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逆战南䜌”南䜌在哪里?
在光武中兴过程中,刘秀于南䜌战胜王朗,从而摆脱被动局面,拉开了统一天下的序幕。
据《后汉书》载,“更始二年(公元24年)…光武因大飨士卒,遂东围巨鹿。王朗守将王饶坚守月余不下,郎遣将倪宏、刘奉率数万人救钜鹿,光武逆战南䜌,斩首数千级。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朗。”
那么,发生这场重要战役的南䜌在哪里呢?
夏旧城村位于巨鹿镇辖区,南临邢南线,北枕滏漳渠。明永乐年间,夏百元一家由山东兖州府滕县夏家楼迁居此地。因“旧城楼阁”乃巨鹿县八大景之一,居民姓夏,故习称村名为夏旧城。长期以来,关于“旧城”的由来虽然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均有大量信息,但尚未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本文试就“旧城”之说进行初步考证。
一、文献中的南䜌故城
根据文献资料和民间口述资料初步判断,夏旧城即为南䜌故城址,而要说清楚“南䜌县”的沿革,需要与鉅鹿郡和鉅鹿县的沿革一起追溯。
(一)“南䜌”地名的由来
“䜌”本做“欒”,作为地名最早是以春秋时期晋靖侯的庶孙、晋国卿士欒宾的封邑而出现的,因氏“欒”而称“欒邑”,即今河北欒城一带。《春秋地名考略》卷五载:“欒,春秋時晉欒武子封邑,其後南徙號南䜌。”欒武子为欒宾五世孙。欒邑何时“南徙”史志不载。据《大清一统志》卷二十记载:“《左傳》齊國夏伐晉取欒即其地也,其後南徙故加南。”据《左传》记载,国夏伐晋发生在“哀公四年”即前491年12月,那么,“欒邑”南徙始称“南䜌”最早应该在前490年。
(二)南䜌故城的所在位置及其沿革
“欒邑”南徙至何处,史志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可以从后世南䜌置县的区域予以确定。根据《河北通志稿》及《顺德府志》的记载,前汉于今巨鹿县域置南䜌县,治所在今巨鹿县城北,属钜鹿郡。同时“欒邑”故地设关县,属常山郡(图1)。后汉南䜌县设置未变,关县则改称栾城(图2)。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钜鹿郡(已从今平乡镇迁至今宁晋北廮陶县)封钜鹿国,仍辖南䜌县。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复为钜鹿郡,南䜌县仍属之(图3)。晋代,南䜌县省入任县,后赵时复置,仍属钜鹿国。北魏时,南䜌县属相州南赵郡。 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南䜌县省入柏人县(在今隆尧县域)。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复析置南䜌县。北齐时,南䜌县复省入任县(图4)。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置南䜌县,治所在今钜鹿县西北11里,至隋大业初(公元605年),南䜌县改名巨鹿县,属襄国郡(图5)。《太平寰宇记》载:南䜌县改为钜鹿县系“遥取汉县(指汉代平乡境内的钜鹿县)以名也”。
上述记载可以在历代史书中得到认证:《汉书·地理志》载:巨鹿郡,秦置,属冀州,县二十。巨鹿、南䜌并列其中。“欒邑”故地关县属常山郡管辖。平乡属广平国。《后汉书·郡国志》载:钜鹿郡秦置,辖15城。巨鹿、南䜌、平乡、廮陶等县并列于15城之内。“欒邑”故地关县改置栾城。《魏书》载:南赵郡辖6县。巨鹿、南䜌等并列其中。《旧唐书》载:隋于汉南䜌故城置钜鹿县。
图1 前汉始设南䜌縣,位于大陆泽东畔
图2 后汉时期的南䜌县,位于大陆泽东畔
图3 三国时期的南䜌县,位于大陆泽东畔
图4 南北朝时期南赵郡南䜌县,位于大陆泽东畔
图5 隋代原南䜌位置改为巨鹿
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出,自前汉于大陆泽东畔设置南䜌县后,历代或置或废,南䜌城一直在此地未动。立于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鉅鹿縣三明寺妙嚴殿記》碑文载:“隋于南䜌故城改置鉅鹿……垂拱元年迁县于东南十有一里之新城乃今邑地。”即南䜌故城为改名后的巨鹿县城所沿用,至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县城向东南迁移11里,而今天的夏旧城村恰恰位于巨鹿老城区西北11里之处,因此,“旧城”系南䜌故城无疑。
二、夏旧城村走访获得的信息
(一)传说
夏旧城村是“旧城楼阁”幻境出现之地。《巨鹿县志》记载:“相传,侵晨雾露时,城之规模隐然可见,良久乃灭。”明代举人尼良直有诗赞曰:“杖履登临眼界宽,旧城楼阁倚云端。分明一段蓬壶景,写入方圆作画看。” 由此可知,这一幻境最晚在明代就已经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村民夏仲考还告诉我们,早年他父亲开馍馍房,起五更出村卖馍馍,每到此处眼前便呈现一片街道,横竖转不出去,直到天色放明才能走出来。
(二)遗址及文物分布区域
出现幻境和街道的地方在村西北大坑周围,村民称“西坑”(图6)。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挖滏漳渠,从西坑北边穿过,在距地面5、6米深处(滏漳渠设计挖深4-6米)发现了砘子模样的石器、石塔刹、黑木炭、四层叠压墓以及大量的碎砖烂瓦。村民在村西取土挖坑时还发现了插旗杆用的石座、古井以及井下屋顶,在距西坑东沿130米左右、街北第三排院内挖山药窖时在地下4米左右发现一口里面还盛放着谷子的大瓮等,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村民反映,出现文物的地方集中在西坑及其周围。推测这里应当是县城南迁后仍在使用的部分。从文物埋藏深度看,应该与巨鹿宋城在同一地层,估计与巨鹿宋城一起毁于大观二年那场洪水。村民手里保留的文物仅看到那件滏漳渠里挖出的石塔刹,经省文研院考古队初步鉴定为唐代文物(图7)。
(图6)夏旧城村西坑周围遗址及文物分布
(图7)夏旧城村滏漳渠挖出的石塔刹
三、南䜌故城的文化价值
(一)建县历史悠久
据《左传》记载,“欒邑”南徙始称“南䜌”最早应该发生在前490年,由此推算,“南䜌”建城至今可能已长达2500多年之久。如果说这个建城时间有推测之嫌,那么其建县时间则是十分确切的。《汉书·地理志》巨鹿郡20县,《后汉书·郡国志》巨鹿郡15城,南䜌均列其中。汉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佗为南䜌侯,置南䜌侯国,治今河北省巨鹿县北。征和二年(前91年),国除改置南䜌县。《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六载:“南䜌侯佗,武帝時封,坐酎金免。”《前漢書》卷三十九载:“成帝時復封何玄孫之子南䜌長喜為鄼侯。”由此可知,汉初于巨鹿郡置南䜌县,此后或封国或置县,终汉不废。刘佗曾为南䜌侯,何喜曾为南䜌长。魏晋南北朝,虽几经置废,但沿革清楚,隋唐以降,脉续不泯。若自征和二年建县计,至今也已有2112年的历史。
(二)文化资源丰富
1.文献记载详备。南䜌作为一个县级建制却能彰彰载籍,这是十分罕见的。特别是《汉书》、《后汉书》对其何时封国,何时置县,封谁为侯,任谁为长等等,均有记载。除上述武帝、成帝时的记载,还有《後漢書》 卷十上:“郭后叔父梁早終無子,其婿南陽陳茂以恩澤封南䜌侯。”《後漢書》卷四十五:光武建武十三年更封邓晨为南䜌侯等记载。
在刘汉中兴过程中,这里还发生过一场重要战役,即刘秀战王郎。这次战役,帝纪、列传均有记载。《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郎遣将倪宏、刘奉率数万人救钜鹿,光武逆战于南䜌,斩首数千级。”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景丹…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䜌,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从横。”《後漢書補逸》卷十八“朱祐至南䜌為賊所傷…景丹 南䜌賊迎撃上營,得上鼓車輜重數乘,丹縱突騎擊大破之。案:丹見《東觀記》,時王郎將兒宏等據南䜌也。”
特别是《肩水金关汉简》的记载,甚至详细到戍卒的姓名、里社,如“戍卒钜鹿郡南䜌朝歌里□徐樂年”、“戍卒钜鹿郡南䜌右陽里不更”、“戍卒钜鹿郡南䜌㯉里雍橋年卅一”、“戍卒钜鹿南䜌元里郭廣利”、“戍卒钜鹿南䜌延年里安都”、“戍卒魏鉅鹿郡涉□南䜌杏里□間沈聞 ”等等。
2.文化遗存相续。南䜌故城从汉征和二年建县开始至唐垂拱元年迁址,前后延续770多年,期间虽经晋和北魏三次撤县,但时间很短,并且文献中没有复置后县城别迁他地的信息,倒是多处有“隋于南䜌故城改置鉅鹿”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南䜌故城“更汉魏后晋”直至盛唐,其文化遗存是连续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仅从西坑周围有限的范围已经发现的房屋遗址以及石器、陶器、木炭、砖瓦堆积、古井、墓葬等文物看,其地下埋藏的文化遗存是相当丰富的。这对于研究秦汉以来至唐代的县城布局、平民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与巨鹿宋城前后相接蕴含着唐宋社会制度变革的重大信息
上文提到,“隋于南䜌故城改置鉅鹿……垂拱元年迁县于东南十有一里之新城乃今邑地。”碑文接着记载道:“大观二年秋,河决旧堤,流行邑中,寺之所存塔与罗汉阁尔。水既东下,退淤之地高余二丈”。由此可知,县城迁建于盛唐时期,毁于宋大观二年,深埋于地下6米左右,前后延续423年。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巨鹿宋城”。它与迁建前的巨鹿唐城前后相接,两座唐宋故城共同蕴含着期间重大的社会制度变革信息。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间的中国历史进程出现了巨大飞跃。其中在城市管理方面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由唐代封闭的坊市制演变为宋代开放的街巷制,但这一说法还缺少一个实证。如果巨鹿县的这两座南北相距仅11华里的唐宋故城一旦打开,就很有可能揭示出证实这一历史谜题的生动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