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是科研写作的前提,没有选题或选题不当,论文或课题写作都无法真正展开判断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就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过,很多作者缺少这方面的判断能力包括学过我们科研选题策划课程的作者,虽然也了解了选题的一些评估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又面临一些困惑比如,这些评估标准到底需要同时满足,还是满足几个关键指标就可以,哪些属于关键指标?这些评估标准,谁在前、谁在后?为澄清大家选题判断的上述困惑,我们归纳总结出五条递进使用的选题判断标准也就是,越靠前的标准越要首先考虑,只有满足了前面的判断标准,才能继续使用后面的标准对选题做进一步判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选题六大技巧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选题六大技巧有哪些(选题价值判断的5条标准)

选题六大技巧有哪些

选题是科研写作的前提,没有选题或选题不当,论文或课题写作都无法真正展开。判断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就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过,很多作者缺少这方面的判断能力。包括学过我们科研选题策划课程的作者,虽然也了解了选题的一些评估标准,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又面临一些困惑。比如,这些评估标准到底需要同时满足,还是满足几个关键指标就可以,哪些属于关键指标?这些评估标准,谁在前、谁在后?为澄清大家选题判断的上述困惑,我们归纳总结出五条递进使用的选题判断标准。也就是,越靠前的标准越要首先考虑,只有满足了前面的判断标准,才能继续使用后面的标准对选题做进一步判断。

一、选题本身是否符合作者的研究目的

这里的研究目的,是指广义上的理解。既包括做选题是为了解决特定学术问题,也包括做选题是为了实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特定目标,比如,为了顺利毕业而做学位论文选题,为了发表C刊而做期刊论文选题,为了申报课题而做课题选题。选题本身是否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这是选题判断首先要考虑的标准。有什么样的研究目的,就要做什么样的选题,研究目的不同,选题的侧重点的也会有差异。不顾自己的研究目的而盲目做选题,必然影响该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如果选题本身就不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偏离了自己的初心和需求,那么,这个选题即便做出来了,也无法直接用。这个时候,也根本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判断标准。

比如,同样是研究具体专业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拿这个选题去申报校级课题,就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但是作者的研究目的,如果是为了申报教育部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述选题就显得过于简单,研究价值不够。反过来说,自己的研究目的明明是要发表C刊论文,可是却按课题选题的思路进行策划,或者放着易发表的选题不用,非要选择短期内难有突破的困难选题,这样的选题即使本身完全符合选题规范,即便看上去更加高大上,但对作者本人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都偏离了作者最初的研究目的。再比如,自己的科研方向是“西方社会思潮”,可自己却总想着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做选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选题不利于科研方向的贯彻落实,不利于实现自己深耕某一方向的研究目地,同样会削弱选题的价值和可行性。

二、选题有无亮点以及常识性错误

如果一个选题本身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那么,要进一步判断这个选题的价值是大是小,以及可行性如何,就要考虑该选题是否有亮点以及有无常识性错误。“常识性错误”很容易理解,即选题本身是否存在虚假主题、虚假问题或研究方法不切实际。比如,“幼儿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就是个虚假主题,因为国内不存在此类标准,相应地,针对该主题所研究的任何问题都是虚假问题。假如研究教学中的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却选择做思辨研究而不做实证研究,那么这也不符合常理。凡是存在上述常识性错误的选题,都没有研究价值,也不具有可行性。选题是否有亮点,指的是这个选题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是否有新意。新意越大,则研究价值越大,可行性越高;新意越小,则研究价值越小,可行性也越小。

比如,大而空或小而浅的选题,就没有研究价值。像“共产主义的生活原则”就是一个大而空的选题,因为这不是单凭一篇论文及几年的课题研究就能研究明白的;“在校大学生殉情原因”就是一个过于小众的选题,因为“在校大学生殉情”只是极端情况,并不是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常态;“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评价”就是一个比较浅显的问题,因为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不需要再做研讨。再如,主题创新或问题创新或方法创新的选题,研究价值较大,可行性较大。像“学前儿童爱国启蒙主义教育”和“沉浸式文旅”,这两个主题都有较大的创新性,不管作者围绕这个主题研究什么问题以及怎么研究,这些选题都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研究价值大的选题,可行性就一定越大吗?研究国家领导人的思想,这个价值够大吧,可是很多人研究不了,可行性就不大。”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本条所说的判断标准,是建立在“选题已经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这一基础上的。比如发表论文、申报课题,多数人都知道学术大牛要比普通作者更适合研究国家领导人的思想。这种情况下,普通作者出于成功概率的目的考虑,也会选择避免与学术大牛正面交锋,会退一步选择那些自己能驾驭的“小选题”。因此,可以排除“选题价值很大,可行性很低”这种情况。

三、追问选题理由并判断作者是否熟悉相关领域

这一条是对上一条判断标准的延伸。上一条说,选题本身如果有亮点,那么这个选题就可能更有研究价值,可行性也大。注意,我们说的是“可能”,而不是“一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有一些选题可能一开始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亮点。如果只凭能不能发现无亮点,就对选题价值、可行性做出判断,那么就可能出现判断偏差。也即,选题里的亮点到底是真的存在,还是作者随口一说,只是噱头、唬人的?这时,为了更准确地判断该选题的价值,就需要追问选题理由,进一步判断作者是否真正熟悉相关领域。

别人可以问这个作者,作者也可以追问自己:这个选题到底是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它?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研究?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如果作者自己能自圆其说,能说服别人,能让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这些就是选题中的“亮点”,那么,就说明这个作者的专业知识储备是足够的,是熟悉相关领域的。一个人如果能从专业层面把自己的选题解释清楚,让人相信这个选题就是有“亮点”,从概率上说,他的选题要比些解释不清、说不清楚选题“亮点”在哪儿的那些人的选题,更有价值,可行性也更大。

比如,“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这个主题,初看平淡无奇,但是有一位作者指出,目前学界关于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价更关注知识创新,但“知识创新”这样的绩效评价更适用于学术型大学,不适合应用型大学,后者的师资结构、学科建设目标等都不同于学术型大学,更强调知识应用,因此就需要设计新的绩效评价体系。这样的选题理由,就很充分。而且这位作者是主管学科建设的学校领导,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合理的专业解释,加上货真价实的管理身份,都是这个选题价值和可行性的加分项。

四、选题基本要素是否齐全规范

如果说“选题符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是选题的起点,决定着选题的大方向,“选题有亮点,选题理由充分”是选题的基础,决定着选题的创新价值,那么,“选题基本要素是否齐全规范”则是选题的重点,决定着选题本身能否落地,能不能把前几个判断标准提到的“愿景”变成现成的规范选题。判断选题基本要素是否齐全规范,就是判断选题是否同时具备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基本要素,以及上述基本要素是否符合选题策划的规范要求。比如,研究主题要明确具体可感知,研究问题要答案未知、具有陌生感,研究方法要跟研究问题相匹配,具有适切性。

具体来说,判断选题中的研究主题,要着重看其是否是具体词汇而不是抽象词汇或宽泛的概念,是否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或形容词,是否存在概念混用,主题所指向的主体是否明确,研究主题是否跟研究视角相混淆等。比如,下面这些主题就不够规范。“个人品德”属于抽象词汇,“科学评价”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产业融合”属于动词,不是名词;“爱国主义教育”不等于“爱国主义教学”;“高校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主体不明确,是谁的工匠精神?高校管理人员,还是高校教师或在校大学生?“审美共同体维度下的××文学”和“新时代语境下××文学审美共同体的发展”,同时出现在同一个选题中,存在研究视角和研究主题的混淆,前一句话的“审美共同体”属于研究视角,后一句中的“审美共同体”则属于研究主题。

再判断选题中的研究问题,着重看作者是否把研究主题当成了研究问题;如果存在研究问题,就要判断研究问题的表述是否清晰,各个变量在研究问题中的定位是否明确等。比如,“××概念内涵创新及其当代启示”这一问题,研究问题就不明确,“当代启示”是对当代的“什么”有启示?“概念内涵创新”跟“启示”是什么关系?需要表述清楚。再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研究社会组织的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提炼并明确表述出来。再看一个定量选题。一个作者说自己要研究“××群体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但又提到“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和投资行为决定了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程度”,那么,这里的“人力资本”到底属于自变量、因变量还是中介变量?定位不清导致研究问题不清。

最后看研究方法。一看有无研究方法,作者在选题中有没有提供什么研究方法,以及自己实际会什么方法;二看方法在研究中的适切性;三看方法的操作是否规范。比如,要研究“资格证书的数量和取得时间对××群体收入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如何测量?用什么方法测量?如果提供不了,就会影响选题价值的可行性。要研究“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自己能否做调查?不做调查,这个选题的价值或可行性也会打折扣。再如,申报省级课题,样本量就不能太小,不能只是以某校为例。

五、选题密码的使用是否得当

虽然在科研选题策划课程中,我们把“选题密码”定位为选题的辅助手段,并指出:在什么方法都不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选题密码。但从广大作者的实际操作看,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很多作者对选题密码存在误解和误用,使得选题密码的使用被“简单化”,最终影响到选题密码应有的“辅助”功能的实现,甚至出现了“基础越好的作者,越能熟练使用选题密码;基础一般的作者,反而不会使用选题密码”的倒挂现象。也即,“选题密码”看上去简单,实际却对是包括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基本要素在内的各种选题策划规范的综合,对作者本身的基础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于上述现实,我们把“选题密码的使用是否得当”放在最后,作为判断选题价值和可行性的最后一条标准。

判断选题密码的使用是否得当,就是判断选题密码是否与自身研究相契合,是否存在“为了使用密码而使用密码”的现象和行为,是否使用了密码反而把研究弄复杂了;就是通过作者对选题密码的实际使用,判断作者是否了解选题密码使用的前提性条件。比如,一位作者研究“某种艺术形式如何参与乡村振兴”,研究问题本身合理,但作者的研究思路是比较国内和国外的“参与”的做法,也就是使用了“比较”密码。但是别人看完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做比较呢?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如果比较是为了证明国内的做法更好,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研究国内?如果比较是为了证明国内的做法不如国外,那么,何不直接研究国外?这就是对“比较”密码的滥用,作者完全可以直接使用“域外”密码,只研究国外。

再如,“概念”和“热点”都是重要的选题密码,但这些密码的使用都是有前提的,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蹭”这些密码。比如,有作者要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这实际上使用了“概念”密码。但是,“概念”密码针对的是那些新兴的、有待界定的概念,以及长期未能得到明确界定的争议概念。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在国内早有定论,“社会主义”既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个争议概念。“热点”密码的使用前提是,你能比别人更快一步地识别到热点。这个要求其实并不低,很多作者其实不具备这个“先人一步”的快速识别能力。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把“热点”作为选题密码,但也讲过“不建议普通作者去追热”点。如果很多人都发现了某个“热点”,那么,这个“热点”也就沦为常态化的对象,也就不再是真正的热点了。像“新冠疫情”,如果自己能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之前就发现了它,那么它是个热点,可以使用“热点”密码。如果到了2022年还准备把它作为热点,就显得过于滞后,不合时宜。

作者:刘小华(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论文##论文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