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1)

图说:2017年上海站南广场 铁路上海站供图(下同)

今天,铁路上海站(“新客站”)建成投用满30周年。这座火车站见证了上海发展的步伐,铁路年发送旅客量也从上海站刚建成时(1987年)的1859万人次,增长到今年上海三大站的超1亿人次。站在新的起点上,铁路上海站积极谋划在新时代续写新辉煌。

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2)

图说:80年代之前的候车室

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3)

图说:1987年12月28日,上海新客站鸟瞰景

1987年12月28日,一座崭新的火车站在当时的上海市闸北区苏州河北岸正式建成,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新客站”。新客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2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高架候车、南北开口”的新格局,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出,预留的16间候车室全部覆盖空调,全站设售票房5个,线路15条、长500米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道,形成了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合理布局,这个运输模式也被之后的全国各地火车站广泛采用。

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4)

图说:1987年刚建成的上海站

客流量翻5倍,见证上海铁路发展

“新客站”为上海市民出游和上海对外交通提供了有力的运能支撑。1987年,上海站全年发送旅客1859万人,次年即历史性突破至2000万人,此后逐年快速增长。

2006、2010年,上海南站和上海虹桥站相继建成通车,这两个“生力军”的加入,使铁路客流量的前进脚步一发不可收拾,至2017年成功站上了“亿人”大关。从1859万到1亿零700万,30年间,上海铁路发送旅客翻了5倍还多,占上海市客运总量的比例,也从1987年的35%,一路增长到2017年的50%以上。

客流的增长,得益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站新线新车不断投入的必然结果。1990年,上海站每日仅开行列车52对(104趟)。如今,包括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高铁在内,从每天从上海开出的列车已经多达900多趟,是30年前的10倍,方向更是遍及全国除台湾、澳门外的所有省区。

小小火车票,演尽铁路前世今生

一张火车票演尽铁路前世今生。上个世纪90年代,火车票还是一张硬纸板,发站和到站等都是用浆糊黏在上面,车票不易保存,记车次全凭人脑,票价更是纯手工计算,工作效率非常低下。

1998年,微机联网售票终于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刷浆糊”模式。打印机制票让火车票从硬纸板变成了更为工整美观的红色纸质票,电脑查询也让售票的准确率和效率大大提升。上海站的个人售票记录是由该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在2007年创下的,她在一个夜班10小时内共售出车票3000余张,平均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即便如此,人工售票毕竟能力有限,遇春运等客流高峰更是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是一桩“拼体力”的辛苦活。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旧难解“大排长龙”难题。

2011年起,12306网络订票问世,为购票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革命。截至今年,上海三大火车站人工窗口数量较最多时缩水一半还多,取而代之的是超过260台的自助售(取)票机,而通过互联网订购车票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8%。

用建家的态度,30年“老站”重新起航

“我们是在用管一个家的态度打理着上海站。”铁路上海站站长白正国说。30年间,虽然上海站的总体架构没变,但外到立面,内到候车室,上到顶棚,下到站台,基本上都进行过大大小小的改造。

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5)

图说:2000年完成南立面改造后的上海站

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6)

图说:2010年改建后的上海站北站房

2000年和2010年,上海站南北站房先后进行改造,由原先略显暗沉的大理石结构更换成大气透光的玻璃幕墙,站台的蓝色顶棚也换成了总宽达135.15米,最高达18米的白色钢结构无柱雨棚。其后,上海站又耗时3年,对候车室、站台共880盏照明灯具进行更换,换成了能耗更低、照明亮度更佳的金卤灯。最近三年,改造重点又放在了“人性化”三个字上,例如改造卫生间,增加手机充电站、便民餐桌、母婴哺乳室等。

新客站30年(新客站迎来而立之年)(7)

图说:2017年上海站西侧站台

据上海站党委书记李屹介绍,下一步,上海站将研究推出更为多样、更灵活的铁路旅行产品;同时,借助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浪潮,着手进行更为精确的客流分析,按时间、方向分别建立客流出行模型,制定运能利用率更高、更符合市民出行喜好的列车开行策略,改善运输效率和出行体验。

新民晚报记者 金志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