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说梦话

怎么区分人情世故(该怎么理解人情世故)(1)

背后有事实,眼底有乾坤

胸中有正气,心头有温暖

不冲动,不盲从

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世界

特别喜欢梁宏达老师在一个节目里对观众朋友分享的这段话,说媒体人能把这段字嚼透了应该会受益。

咱虽不为媒体人,但自己随着年龄根码砖一样不断地码砖,越来越理解并认同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我想不仅可以用于媒体人对自我的行为约束,也可以作为我们普通人对世事把握和理解。

年少时似乎都不太懂知人情世故,过去村儿里夸别人家小子机灵懂事儿,七里八乡的会办事儿的都会出名,说的就跟着人情世故有关。可惜年少时自己心高气盛,对人情世故理解的特别偏。没有理解到积极方面,反而被消极方面引导的更排斥人情世故这几个字了。感觉谁要是年纪轻轻的就特别懂世故,特别圆滑,这一定不是个老实人,俺们老实人就是直性情,就是坚持原则,就是毫不顾别人情面,就是不能走后门。可能大部分穷人,老实人家的孩子,因为没有乡绅长辈们的指点,都是这么轴着过来的。可这长大进了城,发现谁要是懂人情世故,谁会走后门,谁圆滑,谁混的就越好,这时候又急里忙慌的把人情世故搬出来当宝贝一样信仰供奉着,这恰恰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自己长大后也进了城,出来读了书,有机会去了一线城市工作,甚至前几年还由于工作需要出了国门,去了几个不同国家长了长见识。上学那会儿咱知道自己家底儿差,不敢再花着家里的辛苦钱继续往上读,现在经常自嘲着提醒自己,咱读书少,只能行万里路了。在行路匆匆中积累见识,也积累对一些事儿的理解。越来越感觉,小时候理解的人情世故和长大后的人情世故都是理解的两个偏颇极端。

出生在中国的孩子跟西方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小时候多多少少都会接受到儒家思想,传统礼教,仁义礼智信,所以在同龄孩子中我们的孩子思想是要比西方的孩子复杂的多得多。这似乎很难说好与不好。西方的孩子活得更轻松,更直接,这一定与西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相关。比如:我们的孩子十多岁大多都会懂得长幼尊卑,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但西方的孩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似乎没有太多长幼尊卑的次序。这是两个不同文化下成长的环境,所以长大后我们中国人,大部分跟西方人比起来都会更懂人情世故,更会转弯,脑瓜更灵活。当然这些表象看在哪些方面,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

随着成长和阅历,我们不得不揣摩这人情世故,谁也没必要逃避。或者说你就是个刚正不阿,我行我素的原则。我们往往感觉年轻人会更自我,成熟的人都更圆滑世故。但是社会往往总是在走向极端,那些更善于“人情世故”却错误的利用了我们中华儿女讲情分讲仁义的传统,去维护私己的利益,去左右逢缘的构建人脉网络,去阴奉阳违的建立小团体,利益共同体,去用传统的“礼”收买自己的“人情”“世故”。这样的人能成为富人,有钱人,他们可能是商人,可能是老板,如果他们成了学校里的校长,他们成了大学里的教授,他们成了政府的领导,想想会有多可怕,各种进步的机会会被他们呢分割的干干净净。那么能用什么来提醒我们中华传统教育中不仅有“人情世故”我们还有“仁”“义”“理”“智”“信”,谁还能唤醒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呢。

现在自己反而会更欣赏,那些懂得人情世故,但更有原则的人。因为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感情,但是这感情要用理性的监督用对地方,才能是个有脊梁的人。才是个真正成熟的人!这样的社会才是健康的向上的,公平公正的,才对的起脚下的乾坤,以为胸中长存的是正气!如果没有原则的讲人情,不分场合的去利用,去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的人可能事能办成了,但这个圈子变得没有原则了,这个社会就会被污染掉,那些在岗位上与领导没有感情基础的,就会被排挤掉,即使他可能能力更胜任这个岗位,更能发挥这个岗位的职责,那可能也是没有机会的。那这样的人情受益的是私己,是小团体,受伤害的是大环境,往大了说是一个单位,是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前途。

所以,中华文化中的人情世故是教我们心中有温暖,但更有正气,只有用理性去支撑人情世故,才能温暖世界。让单位工作环境变得更好,让晋升体制更公开透明公平,让社会变得有希望,让愿意努力的人更愿意发愤图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