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岭南客,澧县澧东乡人,在澧县二中,九中读书,后求学于深圳,上海。曾在澧县兴建祠堂神庙,主持家族澧水区域族谱(11卷)修撰工作。创办过心脏产品生产(瓣膜封堵器导管),家乡做过种植养殖酿酒,均未成功。兴趣于写作和理论物理。
我们的高考
文/岭南客
谨以此文,向那一年和我一起投入高考登陆战的战友们致敬,不管那场登陆战胜败如何,不管我们今天奋斗在哪一个战场,请记住,我们曾经一起登陆,亲爱的战友们。
1991年的7月,对于高考生而言,是一场夏季总攻势,又是一场真刀真枪、见血封侯的登陆战。战争持续三天,好像是7、8、9三天。
其实,我在1990年已经参加过一次夏季作战,很惭愧,被猛烈的炮火撂倒在沙滩上,那一年的伤亡率出奇地大,我所在的47师(湖南澧县二中文科47班)几乎成建制被歼灭,全班60多名战士(包括复读生)能顺利登陆的只有5人,伤亡率超90%。
(网络图片,致谢原创)
90年夏季攻势惨败后,原47师解散,我被编入二中政史复活班,全师大概有108多人,拥挤在一间闷热的平房里,等待明年的复活和再战。
对了,九一年的高考,是一次新的试点,湖南、云南和海南用同一套高考方案,破天荒第一次使用150分的制度,文史生不考数学,只考语文、英语、历史和政治。结果导致全国的高校不愿意录取这三个省的文史类考生,录取比例急剧下滑。我,就是文史类考生。
想进补习班也很困难的,90高考分数线是437分,二中补习班是全县文科生唯一微薄的希望(一中没有文科补习,其他三四五中可以忽略)。补习班也有一个划线,要400分,而我当年才考332分。
感谢张副校长的纸条子,我才混进来。
因为不用考数学了,我的综合成绩也没那么难看了,甚至感觉有了点希望。
许多学习的记忆淡忘了,但是关于人的记忆还有很多。
其实复读只是提供你一次人生复活的机会,能否抓住机会全看个人的决心与努力。
这个班基本汇集了全县70年代初出生优秀的文科生,90届一二中应届文科生才上岸了10多个人,绝大部分文科生需要回炉再锻造的,(而5普数据显示澧县72年出生的人就有近两万人)。
人没有压力很难产生动力的,我应届班时同学县城官宦子弟居多,一般拿了高中毕业证就招工参军去了。真正搏命的农村来的孩子,他们没有退路。
我虽然是来自农村,却也是没有压力,老爸老妈是第一代打工人,刚刚分产到户不久,84年父母就去深圳打工了,我就是混日子,也无心学习。
到了补习班,没有明确目标,多时间和来自东边的同学玩。
东边同学一般都是六中和津市一中的,大家常在一起玩。喻必勇,余丹,林云,徐晓红郑金芳是六中的,刘北平和黄丛蓉等是来自津市一中的。
余丹曾经帮助我,找一个女生借书换电影票《红高粱》的故事,很难忘记,也许真有无私的友谊吧。他91年考了450分,上线,去了省粮食学校。
后来他生意成功了在家乡澧县办的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今朝教育。
林云头发少,喜欢笑,貌似蛮有学问样子,记得一次去我家吃了饭,我们晚上沿着澹水河大堤聊天,慢慢走回学校,慢时光里,慢慢成长,真的不用着急。
也许是人以类聚吧,东边的大多来自湖区农村,都是栽秧割谷摸鱼摘棉花农娃出身,大家有同感吧。林云后来考了462,刚好搭线去了湖师大。
成绩好的多是原来一二中的城关镇的同学,城关的几个圈子,龚平樊立翼他们打蓝球玩体育,李波听歌玩音乐,谭飞是原二中补习班的,高五,是专心读书想出去,我是应届二中出来,跟着他混,有时去他家吃饭,有次他急发肚疼,我跑去通知他家里(也许只有我知道他家在哪吧)。
他91年考了479分,上岸兰州大学,后来是某省新华社社长,父亲刨木板(刨花板厂厂长),他刨新闻,都是为社会服务,殊途同归吧。
那时候城乡同学还是有区别,圈子不同,我和城关其他同学没交流,白雪峰原一中的,考了475分,去了人民大学。陈玉泉,469分,考到河海大学,分配到北京,拿了北大文凭,出国去了美国,又读了芝加哥大学文凭,这个世界,各有各的造化,有的人是读书的命,也喜欢读书。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群圈子的,读书是知识积累,社交是能力应变成长与积累。
复读是一次残酷的筛选,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澧县72年左右出生人口(91年19岁读高四)每年大概是男女各9000到一万人,男生勉强能出去一些人,而高考对女生简直是灾难,尤其文科。
70年代初出生澧县的乡下文科女孩子几乎全军覆没,就是说几乎没有文科女孩可以冲出澧县,就是这么残酷。只有寥寥几个城关的女生上岸,她们是70年初文科女生智商的天花板。
汤长玲,上岸湖师大,后来出国去了加拿大。(自费生,可以降20分)。
戴志清,应届二中,91年考447分,因为是英语专业生(分数线430),考上湘潭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她中考是全县第二名成绩。
任玉清,应届九中,91年考448分,考上湖南司法学校,居然是女生巅峰成绩。
向丽,应届一中,91年考447分,差了一分落榜,去九中复读,92年自费生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大学校领导是澧县人,关照家乡子弟,录了好些家乡子弟。那时分数线下20分,有熟人话可以录取为自费生,只是不包分配)。我也曾想自费去师专的,没找到人。
农村来的女孩读文科到高四高五,基本就是顶峰了,出去是基本出不去的了。
最多一个乡也就一两个,李春梅澧澹的,李云霞澧阳的,汤光明津市的,都是读书读到92年高五了才考上了师专。农村女生真是难啊。其他文科女生根本机会都没有。
(网络图片,致谢原创)
回望91年高考,因为三南改革,高校不招文史生,是不公平的,而有时候选择就大于努力。
90年文科生选择学数学地理的,二中数地复读生27人考上27人,学政治历史的班100零几人,虽然也大概走了60多,专业却也是极其受限,无外乎法律和语言。
第一名殷明482分,也只是上湘潭大学法律专业。对比看,学数学物理化学的有一堆985好学校,选择大于努力吧。
诺曼底登陆战中,文史类是伤亡率最大的。
然而,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只有几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有时候,失败了就是成功。
我考了436分,差分数线12分,差距不大,又一次被拍死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但是回头看,我自觉是成功的,幸好没有被进师专,我后来的道路还漫长着呢,91年之后三年才等到最好的时光。
回想1991年夏季攻势,我有些感慨:决定人生命运的未必在高考战场,在“独木桥”战役中被击倒,但不等于在其他战场不是胜者,而且我们那一班同学中,发家致富的家庭幸福的倒是那些没有上榜的战友。
就当前高考而言,如今录取率数倍于我们那时,但我倒是建议:不管录取率如何,你如果真想读书的话,一定要和大部分同学拉开差距,保持制高点优势,不能满足于考取,而是要立志考取好学校,现在考取专科和二本的,在我们那时候根本是上不了线的。说句功利一点的话,你在高考时候就保持优势,就能在毕业后保持优势。这人生,总要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不要总是拍倒在沙滩上。
编辑: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