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坎迪德小菜园

——读郑金民的《宇宙人类及其生命》

文/杨克江

读郑金民先生的《宇宙人类及其生命》,我最直观的印象是觉得在读一本宇宙生命起源的百科全书,作者的潜在意识里始终有一个终极诘问——“生命是怎样诞生的”。这一生命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有点儿像《创世纪》开篇那样。对鸿蒙太空混沌宇宙中天地是怎样产生的,昼夜是如何划分,大地的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是如何诞生的,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他、迷恋着他、纠缠着他长达二十多年。

郑金民先生的《宇宙人类及其生命》最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宇宙生命的认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认识论里有一个极为生动形象的词儿叫“全息性”,就是说只要透过一片树叶就能看到整棵大树,一片树叶就活在一棵树的整体之中。就像要认识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就必须将它们放在“人体”这个生命系统中,眼睛才能看到,耳朵才能听到,鼻子才能去闻去嗅。斯宾诺莎说:“我们人类生活在宇宙中,就如同寄生虫生活在血液里一样,认识事物本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观察事物是怎样从原胎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如果说“宇宙生命”是作者哲学大树上的基本论点的话,沿着这棵大树的主杆一路延伸辐射下去,就构成了整部作品。作者把宇宙生命的属性划分为精神和物质的两个层面,再去追溯构成宇宙生命那浩瀚无穷的源头。从宇宙爆炸的“奇点”,即整个宇宙那个体积极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奇点”爆炸而成。作者由此建立起自己严谨的哲学体系:他从生命的演化发展,人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对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教科书般的详细归类论述。

菜根谭一生的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坎迪德小菜园)(1)

郑金民先生1982年7月毕业于商洛农校林果专业,这一学业背景使他对动植物的生命规律、分子运动、细胞运动有着独到的理解,加上个人几十年在自然科学、生态学、人文学科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才使他的论著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整个作品就像一部涵盖丰富、博大壮观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收藏丰富的万象博物馆,像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说的具有“哲学谱系学”的价值。

一部哲学著作的出现,最可贵的是:它阐明了世界是什么,即“在我眼里,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大哲学家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孔,比如老子的“道生万物,太初有道”,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王明阳的“知行合一”,尼采说的“上帝死了”,柏格森的“世界是一种连绵”,海德格尔的“存在,就是让事物站出来生存”,黑格尔说的“世界是一个黑夜”,拉康说的“我是他者”,萨特说的“他人就是地狱”,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大厦,那是他用毕生精力去一砖一瓦建造而成的,人类文明史就是由这些先贤大师构建的精神大厦、文化灯塔汇聚而成的灿烂银河。

郑金民先生的《宇宙人类及其生命》如果放在哲学大家族里,属于生命哲学,这一哲学体系中,有著名的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和尼采的强力哲学,它们一脉相承,其共同之处就在于高扬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创造,高扬人性主体的潜能,力求消除人与世界的分裂。郑金民先生这部作品是站在生命进化论这一大的思维方式下进行的,他把宇宙生命这一进化历程详细地划分为九个层次:依次为原子生命体,元素生命体、无机物生命体、有机物生命体、细胞生命体、组织生命体、器官生命体、系统生命体。作者强调宇宙生命本身是活的、运动的,是一部无字天书。它的存在就像河图洛书,像太极八卦一样,随着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隐含的信息量也在不断丰富,结构也愈来愈枝繁叶茂。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直觉的感受是作者的知识储备、信息量、研究视野视域都大的惊人,尤其是作者能深层次地从微观世界的原子夸克粒子、生物学、细胞学、动植物学,同时结合宇宙大爆炸、地球演绎这些学术基础,去建构自己的生命哲学,所以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枝叶青翠、鲜活生动、有血有肉,作者在这本书里隐含着几个朴素的哲学观点。

菜根谭一生的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坎迪德小菜园)(2)

世界呈现出一种逻辑,一种秩序,一种先天的秩序,可能性的秩序。他不能容忍任何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宇宙人类及其生命》这部作品像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它紧紧围绕着宇宙生命这一主题主干去辐射展开,分别从宇宙生命源头、细胞生命体诞生、动植物生命体、人类生命体去论述,最后提出宇宙生命蕴含的四大推手、四大纽带。这四只看不见的手分别是氢原子、碳原子、细胞、猿。有了这四个链条般层层提升的四个级别,最后演绎发展为第五级别的人类生命体,从而创造出五个级别的宇宙生命金字塔。从塔基到塔顶,生命从繁荣到经典,从多到少,从低级到高级,这是宇宙生命金字塔的一个基本规律。大爆炸以来,宇宙生命演绎进化和发展的每一个纽带、每一节链条、每一个台阶都在人类生命统一体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反映。人类生命这个统一体像《道德经》里的“一”涵盖浓缩了整个宇宙各个级别各个层次的生命体,人类生命体就是宇宙生命的一个缩影。通读原著,你会为作者在构建作品那严密的逻辑秩序所叹服,正是作者设定的秩序,才让人从宇宙这个巨大的抽象机器里清晰地看到了一条从“宇宙人类——动植物——细胞——分子——粒子”的生成、转化、发展线索。

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没有秩序的地方引入秩序,因为“我”的出生,世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被观察,一个人的出生,也就是一个世界的出生。多亏了“我”的存在,这寂灭了几千年的星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古老的河流才得以在统一的风景中显现出来。

世界的本质是可命名的,在人类没有给世界命名之前,世界呈现出一片混沌的黑夜。在造化之神带来秩序以前,草木是会说话的。没有语言的时候,世界将处在一片混沌的黑夜里。《百年孤独》中一场失眠症,那个世界上最凉爽最干净的“马孔多”村一下子变得集体失忆,人们一下子失去了与往日的一切联系,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为了唤醒记忆,他们不得不在院子里各种东西上标上名称:“桌”“椅”,“门”“ 床”“树”“奶牛”“ 黄瓜”“茄子”……标签儿越来越复杂,还担心有朝一日人们会忘记他们的用途。

世界本无意义,意义要靠自己去寻找。一个哲学家总会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拉康正是看到了人在世界上的“身不由己”,所以才提出了“我不是我,我是他者”,金民兄是我朝夕相处的文友,他平时有个爱好,就是凡事总喜欢琢磨,总喜欢研究事物的背后的真相,他说“哪怕是最小的事物,也是以宇宙为背景的”,他最喜欢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在于生存”,一部好的哲学最重要的不是要告诉你一个真理,而是教会你怎样发现真理。早在八十年代初,他就在琢磨着:“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个困惑了他几十年的问题,终于在“一朵玫瑰”“一只白鸽”的本意和象征意上找到了答案。“一朵玫瑰”,它的色香味是实实在在的,为我们眼耳鼻舌感官所触摸,这种生动鲜活的具象里,作为有情感、有梦想的人,却从火热娇艳的“玫瑰”里看到了爱情,从“一只洁白鸽子”里看到了“温柔、安静、友好”,于是鸽子就成了和平的象征。这来自一花一鸟的“能指——所指”“形象具象——抽象象征”,升华出来的正是同一事物身上的物质和精神的两面性,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像白昼黑夜构成了完整的一天一样。经过二十多年的思考,他终于建构起自己哲学大厦的基石——物质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统一体,这一观点成了统领提挈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哲学著作的主线和灵魂。

作者把生命的本质定位为一种生长,一种本能的欲望和意志。为了揭示宇宙生命金字塔生长发展的本质规律,作者特别引入了 “自私文化”,“自私法则”两个词,把自私定位为生命的核心,利己是天经地义的,自私是人类发展永恒的发动机。有了自私才有了人的欲望和动力之源。这种充分体现生命意志的人,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正是人生的积极创造者。凡一切高尚的道德都来自对生命的自我肯定。谈到“自私法则”,我不仅想到荀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恶”的论述,约翰·洛克说:“生命是一张白纸”,是一个容器,它该画什么,该承载什么?是随后天的社会环境、个人审美情趣决定的,它本身就具备很大的塑性、弹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点郑金民先生在“人性自私法则”里很明确地指出“自私”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公德”和“私欲”本身就是一体两面,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生命定位为“非善即恶,非恶即善”的二元对立。在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的大机器化、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网”,这个“区块链”,这个“全息”上的一个节点、一粒芥子、一颗浮尘。人,一旦离开社会就像人的眼耳鼻舌离开人体,像树叶离开大树,星星离开夜空。进入21世纪,5G时代的智能感应、万物互联、智能驾驶、医疗……在这样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之间早已不是昔日的小作坊、小经营的单打独奏,而需要“千人合一”“万物互联”的团结协作、报团取暖和资源共享。

菜根谭一生的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坎迪德小菜园)(3)

我曾和郑金民先生讨论过贾平凹的语言观,他说好的语言就是从树木上长出的枝叶、花朵、果实,细心的读者在阅读《宇宙人类及其生命》时,不难发现整个作品的构思创作就像一棵大树的生成、成长和长大,这棵大树最初源于一颗“宇宙生命”这颗真理的种子,它不断在作者心灵的土壤里酝酿孕育,直到20年后当这棵“宇宙生命”大树在心中枝繁叶茂蓊蓊郁郁时,作者就用手中的笔去追逐去描绘这颗“宇宙生命”大树的成长过程。生命哲学的先驱尼采,就用诗人般的激情告诉人们:生命的本质就包含着一种生长的欲望,即提高,“生成”乃是某物到某物的过渡,比如一个小孩长高长大,变瘦变胖,一片树木枝叶变绿变大,变枯变黄。在“生成”内部,生命体便构成了以自身为强力意志的中心,任何主体都有长大的冲动和欲望,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会找到“强力意志”,“世界乃是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这个“生命冲动”“欲望”“生长”带给人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激励人在生命之海面前,要积极进取、不断创造。生命意义的大小就取决于生命的力量和意志的强弱,生命的欢乐就源于创造的喜悦,生命哲学追求的是做世界的主人,他把人活在世界上比作孤舟行在大海上,小鸟飞翔在天空里,他认为:人,是天地间最有智慧最富有创造的角色,“每个人都是一座活火山”,“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生物,即使把他放在任何迷宫里,他都会找到出路”“哲学就是给玻璃瓶里的飞蠓找到一条出路”。

《宇宙人类及其生命》这部作品,揭示了自然万物和宇宙的发展规律,让人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作者以极其严谨、严密的哲学体系,让人一旦展卷,就会得到回馈受益。整部作品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看待世界的角度,从微观的夸克、质子、原子、分子到宏观的天文地理、日月星辰。从地质学、气候学、生态学到心理学、考古学,从大自然的一片混沌到六维存在,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四维空间到量子力学、弦理论,从阴阳太极到“五行说”。作为文朋诗友,金民老兄是个热情健谈的人,我出于好奇羡慕,就调侃金民老兄,你拥有如此海量的知识,那你大脑那张储存知识的“蜡纸”,一旦铺展开来,恐怕会成为一片大草原、一块岛屿、一片万里幽兰的天空。他经常给我聊起法国生命哲学奠基人柏格森,仔细阅读《宇宙人类及其生命》时,你一定会感觉到作者对柏格森提出的“生命是万物的本原,是自身运动、生成、发展的过程,生命是一种绵延,宇宙万物都是由生命冲动产生”有着深入透彻的理解。

作者将生命冲动,个体的欲望和“自私法则”融为一体。最后将其生命哲学确定为:宇宙本身就是不断升华,处处隐含着火种和力量,作者把整个自然界人的生命的演绎、变化过程都放在“时间的绵延”内,让人看到事物不断生成、变化和发展,他以人类原始社会的原始人或猿人生存作为起点开端,并呈现出螺旋式上升之势,它包含了无数个周期循环,呈无限攀援上升状态。一个人如此,一个家庭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同样呈现出如此发展提升之势,并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粗糙向精致,由一维一元向多维多元发展。郑金民先生平时喜欢写诗,他的哲学里常常充满了诗的意趣和想象,在引入“意识”这个概念时,他说:“宇宙间有一种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支配着宇宙万物和生命的变化”。它先是把这无影无形的东西叫“未知”,继而说它属于隐性的、潜在的“精神”存在,要给它取一个规范的名字的话,那就是“意识”。如果把一个人的“精神”,即“意识”从生命实体上抽取掉,那么人就留下了一个“空壳”,一个“容器”,一个完美的人,是因为他在人体这个“行囊”“壳子”里灌注了精神、灵魂、激情、梦想、希望、期待、信念、意义……

同一块土地,种上土豆,秋收的时候,有的土豆长得体型硕大,有的长得瘦小不堪,我想长得大的是营养吸收得好,同样坐在一个教室、一个训练场上,有的学员高考得700多分,有的才得200多分,我只能说得700多分的学生,对知识善于过滤提纯、消化吸收。就是郑金民先生这部哲学著作《宇宙人类及其生命》,让不同人读了,读的认真的投入的,有鉴赏眼力的,可能会从那知识海洋里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而那些缺少慧眼的,敷衍了事,蜻蜓点水的,只能触及其毛皮。记得二十多岁,第一次遇到尼采,书的扉页里有一句话:“写给一切人也无人读懂的书”“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我要用一句话说出别人用十句话,用一本书也说不出的话”。听听这口气,就知道其人的狂狷傲慢,当时年轻气盛,一种“我就不信这个邪”,随即一头潜入尼采的哲学之海,狂人自有狂人的可爱,狂人的气象,狂人的博大深邃浩瀚无垠,尼采给我的回馈太丰厚了。我之所以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是想说走向任何一个哲学殿堂都要经过一堵墙、一道山脊、一个篱笆墙。郑金民先生的《宇宙人类及其生命》如果是一座哲学大厦、一个哲学的幽暗森林,那么在进入这座大厦、这片森林时,有一个暗道进口,在这进口有一个“芝麻开门”的秘语,事实上,每一个从事哲学的人,身上都有一个标记标志,那是他一生洋洋洒洒著作凝聚而成的一个包罗万象的“点”,真理不会进入拒绝理解的心灵,郑金民先生的全部思想都浓缩在这个点上,我把这个点叫“奇点”,这个“奇点”像一粒火种。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就是从这个“奇点”引爆的,细心的读者一定会从该书的363页的文字丛林里发现这一“奇点”——“人是自私的”这一行赫然大字,“自私法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源泉。

菜根谭一生的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坎迪德小菜园)(4)

在阅读郑金民先生的《宇宙人类及其生命》时,我脑海里一直浮现出“坎迪德的小菜园”——在那个花园里,每一部分物质都可比看做长满植物的花园和鱼儿遨游的池塘;在那里每一植物的枝丫,每一个动物成员,每一滴露珠,都是另一座同样的花园或同样的池塘。这里所谓的“坎迪德小菜园”。出自哲学家伏尔泰小说《老实人》主人公在周游世界列国,历经沧桑颠沛流离后,再回到故乡,回到自己的田园时,由衷地感慨:“还是种植自己的田园要紧”。后来人们把哲学家一生耕耘的思想园地戏称为“坎迪德小花园”。其实,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一个坎迪德的小菜园,那里有永远长满智慧的花园和长满鱼儿的池塘。苏格拉底在自己“小菜园”里写道“认识你自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兰波的“生活在别处”。年迈痴呆的斯威夫特在自己的房间里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不是我”,黑格尔的“人是一个黑夜”,胡塞尔的“回归你自己”,斯宾诺莎的“让老虎成为老虎,让石头成为石头”,福柯的“人,终将被抹去,像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有人要给普罗提诺画像,他拒绝了,他说:“我只是一个影子,我的原型在天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陆象山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就连街道那个小混混,也能喊出:“我爸是李刚”。海关安检口,那个服务员对顾客竟然提出这样啼笑皆非的劫难:你得出示证据来证明“你妈是你妈”。

事实上,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这样一个静谧闲适充满生机的“坎迪德的小菜园”,当红尘的“蜂巢蛛网”里待得久了,你可以走进这座生命的小菜园,这里有生命的觉醒,有你的梦想和你对真理源源不断地追逐、探索与发现。(本文是作者2019年为郑金民老师内部交流资料《宇宙人类及其生命》撰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