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素材例子(思辨作文常见理论素材)(1)

1.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贴上词语名称等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新兵,让他们每人每周向家人写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2.穿针效应

穿针效应,也叫目的颤抖。如果你有过穿针引线的经验,你会发现,你盯得针孔越紧,手就越使劲,抖得越厉害,这就叫目的颤抖。换句话说,目的性太强的时候,你就会开始颤抖,事倍功半,甚至无所适从。

3.稀缺占用

稀缺的资源会占用你大量的注意力,然后导致这个资源对你来说会更加稀缺。比如,穷人缺钱,富人缺时间。你给穷人一些钱和给富人一些时间,都无法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因为在长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对这些资源的追逐,已经完全吸引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有价值和创造性的东西。

4.优秀陷阱

学霸容易陷入一种陷阱,叫“优秀陷阱”。因为他们都是一直领先、一直获胜的孩子,比武总是赢,参加竞赛总是赢,而奖状和大红花总是由他们拿——一旦习惯了赢,就会厌恶输、厌恶失败。他们可能容易形成一种心态:老爱待在舒适区,宁愿去挑战难题、超纲题,也不想去触碰短板和弥补弱项,从而回避自己的缺点。这就是“优秀陷阱”——学霸当久了,不肯当小学生。

5.聪明陷阱

学霸往往都聪明,善于举一反三,学什么都快。老师演示一遍,其他学生只能模仿出百分之四五十,聪明学生却能理解百分之八九十,很快就能出成绩。可这也会导致学霸容易出现另一种问题:往往转益多师,偏爱模仿,想快速出成绩,从而忽略了自我沉淀,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最终是起步早、成材晚。聪明是一个人巨大的优势,但如果太依赖,就会成为桎梏。

6.终南捷径

据《新唐书》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后人用“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7.差不多先生

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差不多先生》。主人公差不多先生凡事都不较真,认为差不多就行。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的时候,老师问他:“河北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指出是山西。他不以为然,觉得差不多。长大后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因而屡次被责骂。有一天生急病,叫人去请医生,结果请来的是牛医,他也觉得差不多。最终牛医用治牛的方法给他看病,把他治死了。他死后,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计较,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于是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8.新起点效应

人们总会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动力十足,这些日子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出发式体验,帮助我们从日复一日的“嚼蜡”状态中脱身,给我们注入新的活力,这就是“新起点效应”。比如,一年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周一的时候去游泳馆的人数最多。

9.功能性借口

2016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阿娜特等人提出,如果在奢侈品上附加一些实用性功能,人们就会更加愿意购买。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功能性借口”。比如,奢侈手表在广告中强调它的精准性,名贵钢笔突出它的实用性,宝马汽车用“终极驾驶机器”来强调它的安全性和高性能。这样用心地宣传功能,其实主要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花钱的借口,让他们用这个借口来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