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樰熳,不爱集注,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读诗。欢迎一起走进词人的性灵世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的观点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 雍也》。原文是“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这句话的理解,大约分为两类:

一种是将其合起来理解,认为用了“互文”的手法,意为“仁智者乐于山水”;还有一种拆开来理解,认为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爱的人喜欢山。

无论哪一种理解,都诠释了山水对陶冶情操、修炼品性中的重大意义。

但是也有人以此为准则,认为非隐居不足以成“仁智”,此言甚谬。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的观点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

01

自然造化中,山水是一对和谐的共同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山水自然抱有虔诚的神祗崇敬和神秘向往。汉字中的“仙”字,拆开来就是人在山中。

古人认为仙人居住于云山之间,餐风饮露,所以才修炼出道骨仙风。为此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巫山神女朝云暮雨;刘阮山中遇仙,沉醉不知归途;烂柯山中一棋,归来物是人非。

传统文化源头“三教”中就有两教喜欢把本部安置在深山大川之中。其中道教将其作为吐故纳新,蕴蓄精气,接通神灵的修炼之地,佛教则将其作为避俗辟邪、通幽通禅、清心寡欲的修行之地。

诗云:“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说的就是佛教和名山大川的关系。

古代文人骚客也特别喜爱游历名山大川。登高长啸,曲径通幽,接阆苑之清露,浇胸中之块垒,留下了许许多多为后人吟咏不尽的诗歌。陶渊明、王维、李白都是亲山乐水的著名歌手。

而经典音乐“高山流水”遇知音,描述的就是人对山水的微妙感悟。俞伯牙表达了,钟子期领悟了,于是,他们成了知音,他们和山水也成了知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的观点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3)

02

从某种角度说,山水又是一组有趣的对比。

前者巍峨高大,岿然屹立,风雨不惊,它最大的特点是沉静稳健;后者匍匐蜿蜒,柔绵无骨,如影随形,它最大的特点是灵动柔软。

智者,聪明也。聪明的人喜欢水,是从水的灵动和圆润中看见温柔和变通的力量。

能方能圆,能屈能伸,只要能守住一颗透明心,并不必非要遵守多少僵化的教条和刻板的模式,在为人处世上,能融会贯通,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智者不惑。

仁者,爱人也。仁爱的人喜欢山,是从山的沉静稳健中发现了从容和博大的雅量。

栉风沐雨,经冬历春,只要能守住一个不变的情怀,便不会轻易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改变形态和色泽。在为人处世上,守住善良和平淡,便是守住了和乐和安康。所以说,仁者无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的观点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4)

03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和都市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或为舒缓压力,或为逃避浮躁,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亲山乐水的旅行游戏。

前几天看见一条视频:豆蔻年华的女孩厌倦红尘,背上行囊,只身来到终南山隐居。但是才过了短短十天,她便又背起行囊,返回山下了。

她说,她原本是去寻求桃源世界的隐居生活的,可是在山上,她看见了形形色色介于仙佛之间的人。

虽然,他们有的住在石头缝里,有的住在杂草堆中;有的长须长发,有的长衫僧袍;有的神光昳丽,有的形容枯槁。但是,在她深入交往的过程中,她发现,哪怕是介于仙佛之间的终南山,也不过是一个变形的人间小社会。

在这一场短暂的寻觅进程中,她终究未能找到她心中的桃源世界,甚至也模糊了她心中原本的桃源世界。

因为她发现,无论是尘海之内,还是山水之间,有人群居的地方,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就会有形形式式的红尘。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的观点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5)

04

诚然,生而为人,终究是离不开各种人际的。因逃避尘嚣而选择与世隔绝的隐居,终究只是少数人的人生理想。

而聪明人打开山水的正确方式,并非是去寻找与世隔绝的寂静和空灵,而是从山水的秉性中找到修炼心性的正确法门。

仁者乐山:向深厚的山谷学习稳健,向崇高的巅峰学习从容。

山脉连亘,犹如海上波浪,此起彼伏。高者壁立千仞,下者掘地万丈。正是这样深厚的根基才能成就那样崇高的巅峰,正是这样宽广的胸怀才能拥有那般仁厚的情怀。

无论云霞卷舒,雷电轰击;无论禽鸟四窜,林木疯长;甚至人类穿岩凿壁,钻洞破土,他都以稳健的姿态岿然屹立,以深沉的目光抚慰流岚虹霓,以宽厚的情怀包容一切不厚道的劫掠和索取。

人也一样,把底子打厚了,困难就会自然缩小;把胸怀开阔了,烦恼就会自然缩水;把目光擦拭纯净了,微弱的尘埃也会不翼而飞。

仁者爱人,是他修炼了一颗宽厚的心;仁者长寿,是包容和平和的心态赠给他的礼物。

智者乐水:向柔软的水波学习温和的秉性,向灵动的流水证悟变通的道理。

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会比水更柔软更透明更清澈。它无色无态,以投影为像,以容器为形,时刻随它们的变幻而伸缩方圆,改换头面,装饰形象。柔软造就了它的灵巧,流动历练了它的变通。

在开阔处,它能生出万马奔腾的雄壮;在逼仄处,它也能保持细流无声的温婉;就是小小的水滴,在日积月累的抚摸下,坚硬的石头也会为它洞开温柔的小门。

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说柔弱的人更能获得生存的密码。

柔弱者甘放低姿态,不沉溺争斗,远离矛盾漩涡;灵动者更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调整姿态,伸屈有度,从而更好地保存实力。所以说,智者不惑,是因为他能审时度势。

仁德如山,上善若水。

无论是亲山还是乐水,巍巍乎还是汤汤乎,一个仁智之人,首先要有一颗善良和包容的心,才能宁和心境,安详流年,这应该就是“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对我们的积极寓示吧。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的观点吗(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6)

(林樰熳,海角女子,幽僻好静,喜与古人作伴。业余常做三事:写诗、读诗、说诗,愿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丝清凉,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