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赵秀莲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向荣镇向新屯的一个贫困农妇。

2018年的夏天,当房前院里的玉米正在奋力抽穗时,赵秀莲的男人死了。在此之前,她的男人已经瘫痪在床22年,唯一的儿子远走长春,一年回不了一趟家。

“太难了,孩子,大妈我太难了。”赵秀莲见人就说,絮絮叨叨,像个疯婆子。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1)

这个不足50户人家的小村庄,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东北那一望无际的大豆和水稻田中央,却不曾想,在这个深度贫困县,一个令人吃惊的、亩产1000美金的种植项目已经初见成效。

一贫如洗

确切地说,赵秀莲甚至连自己的年龄都记不准确,她犹豫了一会儿说,好像是65岁吧。

活了大半辈子,赵秀莲从未离开过黑龙江,记忆中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十几公里之外的县城海伦。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2)

去年,瘫痪22年的老伴离世之后,她更是了无牵挂,唯一的儿子远在长春打工,几乎不愿回家,勉强回去,也是住两天就走。最近一次见面,是赵秀莲扭伤了腰,上县城拍片,儿子匆忙赶回来取了片子,连家也不回,扭头又走了。

他对老母亲是有怨言的。

东北农村的孩子结婚都早,稍微有点条件的家庭,20岁就能把孩子的婚事给操办了,但赵秀莲的儿子直到35岁才找到媳妇儿,还是自己从外地找的,原因无非就是穷。

在海伦这地儿娶媳妇儿,得事先准备房和车,还得有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镯),缺一不可,凑齐了少说也得四五十万的支出,没钱的人家还能四处举债,但赵秀莲连能借钱的人家都找不到。

她几乎孑然一身,只剩那两间小平房和一亩多的黑土地,是她最眷顾的,房子在那儿站了60多年,跑不了,地里的收成能让她温饱,她看着安心。在泥泞的村道上溜达时,赵秀莲逢人便说,“俺家这院子好啊,地上铺的砖虽说都是窑头,但拼出了花儿,俺家这地老肥了,一辈子的收成全都靠它。”

其实,她那几间平房的墙壁已经裂到能伸进去一整个胳膊,露出她二舅年轻时用黄土拌着稻草堆起来的墙皮,房前屋后的自留地倒真有一亩多,两季玉米一季小豆轮着种,平时种一季笨玉米,最好的收成却不过一千多块钱,小豆行情好的时候,能出两千,“那就妥了”。

遇上水灾,一年的收成就几乎打水漂,穷到过年都揭不开锅。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3)

在她的平房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不能用的电视机,搁在墙角当柜子。老炕头用了几十年,乱糟糟的,没有下脚的地方。

背着电饭锅去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曲加利在辽宁当了两年通讯兵之后复员返乡,他的老家在海伦市百祥乡百信村八组,离赵秀莲家20公里路。

曲加利家里人丁兴旺,一家八口人,有六个孩子,除了父亲一个人有国家供应粮可以吃之外,其余七人都要去生产队排队领粮。

虽说爷爷是当地的大队书记,但是家境却实在不敢恭维,泥炕上连一张像样的炕席都没有,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黑土背朝天,靠种地勉强度日。

其实,在曲加利外出当兵的时候,老爹就告诉他,别回来了。他的爷爷当初送他去部队,就是想让孩子离开这块黑土地,但是曲加利还是回来了,理由却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想家。

回到黑土地,有且只有一条出路,种地。那时候粮食不值钱,回去种地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遭灾也没有保险,没有救济粮,连白面都很少,他的爷爷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气得不跟他说一句话,“别看现在种地挣钱,那时候赔钱,我爷爷不同意我干这个,老一辈都是农村的,不想让你回来。”

曲加利回东北并不打算简单地种点地养活自己,他打算做大规模。他在自己屯儿跟乡亲承包了3000亩地,开始种玉米。

“那时候种笨苞米,一根卖一毛五或者两毛三,但是没有经销商,打不开销路,很多都亏掉了。”于是,他背上一个电饭锅,背上一袋苞米,从黑龙江出发,一路往南,亲自去推销,见了经销商就无偿给人家煮,让人家尝。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4)

直到2004年,曲加利的玉米生意才迎来转机。

有一次,他背着电饭锅和苞米到了上海,想进大商场却被保安赶了出去,他只好去街头卖菜的地方,跟人打听,终于找到了上海菜篮子工程的办公室,经销商尝了他的玉米之后跟他说,大兄弟,你也别满世界背着电饭锅跑了,你给我发,我给你卖,“要一车,也就是12万根。”

如今,曲加利的名字在东北玉米行业中已经家喻户晓,“他们不一定认识我,但肯定都知道这个名字,只要是做苞米的,不管是销售还是加工,都知道我,在浙江做设备的厂家,都得知道我,不然设备根本卖不出去。”曲加利说。

他甚至对苞米的定价也影响巨大。在黑龙江绥化地区,“方圆一百多公里的苞米要定价,都得给我打电话,厂家卖的时候要开会,找我一块儿商量价格。”

他的玉米,还成功打入了日韩市场,生意越做越大。

先富带后富

3年前,曲加利开始尝试着在农场种植鲜食玉米,那时候,整个黑龙江绥化地区,种植、加工鲜食玉米的只有两家,曲加利认为这种“糖份高、口感甜,一个苞米解决一顿饭”的新品种将是玉米的未来。

这种玉米加工完之后的市场售价可以达到七毛五一根,比普通玉米高出三倍。

这一次,除了在自己的“大田”里种植,他还想让乡亲们在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里种,“年轻力壮都出去打工了,都剩下老大娘老大爷,手里也没啥钱,要是能把闲置的农家小菜园用起来,种上鲜食玉米,能给他们增收不少。”

曲加利觉得,自己富了,得带动一方百姓。他老家的屯儿,已经响应号召,种上了鲜食玉米,“只要一回家,老大爷老大妈总喊你,自己种的菜吃不了,卖也没能力出去卖,孩子我种点苞米,到时候卖给你,你多少给我点钱就行。”

而此时,赵秀莲的院子里遭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有一半的玉米泡在水里,烂了根,没了收成。大雨不断冲刷着她那间危房,雨水从屋顶的缝隙透下来,淋在炕上,赵秀莲用几个塑料脸盆接着水,把瘫痪在床的老公挪到角落里。

以前天公作美,靠着地里的收成,赵秀莲一年还能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但这一次,她真的没钱了,“别说我家老头子了,我自己腰也不好,吃药的钱都没了。”

乡干部跟她说,有一个种玉米的曲老板,免费给种子,给技术,到时候还开车来收,价格给的高。她不信,怕种完了最后没人给钱。曲加利说,其实他们有这样的顾虑可以理解,“之前就有人让他们种了东西,后来没人来收,只能政府买单,拿不到钱,他们也怕。”

一亩能卖一千美金

但这一次有些不一样了,聚划算的卖空计划来到了黑龙江,并且把第一站放在了海伦,就卖当地的玉米。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5)

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要和海伦市政府要搞一个仪式,在整个县里物色了一圈,最后选中了赵秀莲的院子。那是曲加利第一次见到赵秀莲,他把一千多块钱塞给了这个老大娘,算是院子的租借费用。这只是看得到的收益,第二天,乡里来的人,就开始动手帮这个老太太翻新房子,平整土地,还给她拍了照片,做成了海报。

在海报上,赵秀莲手捧玉米,笑得合不拢嘴。

5月18日,新一季的玉米开始播种,赵秀莲也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上了鲜食玉米,她算得门儿清,“房前一共种了45垄,屋后还有40垄,每一垄种64棵,阿里巴巴的人帮我算了一算,说今年我这院子能出一千美金,听说美国人一块钱顶我们这里六七块钱,是吧?”

玉米生长周期80天,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赵秀莲每天闲着没事,就去地里转一转,玉米抽穗了,她就去数一数,专家告诉他,一棵玉米只能留一穗,虽然心疼,她还是把多余的给掰掉了,专家说不能用肥,她嘴上抱怨“不用肥怎么能长粒儿”,但还是严格照做。

“提心吊胆呀,你不按人家的标准种,万一人家到时候不收咋办?”赵秀莲说。

“没办法,她得把钱捏在手里才安心。”曲加利说。

8月29日,海伦玉米大丰收。聚划算3天卖出了100万穗鲜食玉米,成交额突破250万,其中,淘宝第一主播薇娅在直播间仅仅用时30秒,就卖出了12000箱玉米。海伦市长也变身最强带货达人,上直播给大伙儿卖农货。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6)

聚划算卖空和海伦政府共建了“海伦鲜食玉米”地标,并共同起草制定鲜食玉米行业标准白皮书,推动海伦鲜食玉米朝高品质方向发展。海伦模式的成功,还引来海伦周边5个县市政府观摩学习。

仅赵秀莲房前屋后的一亩玉米地,就为她增收了将近6000元钱。曲加利说,“收购当天在她的院子里就把钱给她了,她就乐了,问明年还种不种了。”

农村大妈在家里种玉米(65岁东北农村寡妇)(7)

今年,像赵秀莲这样,在自己家院子里种玉米的农户还有500户,曲加利都按照5毛钱一穗收购,一共收了100万穗,每户农民平均下来能够增收1000元左右。

以前,每年赵秀莲都要留八条垄,全种黄瓜,柿子,茄子,辣椒,胡萝卜、大萝卜,大白菜,储存起来过冬吃,“现在有钱了还种啥呀,不种了,够吃就行了,想吃啥就去买。”

曲加利说,散户种的玉米,比自己在大田里集约化种植的成本要高很多,收购价也高不少,“但是人活着,又不是只有挣钱一件事儿,咱少挣点,给他们加工一点,他们恨不得把家里最好的菜都给你端出来,你还忍心去挣他们的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