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辋川夜雨王维(王维积雨辋川庄作)(1)

夏天到了,雨水也越来越多了。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好像夏天的雨并不稀罕,但事实上,夏天的雨水对农业也一样重要,特别是在小满这个节气。江南的谚语说:“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就是要有满满的雨水,然后,才能期待满满的收成。既然如此,我就跟大家分享一首写雨的诗,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

  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黍(shǔ):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菑(zī):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啭(zhuàn):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婉转啼声。

  习静:指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

  葵: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

  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辋川真是王维的福地。王维在这里写春天,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写秋天,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夏天,最好的就是这首《积雨辋川庄作》。好到什么程度?有评论家认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不是崔颢的《黄鹤楼》,也不是杜甫的《登高》,而是王维这首《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究竟好在哪儿呢?

  先看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这真是一幅烟火气十足的田家乐。“积雨空林烟火迟”,什么意思呢?一连下了几天雨,空气湿度大,火自然难烧,连炊烟上升得都特别慢。王维还有一个名句,叫“大漠孤烟直”。大漠之上,空气干燥无风,所以狼烟冲天直上。辋川可不一样。夏日空林,雨云低垂,炊烟无力,缓缓上升。一个孤烟直,一个烟火迟,对照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王维观察生活多细致,刻画多生动。

  再看第二句:“蒸藜炊黍饷东菑”。藜就是我们常说的灰灰菜,直到今天,也是一种常见的野菜。黍就是黍子,也叫大黄米,在古代是五谷之一,是主粮。“蒸藜炊黍”,简单来说就是做菜做饭的意思,但是,又不是一般的饭菜,而是最简单的粗茶淡饭。为什么一定强调是粗茶淡饭呢?因为做饭的目的是“饷东菑”,就是给在村东头的土地上干活儿的人送饭。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古代对土地的描述远远比今天要复杂。按照《说文解字》的讲法,第一年开荒的土地叫菑,第二年的土地叫新,第三年的土地叫畬。连续耕种三年,就要休耕,换一块土地了。菑、新、畬在上古本来分得很细,但是到了唐朝,人工施肥的能力提高,关中平原的土地基本不轮种了,所以菑也罢,畬也罢,也就成了田地的代称。农妇给农夫送饭,自然不会是什么珍馐美味,只是粗茶淡饭而已,这就是“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我们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雨雾笼罩的村庄,村庄上空低回的炊烟,还有村子里忙碌的农妇,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啊。而且,因为农妇要饷东菑,我们的眼光也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村外的土地。那里是什么样子呢?

  看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阔的水田上,白鹭翩然飞起,浓密的树林里,黄鹂婉转欢唱。这一联真是美极了。美在哪里?首先是颜色搭得好。一只白鹭,一只黄莺,颜色多漂亮啊。问题是,只有白和黄两种颜色吗?当然不是。长满了水稻的水田是绿色的,夏天的树林也是绿色的。虽然诗句中只出现了黄和白,但是,我们还能自动脑补进去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多么干净、多么明媚的画面啊。不仅颜色搭得好,两种鸟配得也漂亮。白鹭是大鸟,身姿优美,所以让它在水田上飞,白鹭一飞,翩然舒展,我们的眼睛都亮了。而黄鹂是小鸟,声音娇美,所以让它在树影里叫,黄鹂一啭,清亮婉转,我们的耳朵都醉了。以大鸟对小鸟,以动作对声音,已经很好了吧?这还不够。这一联的形容词也用得好。什么形容词呢?“漠漠”和“阴阴”。这里还有一桩公案。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嘉祐,他也有一联诗,就叫“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跟王维的诗只差“漠漠”和“阴阴”这两个形容词。所以写《唐国史补》的李肇一看就说,果然是千古文章一大抄,这王维分明是在抄袭李嘉祐嘛。他这言论一出,马上有粉丝来替王维说话了,谁呢?明朝的大文人胡应麟。他说,王摩诘是盛唐诗人,李嘉祐是中唐诗人,王在前,李在后,怎么能说是王抄李呢?分明是李抄王。这个辩驳貌似解决了问题,其实不太有力。为什么?因为李嘉祐生卒年不是很清楚,虽然一般判断是要比王维稍晚,但王维这首诗是晚年的作品啊,万一李嘉祐少年时代写过水田飞白鹭呢?王维还是有可能抄袭。所以,真正有力的反驳不在这里。在哪里呢?在宋朝的叶梦得。叶梦得说,诗中用叠字最难,但是用好了,也最见精神。王维这两句诗的好处,正在添加了“漠漠”“阴阴”两个词。这两个词一出来,原本很普通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一下子就有了诗意,成了佳句。

  所以,退一步说,就算李诗在先,王诗在后,那也不是王维抄袭李嘉祐,而是王维点化了李嘉祐。漠漠是什么?是广阔,漠漠水田飞白鹭,这个画面多开阔呀,白鹭飞舞,才能自在而不局促。阴阴是什么?是幽深,树木深秀,黄鹂的歌声从枝叶的缝隙里透出来,才能深邃而不直白。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诗的真谛。这样看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相对于“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就犹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对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样,不是抄袭,而是革命性的改造。这个改造一完成,千古流传的佳句也就出来了。

  我们一直在讲,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写了那么宁静安闲的村庄,又写了这样如诗如画的水田,他对这田园生活是什么态度?要知道,辋川就是他的家,他不是悠然神往,而是陶醉其中。这样一来,颈联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这一联真清寂,真有禅意。木槿花朝开夕落,诗人养静于深山之中,看到木槿朝荣夕败,自然能够领悟人生的荣枯无常,这是“山中习静观朝槿”。

  那“松下清斋折露葵”呢?是说幽栖于万古长青松林之下,只摘些带着露水的葵菜下饭,守素长斋。为什么一定是葵菜呢?要知道,葵菜曾经是古代最常吃的一种菜,号称百菜之主,《诗经·七月》不就说“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吗?更出名的还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问题是,这种菜到唐朝以后就很少吃了。为什么?因为口感不好。追求享受的人,早就换了口味,改吃时新的蔬菜。但是,正因如此,葵才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身世之感啊。曾经荣耀,终归黯淡,这不是可以当作人生一样细细品味吗?这样一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就不仅仅是写日常生活,还是写一种人生态度了。世态炎凉,人生无常,既然如此,还争什么抢什么,何不回到自然之中,去静静地品味这份寂寞,坚守一颗清心呢?问题是,诗人是这样想的,外人能够理解到诗人的恬退之心吗?

  再看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一联诗,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争席。这是《庄子·寓言篇》里讲的一件事。有一个叫杨朱的学者去跟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小心翼翼地招待他,其他客人也都给他让座;等他学成归来,其他的客人却不再让座,相反,都和他“争席”,抢座位了。为什么呀?因为杨朱通过学习,已懂得自然之道,不再显得与众不同了。

  第二个典故是海鸥,这是《列子·黄帝》中的典故,讲一个人没有心机的时候,海鸥都和他玩耍,一旦动了心思想抓海鸥,海鸥就离他而去了。这两个典故都不复杂,问题是,这一联诗到底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解释是说:我都已经像杨朱和旅客争席那样,和辋川的老百姓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了,海鸥为什么还要疑心我呢?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我已经争够了、斗够了,再也不参与世俗了,人们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哪一种更合理?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我一直觉得,王维并不能真的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去,直接当一个农民。王维始终是半官半隐,并没有放弃士大夫的身份。所以,他可以看农妇蒸藜炊黍,看农夫插秧耕田,但是他本人呢?却只是观朝槿、折露葵而已。他在心境上可能是放下了,但是,他跟现实政治的联系并没有真的斩断,所以,才会有人猜疑他只是假装隐居。而他也才会回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换句话说,这首诗并没有像好多人说的那么幽静闲适,事实上,它还带着王维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带着一点不平之气。这样解释会不会影响我们对整首诗的审美呢?当然不会。正因为世俗混乱而复杂,诗人才会觉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如此宁静和谐,才会把它写得如此开阔舒展,而又色彩鲜明,风度闲雅,让我们今天看了,还能陶醉不已。

  不归何所为,桂树相留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