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搜索“糖”字,除了它的百科常识,大约在第二或第三条,就会出现“糖对人类的危害”,和“为什么不能吃含糖食物”等相关内容,可见人们对“糖”的认识,已经是“利”大于“弊”了,肥胖和疾病,简直让人们谈“糖”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最早关于对“糖”的记忆,来源于我们家一墙之隔的二奶奶。二奶奶年纪大了,从我记事起,她就是我们这个家族的最年长者。过年拜年的第一家,都是先从二奶奶家开始。二奶奶命好,有着四个女儿,常听母亲与庄邻们闲唠:“小孩的三姑和四姑又来看二奶奶了,啧啧!又给二奶奶包两包红糖呢”。感觉二奶奶的晚年,真是幸福满满,她家的红糖,好像从来没有断过。
使劲想都想不起来,我小时候曾吃过的糖果。好像从来没有过哩。后来想起来,糖纸还是攒过的,花花绿绿,方方正正,一个小孩子手掌大小,夹在课本里,三翻五次地掉出来也舍不得扔。对了,想起来还是吃过一种糖块的,我们叫“糖疙瘩”,学名“高粱饴”,“饴”字不认识,就念“高梁台”。软软的,很粘牙的那种。嘴里有块“糖疙瘩”,不用说,家里一定是有大喜事。
要说童年我对糖最深刻的记忆还是来自于我的大姐。那时她也就刚十多岁,被查出患有黄疸肝炎。当时全家很是紧张,她有打针和吃药,为了哄劝她或是表明对病号的特殊照顾,母亲专门为大姐置办了一个罐头瓶子,里面装着细细的白砂糖。每次姐姐吃饭或是治疗有了大的进步,母亲就会冲上一碗甜甜的白糖水给她喝。而我则被严格警告,不可以碰那个瓶子。那个白糖水只允许大姐喝。于是,幼小的我常眼巴巴地瞅着那个糖瓶子,深恨生病的为什么不是我啊。我偷偷舔过大姐喝完白糖水的碗底,那甜甜的味道,直达心底。
白糖水真甜真好喝啊!
在我上中学时,某一天,我应邀到一个同学的家里去,同学的妈妈见到我,很高兴,她就倒了一碗白糖水给我喝。很奇怪,我一个小孩子,她妈妈不仅给我倒了水,还放了白砂糖,真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后来,同学对我说,那是她妈妈待客的最高礼遇了,表示她很喜欢我。我很感动。我想她是爱自己的女儿吧,就像我的母亲疼爱生病的大姐一样的,那也是她的最深疼爱表达了。我后来理解的,没有其他。
糖,也就是甜。相对于苦,是一种轻松,愉悦,舒服,满足的状态。甜是美好,是久旱逢雨,又雨过天晴。
据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唐宋年间制糖手工业昌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糖业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糖是有机化合物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热能。另外,糖还能在人身体疲惫不适时,起到稳定情绪,振奋精神,带来愉快的感觉。
在我还没有吃到“花生牛轧”的时候,乡村刮起了一阵冰糖葫芦热。那种简易的熬制滚烫的红糖,泼在山楂果上,凝固。亮晶晶的,插在一根草垛上,扛着走街串巷的卖。也是粘牙,山楂生涩酸楚。可能因为不正宗,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吃。
岁月流转,我和姐姐渐渐长大,生活也慢慢好起来。姐姐的肝炎早已好了,而我对白糖水的渴望也日渐寡淡。家里的糖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偶尔包饺子,皮多馅少,就会拿糖来抵,白糖的,红糖的,都有,吃起来甜腻腻,如若中了奖。包包子时也用糖,就是“糖三角”了。糖经热变成了糖稀,咬一口,流出来,软软地面香加甜,想来都是奢侈。
母亲还会做一种“茶汤”,是将小米,大米,大豆等磨成细细的面,熬煮,跟现在的粥差不多,热热的,浓稠,喝时上面撒上一层红糖,转圈,吹着喝,又温暖,又幸福。
再往后,就是“多糖”和“盛糖”的时代来临。可谓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琳琅满目。
工作之初,我在产科做护士。大白兔,阿尔卑斯,喔喔佳佳,金丝猴,俆福记……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添丁之喜,什么贵买什么,拦都拦不住。
糖,是一种情绪表达。我知道。但糖吃太多了,还真不好。
爱往家里带糖的同事,孩子出现龋齿了。好在,我家没有。
后来,又去儿科做护士,遇到哭闹不止的小朋友输液,就跑去产科拿糖来,以安慰和哄住我的那些小上帝,也是快乐。
对糖不好的记忆来自于生了女儿坐月子,不知是我们当地风俗还是只有我们家,规定月子期间的妇女不能喝白开水,喝水必加红糖。为此孩子奶奶专程去了一个著名的红糖出产地,买了成堆的红糖来。我是不信的,再好的补品也耐不住天天喝啊,喝得我整个人像吹气一样的胖起来。好在年轻,否则血糖不飙升起来才怪。
此举有效掐灭了我对糖和甜味的期待与想像,任何味道的过量,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哀伤。不好。
现如今,糖果的品种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档了。不管是成分,味道,包装,还是品牌,人却轻易不敢随便吃糖了。听说,糖是诱发癌症的祸根,糖尿病的高发病率,也时时提醒着人们。糖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糖果又是甜蜜的毒药,五颜六色的糖果让人爱不释手,又欲罢不能。尽管人们注意提防了糖和糖果的入侵,但对糖分的摄入还是无力抵抗,像面包,蛋糕,饮料,菜品……糖无孔不入,就连水果也是越来越甜,不甜不要钱了呢。
而今,我很少关注糖和糖果,却不得不关注血糖,和各种吃食的含糖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