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史资料(汉字的历史变迁)(1)

给大家讲了那么多期的文学艺术形式之后,我们今天来讲解一下一种更加古老的东西。如果没有了它,不要说这些文学艺术根本没有存在发展的可能,就连中华文明都不会有今天的辉煌,那就是——汉字。

说起汉字的起源,那就比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还要遥远了。1952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在距今6000年的30个文字符号,比起一些时间更久远的文明,这些符号已经可以略微地让人辨识出它们大致的意思。部分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当今汉字的起源。当然,这些符号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图画文字”,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文字形式。

一般判定一种文明的产生时间,都是以有切实文字记载为准。在商朝的时候,中华民族就开始使用文字来记载各种事件,由于现在的留存下来的这类文字主要都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这个时期,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文字体系,所以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历史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应该从商朝开始算起,于是这“上下五千年”一下子就变成了“上下三千多年”了。

汉字的演变史资料(汉字的历史变迁)(2)

截止到2014年10月,考古人员一经发现了大约13万片甲骨,上面记载着4000多个单子,其中已经识别出了约2000个单字。更重要的是,这2000个单字里面,已经隐约能看到“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法,这也证明了中国的文字至少是从商朝开始就已经传承下来了。

这六种造字方法就是我们时常会听见的“六书”造字法,它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最早出现在《周礼》这样一部古老的书籍里面。汉代学者许慎、班固把这套理论归纳总结之后确定了名字和顺序,这样一套理论的出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此以后,人们需要再创造一些新的文字的时候,都能够用这样一套系统为依据。中国的文字叫做这样“汉字”不知道和汉代学者们的努力是不是有关系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勤劳且智慧的民族,而且在艺术审美上面有着极高的悟性。随着我们的书写记录工具从甲骨变成金属,然后再到竹简、绢布、纸张,中国的汉字也跟着历史的进程慢慢改变。

在上周时期,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起容易生锈的铁来说,铜肯定是一种更加稳定的金属,因为不容易变质,所以一些贵族就开始在青铜器上面记录一些事件,这些被雕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就被称为“金文”或者是“钟鼎文”。

到了西周晚年,有历史工作者开始将过去的文字进行整理,演化出一种汉字形式——“大篆”。它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其代表则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石鼓文”。

秦始皇完成大一统事业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书同文”——统一文字。秦始皇的宰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面进行了改造,这种文字就是后来的“小篆”。相对于它的前辈,小篆的字体更加修长,而且齐整圆润,这种文字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艺术工作者喜欢使用它来设计自己的作品。小篆最大的历史意义,在于让统一的七国区域内都能够使用同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中国人再也不用跨个省就变文盲了。

在篆书的基础上面,有一批职业人士创造了“隶书”,它在汉代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的书写字体。比起篆书,隶书将一些圆转的笔画改成了方折,这样的一种改变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书写速度。这一批“偷懒”的职业人士就是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文书官吏们,“隶”所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隶书的出现为后来的许多书体奠定了基础,也是现代常用的书体之一。

到了东汉的时候,文字艺术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楷书”的出现。楷书又被人称为正书或者真书,他的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因为有非常重要的楷模作用,所以被成为“楷书”。楷书的出现,也标注着中国汉字从实用性为主转向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的阶段。现在有非常多的书法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都要求后者必须先把正楷练熟写好之后,再去学习别的字体,可见楷书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汉字的演变史资料(汉字的历史变迁)(3)

至此,中国汉字已经基本定型,它伴随着中国璀璨的文明,一同呈现在世界的眼前。

总体来看,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汉字的演变趋势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样的一种趋势让中国的识字率持续提高,也为文化的传承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联系到了一起,在那些陌生的地方行走时,一个个熟悉的汉字,一次次地温暖着我们的心。

(本系列可作为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辅助参考,目的是为了更好理解课本知识。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以直接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