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时期是明朝哪个皇帝(宁阳之宁)(1)

宁阳凤凰山

“宁”,是简体字,本作“寍”,从宀(mián),从心,从皿。最初表示人在屋里(有屋住)有饭吃就安心了。本义安宁、平安。宁(níng)还表示安定、宁静。后世以“宁”代“寍”,“寍”字就不用了。此外,“宁”还有三种繁体写法,分别是“寕”、“寜”和“甯”。

宁王时期是明朝哪个皇帝(宁阳之宁)(2)

光绪年间版《宁阳续志》,“宁”写作“甯”,而不是“宁”,也不写作“寕”或“寜”。就“宁”字的这几个异体字的使用,从清嘉庆年间到光绪年间,朝廷上下,众位大臣,曾经多次商议,颇费了一番周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避讳有关。

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说话写字如果遇到,就要读白或写白。有人研究说避讳习俗起源于西周时期,也有人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避讳越来越讲究。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将“民风”写作“人风”。明清时期更是如此,大家闺秀林黛玉母亲名“敏”,每遇此字,黛玉即读“密”或“米”,这叫读白。写字的时候,为了避讳,就写白字,或者将原字缺笔书写。该避讳不避讳的,往小了说是不敬,往大了说是严重犯上,甚至要治罪。

宁王时期是明朝哪个皇帝(宁阳之宁)(3)

光绪年间版《宁阳续志》中宁阳的“宁”字之所以都写作“甯”,县志中有个特别说明:“县名上一字与宣宗成皇帝圣讳下一字相同。先经嘉庆二十五年圣谕,中间避写一画一撇,不从心字,用昭敬慎。”宣宗成皇帝即爱新觉罗·旻宁(寧),宁(寕)阳县名上一字“寕”与宣宗成皇帝名字“旻寕”下一字相同。嘉庆二十五年皇帝曾颁谕旨,将中间避写一画一撇,不从心字,以示避讳。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皇帝驾崩,正月二十七日,咸丰皇帝即位之初,让群臣详议如何避讳刚死去的道光皇帝的名字。经礼部拟定,以“安定静康”四字代替圣讳下一字(宁),奉旨允准。后经大学士耆英另议具奏,钦奉上谕前据礼部遵议,道光皇帝圣讳下一字拟以“安定静康”四字敬避。

咸丰元年(1851年),道光皇帝驾崩第二年,据大学士耆英奏称,天下省、郡、州、县印文中用“寕”字纪录征祥事件的很多,四海臣民每逢喜庆事,需要用“寕”字,可以仍遵嘉庆二十五年钦奉谕旨“中间避写一画一撇,与高宗纯皇帝圣讳下一字避从止字之命意相合”之意,提请用“寕”字,所有宫殿、庙宇旧名及各省地方官名,都可以用,不用更改。凡奏章引用宫殿、地名,遇到“寕”字仍遵圣谕“中间避写一画一撇,不从心字”,不用以“安定静康”四字代写,除此之外,一律不准使用“寕”字,仍应敬避。

宁王时期是明朝哪个皇帝(宁阳之宁)(4)

不久,浙江学政礼部右侍郎吴锺骏上奏皇帝,称府、州、县名仍请以“安定静康”四字恭代,各省现用官印遇有圣讳下一字(寕)者,篆文中间仍从心字,应酌情更换,奉旨交礼部议奏。经礼部奏称,宫殿、地名应遵前旨奉行毋庸另议。至于关防官印(印章)篆文,自应避写。从道光元年查起,送部改铸的官印已有四百多颗,恐怕还有没改铸的,于是下令查明,一律送交礼部,重新更换。从此之后,全国各地,凡是“寕”字,都写作“寧”。

咸丰版(1851年)《宁阳县志》中“宁”字均为“寕”,光绪年间两次续修县志,分别为光绪五年(1879年)和光绪十三年(1887年),均名为《甯陽续志》。这两个版本县志中,“寕”字全都改作了“甯”字,字典中也注明“甯”与“寕”同。

————

(参考文献:《宁阳续志》,光绪十三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