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永康特色产业(农业成绩单为何如此亮眼)(1)

永康芝英镇黄店村千亩稻田。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俊霞 朱丽珍 胡芸 王艺

说起永康,很多人脑海中会蹦出几个关键词:五金之都、智能制造、工匠精神、保温杯……大都和工业有关。

在永康采访的几天里,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市,农业于它而言意味着什么?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和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连日走访中,我们看到,在现代工业的包围下,永康的农业并没有被削弱,这里有金华水稻最高单产水平;这里有结出664串,创下“单株结果串数最多”的“浙江农业之最”葡萄王;这里更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五指岩生姜……

五金之都永康,正以全新的形态存续和发展农业产业链。

一个种粮大户

有补贴、靠机械,当一个现代农民真甜

4月中旬,永康芝英镇黄店村,几处农田长满绿草,田里还留着上一年收割后的稻茬;春风拂过,吹动不远处一块农田里绿油油的一片麦子。几日春雨,田埂泥泞,60岁的段国辉穿着雨鞋,准备开启一年的忙碌。

在永康,段国辉承包了1000亩田地,不过,他不是本地人,他来自江西。2003年,段国辉和另外两个老乡来到永康,承包110亩土地。

大部分人来永康都是打工的,他们为何来种地?

段国辉的出发点很简单:来永康种地,有补贴。“一开始每亩补贴20元,后来又提高到了50元。听说种得好,还能奖励一台收割机。”

一个城市大力发展工业,赚钱是变得容易起来,却也导致良田抛荒。永康“七山一水两分田”,多年来一直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本地人种粮少,那就吸引外地人来。免租金、给补贴……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像段国辉这样的种粮专业户前来。

第一年,段国辉在永康靠种粮赚了钱,尝到了甜头,段国辉就带动10多个亲朋好友来永康种粮。目前,永康种粮大户226户,其中70%来自外地,种粮大户的户均种植面积从387亩增加到420亩。仅段国辉一家,承包土地面积就在4000亩以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来的职业农民的到来,使得在工业蓬勃发展的永康,农业发展的脚步没有停下。2020年,永康稻麦复种面积9.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3.9万亩,粮食总产量6.2万吨,实现面积、总产双连增,获评浙江省第三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

而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生产效率,永康也在积极探索推广机器换人,目前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位列全省前茅。对此,段国辉深有体会。来永康种粮第8个年头,他已经换上了第5台收割机,收割效率从最初的每天10亩提高到了50亩。“从播种到收割,不用请人,都是靠机器来完成,2011年还买了烘干机,连稻谷都不用晒了。”

相比段国辉,他的儿子、女婿,这些“80后”农二代,对于机械化的使用更为超前。“去年买了一台无人机,治虫洒药就用它。”目前,永康已有28台无人机用于播种施肥。

人工费省了,段国辉的种粮成本又降了。段国辉说:“现在种粮补贴类目有很多,像早稻,每亩补贴300元,而且外地人和本地人享受一样的政策。

最多的年份,他们家一年就赚了60多万元,“在这里种田,一点不比在厂里打工差。”

一个农业强镇

错过工业发展风口,走差异化道路真香

在永康这座工厂林立、几乎家家都能生产五金的城市,如果一个乡镇要大力发展农业,听起来总显得有点反差。

唐先镇是永康北大门,与义乌、东阳交界。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曾是永康三大工业重镇之一,工业产值占全县1/4。

2002年,因行政区域调整,唐先镇与象珠镇合并。2006年,虽恢复唐先镇,但因产业布局调整,小镇已错过永康工业发展的黄金期。

错过工业崛起腾飞的风口,是怨天尤人,还是另辟蹊径?在周边乡镇大力竞争发展工业时,唐先镇决定走发展现代农业的差异化道路。

怎么走?五指岩生姜、红富士葡萄,这两种农产品的发展之路,很具代表性。

肉质细嫩、汁多渣少,掰开一块,还能看见散出的薄薄一层雾气,吃起来像萝卜一样鲜脆,这就是让唐先人自豪的五指岩生姜,20多元一斤的价格,是普通生姜的几倍。

初春,沿着盘山公路而上,海拔700多米的五指岩山上,云雾缭绕。这里的气温,明显比山脚低了好几度,独特的小气候,正适合喜阴的生姜生长。

在山间一处稍稍平整处,20多亩的山地被翻新,这是今年唐先镇三合村新开垦的生姜种植地。近几年,唐先镇鼓励农民将闲置地块复垦种植,打造生姜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

好山好水培育出好产品,也发生在红富士葡萄身上。据说“红富士”这一葡萄品种引自日本,原为青色,而到了唐先镇,受当地土壤微量元素影响却变成了独特的红色,口感清甜、风味浓郁。

金华永康特色产业(农业成绩单为何如此亮眼)(2)

农户正在为葡萄疏果。

目前永康葡萄种植户2000多户,面积近一万亩,其中唐先镇就占了5000多亩,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

唐先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除了红富士葡萄、五指岩生姜之外,还有迷你小番薯、太平莲子、上考红糖、太平有机鱼、黄金梨、牛血汤等特色农产品,被称为“唐八鲜”。

这几年,唐先镇重点突出这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2017年,五指岩生姜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这也是继方山柿后,永康第二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农产品。今年,红富士葡萄也进入国家地标申请环节。“物华唐先”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也进入初审阶段。

在唐先镇,我们可以看到,永康是如何将农业的“长板”拉长,将农产品的附加值拉高。

目前,唐先镇成立农业合作社58家,家庭农场近100家。2018年以来,积极引导各农业主体通过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等形式开发五指岩生姜衍生产品,如生姜茶、生姜粉、醋泡姜、姜糖、生姜片等20多个“姜”系列农产品,通过“互联网 ”销售方式,逐步打开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市场。

随着唐先特色农业强镇的创建,2019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2.19亿元;葡萄、生姜等农业主导产业产值从2017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68亿元,增幅16.7%,占全镇农业总产值76.7%。

唐先镇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正是永康这座工业强市,打好农业发展组合拳的一个缩影。

农业种植的极限在哪里?田地不多,区块分散的永康,试图寻找答案。

如今,这个答案逐渐清晰:2019年,在永康唐先镇,一株结出664串果实的夏黑葡萄,创下单株结果串数最多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这个数字今年预计能破1000。

不断刷新的数字背后,是新理念、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不断突破。为了触摸到这个极限,有人愿意将农场葡萄树当做实验样本,有人舍弃效益不错的工厂,甘愿当起职业农民。

一棵招牌葡萄树

创下全省纪录背后

是大树冠栽培的探索

“快来找找,这些葡萄藤的主干在哪里?”一进入志军农场,农场主方志军指着头顶上的葡萄架,给大家出了一道难题。面积上百平米的木架子上,绕满了青翠的藤条枝蔓。循着这些枝条,会发现它们都来自于一株葡萄树。这树的树干比男生的手腕还要粗。

这株葡萄树,就是让方志军颇为得意的“葡萄王”。2019年,它因为结出664串葡萄,创下了单株结果串数最多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产值达1.2万元。“现在它铺开的面积起码有220平米,去年结果770串,今年估计要突破1000串。”

10年前,种下这株夏黑葡萄时,方志军只想着反正农场有空间,就让它自由生长吧,谁知道,无意间就引领了一种潮流。传统的葡萄种植,每隔1.5米种一株,一亩地有上百株。而在方志军的农场,一亩地少的6株,多的20株。虽然每亩地种的葡萄树少了,收益反而增加了。

因为只有一个主干,葡萄枝条排列整齐,通风透光性更好,有利于葡萄着色,同时病虫害也减少了,每年可减少三分之一的农药使用量,肥料用量也可节省两成,摘心、整枝修剪等管理起来也更简单,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用工。而且这样种植的葡萄,能提前7~10天上市。

在减树的同时,方志军还给葡萄“限量”,特地将亩产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农药使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葡萄品质。

因为腾出了葡萄树干的空间,地里还能套种生姜、赤松茸、多肉、土豆等作物,“像赤松茸,种得好的,每亩一年还能多赚两三万元。”

永康葡萄种植面积一万亩,经过近四五年的推广,其中1000多亩已经像方志军一样,实现大树冠种植,而且这种技术仍在不断革新。

唐先镇的发强农场,是全国基层农技的推广基地,也是浙江省葡萄大树冠栽培的试验基地。

从每亩三四株到150株,到底哪种种植密度更合适?农场主曹发强砍掉葡萄树,以不同密度做实验,只求一个答案。经过几年摸索,他已心中有数:“每亩十几株是比较合适的,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长势较快,比较适合搞大树冠种植。”

对于经验丰富的果农来说,技术的比拼,就像高手间的过招。永康市农技推广中心首席水果专家陈红星很自豪,这几年,省内浦江、富阳、温岭等地,外省的江西、福建等地的果农,都曾前来永康学习葡萄大树冠栽培技术。有几个温岭的果农,甚至一回家就把葡萄树砍了,将大树冠栽培进一步推广。

一个想种出“褚橙”的农民

挑战高难度品种背后

是打破别人口中的“不可能”

同样不追求产量的,还有永康小曲农场的农场主施成武。52岁的他有一个小目标:立志种出永康版“褚橙”。

在当农民之前,施成武经营一家小五金厂,一年收益二三十万元。4年前,他一口气流转了30亩土地,尝试现代农业种植。高中文凭的他参加函授课程,学习了农业栽培技术,还接受网上培训,慢慢摸索出了柑橘种植的门道,挑战那些高难度高产值的品种。

在唐先镇白莲塘村施成武的果园里,有1000多棵甘平柑橘。这个源自日本的品种属于高档品种,每斤能卖到20元,但容易裂果。这个缺点让不少果农望而却步。

施成武却不怕失败。“既然容易裂果,那在膨果期就少用速效肥,慢慢摸索,总会有办法。”在施成武看来,做农业就要追求精品,“要亲力亲为,比如嫩芽长出来要摘顶,摘的方向有讲究,你可以雇人来摘,但摘不好,一时半会看不出区别,一两年过去,发现对树形有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果实的品质。”

金华永康特色产业(农业成绩单为何如此亮眼)(3)

施成武种出的甘平柑橘。

施成武懂得钻研技术。他在果园里安装了一条轨道,运输肥料、果实;每棵果树周围还安装了3个喷头,只要按一下手中的开关,远处电机启动,喷头就自动喷水。原本人工浇水需一天,如今20分钟就能浇透,而且更均匀。

如今,施成武果园的产量供周边游客上门采摘,他还申请了鼎嘉源品牌,“维持精品定位,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要保证品质。”

和施成武有一样想法的农民在永康不占少数。

66岁的生姜种植大户徐振良,在得知五指岩生姜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后,第一个来申请地标使用。4月中旬,露天生姜刚刚种下,徐振良大棚里的生姜,已经长出了半米高的姜叶。从露天到更高难度的大棚,十多年来,徐振良一直在寻求突破。都说生姜不能连年种,不然容易得姜瘟,但徐振良掌握了大棚高温杀菌消毒技术,解决了这一种植难题,产量实现亩产万斤。每年靠农业种植,徐振良能赚三四十万元。

正是这些永康人,将臻于完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到了农业领域。

专家点评: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

加快品质化、品牌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看来,加快品质化、品牌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顾益康认为,农业生产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因素,要在品质化、品牌化培育上做好文章。如果随意的扩大规模,品质无法保证,价格变低了,下一轮周期又会大起大落,所以要找好找准利益的均衡点。

像永康的葡萄,放眼全省,种植面积不是最大的,但农户收入却不低,在精品水果市场反响也很好,夏黑葡萄这一品种最高可卖到25元一斤。

顾益康说,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种植技术、设备的更新迭代,今天的市场,需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不断增加品牌的含金量。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强链补链上,以 “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品”为核心,大家形成合力,做精做强,全力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特色优势品牌,走出一条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时代,我们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让农业高质高效、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让农民富裕富足。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