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无愧;受,接受,得到受之无愧的字面意思是指得到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出自《袁世凯演义》,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什么话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话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受之无愧感你中了几个)

什么话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受之无愧;受,接受,得到。受之无愧的字面意思是指得到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出自《袁世凯演义》。

很多时候,家长是无意识地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有这种倾向的孩子认为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越强烈的人,越有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卢刚进入了正在进行专题研讨会的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在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枪射击,他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戈尔咨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208室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确认尼克森死亡之后,卢刚又返回第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的一枪。

然后卢刚持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由一楼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未开枪滥杀。

在未找到射击目标之后,卢刚又进入了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T. Anne Cleary,也译作安·柯莱瑞)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开了一枪。

随后,卢刚到达二楼的203室,饮弹自尽。

卢刚的不幸离不开他人生历程的受之无愧感。他从小极为聪明,学习上一帆风顺。在北大物理系毕业后他参加了李政道主持的严格考试,在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顺利考取由中国政府出资的公派生来到美国留学。然而物理这个专业在美国就业困难,又恰巧卢刚选择了“狭隘,自私和冷酷”的导师,使得在经过长达6年努力学习、研究得到博士学位的卢刚不但因此难以毕业,而且无法得到一份体面工作。

跟卢刚一样作为爱荷华大学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炉的博士,山林华(中科大少年班英才)也是一位中国人,比卢刚小一岁,并且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上半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研究成果丰硕的山林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并按照调研员的职位领取薪水。这让工作始终没有着落的卢刚不能忍受,作为其中的一个原因,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一俊遮百丑的高智商掩盖了积恶成习的受之无愧感,在高手对决的碰壁中倒下了。

留学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从未打过工,学费和生活费都靠母亲每月7000元人民币的收入来出。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拿不出钱,他竟在机场捅了前来接机的母亲9刀。24岁的青年本应自立,靠自己打工解决(或部分解决)留学费用。但他心安理得享受着母亲含辛茹苦提供的温室生活,当母亲拿不出钱,他不念亲恩,那满腔怨恨化作9刀。

那问题到底出在了孩子成长的哪个时期呢?答案可能出乎意料,从小到大,潜移默化。

举个平时习以为常的例子;

某日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回答道。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于是,我告诉她,妈妈刚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饭,使你觉得为你盛饭是妈妈应该做的。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从今天开始,盛饭就是你自己的事,应该由你自己盛。

从那以后,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份内的事情,并将一些家务分配给她,让她承担起家庭一员的责任;在我们劳动的时候,邀请(并要求)她帮忙,让她体会我们劳动的辛苦;教导她表达感谢,如果她表示了感谢,她会得到更多,如果她没有感激之心,下次我不再替她做那件事;物质方面减少满足,让她懂得并不是她想要任何东西都可以得到。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这些案件应该让父母们警醒,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我们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很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没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还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种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每次试图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才知道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有句笑话这样说,“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

而我们这一代,不少人如此。

解决之道在于做事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学会思考,懂得感恩。下面的现象你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吧。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不会有一丝丝愧疚吗?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真的不会于心不忍吗?

当你用iPhone、iPad、Mac把自己全副武装的时候,父母却连买个10块钱100M的流量包都要思忖好久,最后还没舍得买;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别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他们不是ATM,他们胸膛上有温度,他们心跳里有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