长情如此,才为情所困。

可见在金庸眼里,最长情却又得不到的爱,或许才算是最刻骨铭心的真爱。不知道这是否跟金老自己的感情经历有关,但他笔下的张三丰对郭襄一爱百年的至情爱意,则又一次印证了他这个爱情观。所以从这方面的设定来说,也早已注定了张三丰与郭襄只能相遇而不可能相爱。

金庸原著对张三丰的评价(谈谈因张三丰而更喜欢的倚天屠龙记)(9)

重读金庸,不论金老巅峰之作是哪部,更想谈谈因书中一人而让羽菱君更喜欢的一部作品。不知道还有没有跟羽菱君一样的朋友,因为金庸写的张三丰而更喜欢《倚天屠龙记》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