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使方青卓成了名,但知道编剧王宗汉的却不多

昨天在网上查找资料,无意间一行字跳出来:2013年5月23日,以长篇小说《关东响马》等风行于世的作家王宗汉逝世,享年77岁。这8年前的旧闻让我大吃一惊。我知道,王宗汉的身体一向很好,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他的兄长、著名小说家王汪倒是健康欠佳,疾病缠身几十年。王汪是否健在?我急忙通过微信向故乡的老朋友、小说家侯明祥求证。明祥兄告知,王汪在两年前离世,卒年89岁,算是高寿了。这让我心中略感宽慰。

电视剧原野的创作背景(电视连续剧雪野编剧)(1)

在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之前,我就知道王宗汉这个名字。他的长篇小说《好一朵茉莉花》在《长春日报》连载了好长一段时间。调入报社后,我负责连载栏目,立刻想到王宗汉。 1983年盛夏,当时还在《江城》短篇小说月刊做编辑的王宗汉刚刚写完一部以松花江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我闻讯便赶到吉林去索稿。 在编辑部,我见到了王宗汉,这位浓眉大眼、身材健壮的中年作家,正在尽其编辑职责——"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初次见面,宗汉却像老朋友一样,拉上我便走,嘴里连声道:"走,到我家去!"豪爽,热情,地道的关东人性格。

在宗汉家中,我们谈到很晚,中心话题是东北新文学,从历史谈到现状,彼此十分投机,颇有相见恨迟之感。知道我很喜欢30年代东北作家萧红、骆宾基的作品,宗汉非常高兴。他起身从书架上抽出《呼兰河传》与《混沌》,抚摸着封面说:"这是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关东味儿十足。我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每当写作时,我就把它们放在案头。不知为什么,这样一来,我的胆子就壮了,笔也格外流畅。"

电视剧原野的创作背景(电视连续剧雪野编剧)(2)

话虽不多,那分量却是沉甸甸的,我的头脑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由于有了这个第一印象,以后每次出差到吉林,我都要到宗汉家一坐。久而久之,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早在读中学时,他就开始了笔耕。剧本《高山流水》、短篇小说集《乡亲集》、长诗《赶狼记》记录了他"文革"前创作的历程。粉碎"四人帮"以后,他的短篇《爱情的启示》,曾在青年中广为传阅,他的中篇《马半仙外传》、《胡闹七情考》、《同是天涯沦落人》、《命运的裁判权》、《桃花运》等相继问世后,国内报刊纷纷转载、选登,有的还被改编成电视剧、话剧与评剧;他的长篇小说《关东响马》、《马贼的妻子》、《末代马贼》,从出版发行数量上便可知读者的欢迎程度。

王宗汉每有新书出版都会签名送我,直到我离开故乡南下。读宗汉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其中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家驾驭东北方言,“胡子”隐语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东北作家,宗汉执著地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笔端始终不离白山黑水。他主张小说应该有故事性、可读性,根据需要还应带有传奇色彩。因此,那些曾在关东大地上纵横驰骋的绿林好汉们,便成为他笔下的主要角色。 在80年代初那几年,宗汉写作全靠业余时间。他写中篇,一般不超过一周,写长篇,一个月内即可脱稿。动起笔来平均每天一万多字,倚仗身板结实,他常常黑夜白日连轴转。这一点,大概可以和被称为"写作机器"的张笑天一较高低了。不了解内情的人也许会误认为他坐在家里编故事,其实这是宗汉多年深入长白山区和松花江畔体验生活的结果。他曾严肃地对我说;"我在那些放排的、赶山的人中间,搜集了那么多素材,在心中酝酿多年,早就成熟了。所以,我一握起笔,那些故事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笔尖流淌出来。"

当了专业作家以来,宗汉如鱼得水,文思潮涌,新作接踵问世。1985年一年,他发表了约百万字的作品。写到这里,我愿借用金代王若虚赞誉苏东坡的诗句,形容宗汉的创作:信手拈来世已惊,三江滚滚笔头倾。

电视剧原野的创作背景(电视连续剧雪野编剧)(3)

我编发的王宗汉的作品有三部,包括《龙王镇轶事》、《齐寡妇的桃花运》、《惩罚》。《惩罚》是我在《长春晚报》创刊后约他写的,作品写得相当精彩,在读者中产生很大反响。1991年秋,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城市报纸连载作品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惩罚》被评为一等奖,我也沾光荣获编辑一等奖。

电视剧原野的创作背景(电视连续剧雪野编剧)(4)

王宗汉曾担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文联副主席,先后被评为吉林省文学艺术期刊荣誉编辑、吉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吉林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他的长篇小说《齐寡妇的桃花运》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评剧《风流寡妇》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奖。电视连续剧《雪野》获飞天奖一等奖,电视剧《荒野》获飞天奖二等奖和建国40周年影视剧本创作奖。电视连续剧《山野》获中央电视台CCTV奖一等奖。《冬暖夏凉》获飞天奖三等奖。此外,他还曾经荣获长白山文艺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