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情深意切的词
一笔一画,笔笔传情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驼铃悠悠的戈壁深处
有一群从共和国走来的荣光女性
历经风雨数十载
白了头发、弯了脊梁
奉献了青春、挥洒了汗水
还始终保留着最初那份虔诚与无畏
她们是三代兵团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她们是兵团人诉不完的千骨柔肠
她们是盛放在戈壁里的,伟大的母亲
岁月和英雄的名字如一粒粒珍珠,用时间的银线串起宝贵的项链,挂在历史和祖国胸前。
一、万千女兵进新疆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政干校招收的150名女兵,徒步行进在西进部队的洪流中,随后,全国各地青年妇女入疆,当年以参军或支边名义在甘肃、湖南、山东、上海、广西、四川、河南等省份招收的进疆军垦女兵约五六万人,山东数量最多,占1/3。
这些祖国各地的战士,全国各地的女青年,来到这个地方所面临的艰苦环境不是我在这里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得出来的,他们谁都没想过会从此和新疆连上血亲,更没有想到会在这里扎下根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子子孙孙守国土、世世代代兵团人。
当与女兵聊起“故乡”,答案竟然高度一致。“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一个是奋斗生活了一生的新疆。”“忠孝不能两全,心中最愧疚的,是没在父母身旁尽女儿之孝。”话还没说完,泪水早已流到了腮边。想不到,看一眼故乡的风景,喝一口家乡的水,尝一口家乡的饭,真就成了一种奢望。
她们用一生悟出了一个朴实的道理: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强大的祖国,是边疆安定、生活安宁的坚强后盾。这些当年不足二十岁的姑娘,一生不攀附、不矫情,捂热心灵,修炼内心,如今都是老奶奶级别的人物,乐享天伦。
当年,这些女兵们和男兵一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无论春夏秋冬,住地窝子、喝涝坝水、扛着农具开荒生产,她们全身心投入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屯垦戍边战场。
“滚滚黄沙遮住天,茫茫盐碱连成片;满目荒凉杂草生,野兽出没无人烟。”这是当年兵团战士留下的顺口溜。开荒造田、拦河筑坝、修渠引水、打坯盖房,女兵们一点也不比男兵逊色。
曾经无人的荒原上有了巾帼英雄的豪迈身影,曾经无人的绿洲有了代代相传的生命,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有了绵延不断的传承,数千年来,几乎没人梦想过能从戈壁荒滩上长出粮食,但她们做到了。
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男人的重担
青春烂漫的年纪面对着茫茫戈壁
立业,已付出全部的汗水
成家,则是血脉扎根的不悔
二、戈壁荒滩成了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婚恋自由,年轻的兵团青年们自愿组成了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第一批家庭。荒原上燃起鲜活而真实的人间烟火。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成为戈壁荒原上最动听、最令人振奋和激动的乐曲!
没有她们,就没有兵团人的“家”,屯垦戍边的解放军成了家,诞生了第一代“军垦母亲”,有了孩子、留下血脉真的扎下了根,结束了屯疆戍边一代而终的历史。这种景象让当地的少数民族老乡吃了“定心丸”,他们相信解放军不走了,军民关系牢固了,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地相互依靠,发展也打长谱了。
而女兵们付出了双倍的辛劳。她们白天和男兵一样早出晚归,劳动一天下来,累得头昏脑胀,还要打理家里、照顾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只好留在晚上或雨雪天干,长年累月,身心疲惫,落下一身病。
年轻的夫妻们克服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起携手从艰苦的岁月里滚爬过来,最懂同甘共苦的含义,最珍惜相依为命的扶持。岁月验证一切,这批老兵婚姻都比较稳定。
中央电视台曾热播过一部电视剧《戈壁母亲》,剧中戈壁母亲就是新疆第一代兵团母亲的缩影。新疆这片特殊的土地,部队这座大熔炉,把女兵们锻造成了有信仰、有追求、有主见的钢铁战士。
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戈壁母亲”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戈壁母亲”已是满头白发。她们所经受的一切和所奉献的一切,这里的土地已铭记在心。
生产劳动时,像男人一样冲在前面
休息间隙,
用她的似水柔情温暖着一家人
这样的女性是伟大的
戈壁母亲,闪烁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三、戈壁母亲,一个伟大的群体
她们是共和国建设史上最值得赞誉的女性群体之一。70年来,她们始终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作为“传家宝”,在安边固疆、民族团结、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领域贤才辈出。
女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荒凉的戈壁留下了青春和生命的印迹。艰苦的条件下,她们以强烈信念支撑着奋斗的生命,许多人成了建设新中国的佼佼者,创下了新疆乃至新中国历史上一系列“第一”。
第一个上共和国邮票的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李明等姐妹,第一代康拜因手华淑媛等姐妹……2018年,兵团人口300.53万人,生产总值2515亿元,其中,“戈壁母亲”们的贡献功不可没。
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有座“十八团渠纪念碑”。当年为把孔雀河的水引到军垦农场,开挖了这条引水渠。修渠用石量很大,全靠战士去5公里以外的天山脚下背。一位叫吴素梅的女战士,绳子磨断了,情急之下,剪下自己心爱的辫子,结好了背石头的绳子。
美丽的麻花辫揽起棱角锐利的石头。这是一个美丽得让人落泪的真实故事,流传至今。60多年来,十八团渠奔流不息,浇灌着库尔勒垦区的30多万亩农田,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命脉。
1957年,为了解决南北疆之间的交通障碍,王震将军亲自筹划,修筑一条翻越天山的公路,这就是著名的乌库公路。在那支修路大军中,姜同云、田桂芬、刘君淑、陈桂英、王明珠5位山东女兵,不畏艰难困苦,和男同志一样在海拔4280米的冰峰雪山上抡锤打钎、点火放炮、开山修路,休息时还帮男同志洗衣服、缝被子,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当选“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
▲ “冰峰五姑娘”。(资料图片)
像这样的女兵,兵团里比比皆是,在繁重的生产建设之外,她们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新疆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少数民族群众手拉手、结对子;传播现代理念、帮助生产生活,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戈壁母亲张秀英有这样一双手:骨节突出,手指弯曲,手掌粗糙。她骄傲地说:“ 地里有我们的手印。”是的,戈壁母亲都有一双神奇的手,片片绿洲就是放大的手印,条田、林带、渠道就是她们的掌纹。
戈壁母亲的手,是一双操持家务的手,也是一双开荒造田的手。靠着这双手,家里有了温馨和笑声;靠着这双手,地里有了麦香和丰收;靠着这双手,屯垦戍边事业兴旺发达,兵团有了今日的辉煌……“
用爱温暖冷寂的荒原,用爱滋润广袤的绿洲,用爱养育兵团后代。可亲可敬、坚强伟大的戈壁母亲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母亲,是一种直抵心底的温暖
横竖庄严,点画慈爱
戈壁母亲,用半辈子的时光都在践行
开拓者的勇者无疆
戈壁母亲用一生的热血
守着一座城
守着一方土
守着一辈子
守着我们的故乡,叫新疆
来源:综合自人民日报、长江日报、新疆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