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干点儿事真难啊,今天跑了一天又没结果,工人的工资都开不了了,愁死人了。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要失言。”这是河北承德铁艺灯笼第四代传人张桂贞前一阵子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番感慨。

因为盖了几间存放灯笼的库房,外债一下子多了二十几万元。那些日子,为了工资发放问题,55岁的张桂芳辗转难眠。

大家听说了张桂芳的难处,都来安慰她。

“为这点事,你咋还魔怔了?谁还信不过你?”

“只要还有一口吃的,一年不上你家要工钱。”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听说后,把自己的两万元存折给了张桂贞,叮嘱她别放弃老手艺,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张桂贞说:“我当然不会放弃。张局帮了我大忙,这几天帮着联系参加山海关非遗展,3天我就收入4680元。我想着先把这钱发给村里两个最贫困的家庭,让他们先把日子过下去。”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1)

铁艺灯笼“全家福”

看到扎灯笼挣钱,乡亲们都来学

张桂贞生活在丰宁满族自治县二道营村。这个村子藏在山沟沟里,百十户乡亲世代以务农为生,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比较贫困的村落。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大多在地里刨食,年收入也就三五千元。

张桂贞祖上是北京人,以制作灯笼为生,后辗转迁至丰宁,只因这里有在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挂灯笼的习俗。但这并没有让她过上好日子,因家里贫困,她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的时候连县城也没去过几次。

为了生活,张桂贞接过父亲的衣钵,从1997年开始学做铁艺灯笼。铁艺灯笼包括拉直、拧花、盘梁、蘸漆、裱布等九道主要工序,是用细铁丝一点点儿盘成的,这种灯笼结实耐用、不易褪色。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2)

张桂贞制作灯笼

“那时候巴掌大的灯笼我一天能做十几个,一个卖3元,扣去成本,能挣两块多。”张桂贞说,“乡亲们看到我扎灯笼挣钱了,都来学,我就一个个地教。但是很快我发现,做的人多了,灯笼又卖不出去了。”

2003年,为了找市场,张桂贞决定出门闯一闯。头一次出远门,张桂贞就到了北京。“我外甥当时住在北京通州,他说来吧,一起想办法。”张桂贞怀揣着从四处借来的300元到了北京,没想到还没到通州,身上的钱就在公交车上被人偷了。

说起那一幕,她至今记忆犹新:“我就把钱放在左裤兜里,一直用手护着,咋就丢了呢?下了车,身上没有一分钱,咋办?眼泪哗哗地流,幸好车站旁有一个报刊亭,店家特别同情我,同意我先联系我外甥,等家里人来接我的时候再付电话费。”

不过,这趟也没有白跑。几经打听,她找到一家代销商,一个灯笼能多卖5毛钱。

万事开头难,没想到接下来更难。被骗、被偷、店家要了货不给钱……这些糟心事,张桂贞全都遇到过。

提起北京潘家园的一个店家,张桂贞现在还觉得心痛:“那一批货,3000多个灯笼,是乡亲们苦熬一个多月赶出来的,最后,对方赖账,一分钱都没收回来。”

“你不干了,我买醋的钱都没了”

面对种种挫折,张桂贞崩溃过、绝望过,甚至在无奈之下于2007年选择到北京打工。不过,张桂贞脑子里想的还是如何把灯笼事业干下去。

因为喜欢十字绣,她在北京接触到了画框装裱行业,发现这个行业门槛低、投入不大,转念一想,把这个生意带回了家乡。她说:“我当时想的就是用装裱挣来的钱养活灯笼工坊。2008年,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16年又注册成立了公司。乡亲们都来我这儿上班。我高兴,乡亲们更高兴,他们终于能边顾着地、喂着牛,边把钱挣了。”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3)

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的乡亲们

张桂贞心里放不下的就是乡亲们。她说:“我是从小苦到大的娃,上学的时候连双鞋也买不起,所以我特别了解穷人的难处。跟着我干的多是村里的老人、残疾人,我不干了,他们的生活就更没着落了。”村里的一位老人就曾找到她,说:“这些年家里置办的电视、电饭锅都是跟着你干置办下的,你不干了,我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没了。”

说到乡亲们的难处,张桂贞就抹眼泪:“村头的张大姐,名字和我就差一个字,60多岁了,听力有点障碍,儿子婚姻不幸、收入又低,完全指望不上。那天去看她,吃的是冷米饭泡水,我就忍不住想去地里给她摘根黄瓜。还有一位跟我干的大妈,老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我总是给他们开最高的工资,一个月一千五六百元,贴补一下家用。”

大家也拿她当自家人。她说:“活要得急的时候,大家成宿地不睡觉,跟着我加班。平日里,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聚在树底下、门洞里唠着家常、做着灯笼,村里没人打麻将、赌博,风气好得很。冲这,村长和乡长多次勉励我要把这扶贫的事业做下去。”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4)

乡亲们加班做灯笼,齐心奔小康。

今年,张桂贞被县里命名为“扶贫带头人”。“全县一共命名了31位带头人,这几天正在县里接受集中培训。来了一看,带头大哥不少,带头大姐不多。”张桂贞笑着说。

灯笼就要挂得高高的

真正让张桂贞的人生发生重要转变的,还是“非遗”这两个字走进她的生活之后。

“几年前,我挑着灯笼去石家庄卖货。一个大哥带着两个朋友,一下买走20多个灯笼,临走还问我这是不是非遗。”

“啥?什么非遗?”第一回听到这名称,张桂贞一脸的困惑。

“就是老辈传下来的手艺。你可以去你们当地文化馆问一下,以后可以参加他们的展销,路就宽了。”

张桂贞当时也没多想,这事就放到了一边。

“没想到的是,2016年丰宁县文广局的人找到了我,帮我写材料、录视频、申报非遗项目。”

当时采录素材的工作人员一进村就被乡亲们围住了。

“他们录片是干啥呢?”

“这是给我录非遗呢,非遗就是老辈传下来的手艺,录这是为了宣传咱们的传统文化。”张桂贞现学现卖。

“那几天真是高兴,觉得自己好像拿了一个铁打的证,以后到哪都可以抬头挺胸地说咱这是非遗啦!”

如今,铁艺灯笼已经是市级非遗项目了。2018年6月,丰宁县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10个“非遗 扶贫”试点县之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随之启动。2019年,丰宁县正式给张桂贞颁授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牌匾,在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予以扶持。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5)

莲花造型的彩灯和福字灯笼

“以前就是带着乡亲们傻干,慢慢地有了政府的认可和帮扶,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张桂贞说,“他们的指导让我打开了思路,我开始学做台灯式灯笼,也去各地参加非遗展,市场已扩展到海南三亚、上海,还有日本、韩国等国家。原来一个灯笼只卖几块钱,现在能卖到100多元。”

“这一路上我遇到不少大恩人,人家没沾过咱啥光,为啥一直帮着咱?为啥一直想着咱?2018年,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张艳玲副局长打电话让我去参加,可当时我人在西安。文广局的领导们就自己联系车,把我的灯笼送到了展会现场,还帮我找了6个志愿者帮忙。博览会最后一天,3个小时就卖了3.6万元。”张桂贞说,“冲这情谊,也得好好干。”

张桂贞还触了网。“疫情发生后,我也没闲着。货在线下卖不出去,我就在线上办培训。今年5月,我在快手开通了账号,免费教大家学手艺。等我有了1000个粉丝,就可以挂上小黄车售货了。”张桂贞说,“最近有3天我接了4个订单。目前我就一个原则,只要有够给工人发工资的钱,没有利润我也卖。”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6)

疫情下赶制灯笼的手艺人

张桂贞说:“干这一行每天都提心吊胆的,连下雨也怕。一下雨,灯罩上的丝绸就全报废了,只能重新做。但只要乡亲们信任我,我就坚持做,把灯笼挂得高高的,给所有人照亮,让大家心里亮堂堂的。”

者手

说到灯笼,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月色灯山满帝都”或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等诗词歌赋;说到非遗,人们想到的是传统,是文化,是传承和发展。而当这灯笼非遗落在一个手艺人身上的时候,它其实是安身立命的所在,是换回柴米油盐的依凭,充满着艰辛。

张桂贞,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一位非遗传承人,以坚韧和奋斗撑起了自己的“小家”和父老乡亲的“大家”。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的善良。她没读过几年书,却懂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样朴素的道理,对身边乡亲能给予爱和帮助,脚踏实地地带领大家脱贫奔小康。

张桂贞和她挚爱的灯笼

张大姐是我的榜样(带头大姐张桂贞)(7)

张桂贞的背后,是当地文旅部门在推动非遗发展和扶贫攻坚过程中的不遗余力。当下,丰宁已将“非遗 扶贫”示范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非遗扶贫工坊的升级改造和产品研发,通过团聚各方力量,协助传承人创建非遗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非遗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张桂贞这样的带头人,有地方政府的倾力扶持,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文化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