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1)

历年考情:

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流变长;

下蚀:向河床底部的侵蚀,使河流变深;

侧蚀:向河流两侧的侵蚀,使河流变宽。

溯源侵蚀常考察的两个主题:河流袭夺和瀑布。

【河流袭夺】:指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2)

原因:造成河流袭夺的原因是与分水岭迁移和新构造运动有关。

分水岭迁移】当分水岭两侧坡度和长度不一致时,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的速度也不一样,在溯源侵蚀较快的一侧,河源向分水岭伸展也快。当切过分水岭时,侵蚀较快的河流将另一侧河流的上源夺过来,完成了河流袭夺过程。

新构造运动】有时在某一流域范围内发生局部新构造隆起,河流不能保持原来的流路,迫使河流上游段流入另外河流中去也可造成袭夺现象。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3)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4)

【瀑布】: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的现象。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造成跌水的悬崖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导致瀑布消失。

河流的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5)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6)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7)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8)

河流的堆积地貌

1.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的出山口,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堆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3.河口三角洲:

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若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河口三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9)

角洲的形成条件:

1、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物质条件)

2、泥沙沉积。( ①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②入海口的海底坡度平缓; 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3、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扩展】两种地貌类型的答题思路

二、河流冲淤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10)

(一)河流的冲淤原理

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二)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1)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2)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3)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4)曲峡:在早期的古平原上,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侧蚀作用强,形成曲流;后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时保留了原来的曲流形态。

(三)流水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1.必要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4)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常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以河口三角洲地貌为例:

①形成:

a.泥沙来源: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

b.位置:河流入海口(湖口)处;

c.流速降低: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

d.水流速度减慢;海水(湖水)顶托;

e.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

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沿海地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c.三角洲延伸方向:海水(洋流)流向。

(四)冲淤变化

1.河口河床:

河流和潮汐(海浪)的共同影响,两个的强弱"此消彼长";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枯水期,以潮流、海浪(顶托)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同时也引起了海岸线进退变化。

2.河口海底

汛期,流水作用强时,流入海底泥沙多,海底以淤积为主;枯水期,流水作用弱,流入海底泥沙少,海底以侵蚀为主。

【巩固归纳】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11)

【在线练习】

(2019·江西省寻乌中学高二月考)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该瀑布被山羊岛分成马蹄瀑布和美国瀑布两大瀑布群,其中有94%的水从马蹄瀑布流下。1897年,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水电站在美丽的尼亚加拉瀑布上游建成,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条大渠道中,供下游各发电厂使用。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12)

读马蹄瀑布界线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瀑布

A.后退速度较均一B.整体上向南后退

C.后退了约500米D.朝河流下游后退

2.修建加固区域和疏通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河中小岛被淹B.增加观景点

C.防止瀑布岸线后退D.增大径流量

3."尼亚加拉"水电站的建设对尼亚加拉瀑布的影响是

A.增加瀑布水量B.增加瀑布落差

C.减小瀑布流速D.增加瀑布宽度

【答案】1.B 2.C 3.C

【解析】

1.由图中不同年份瀑布界线可知,瀑布后退速度并不均一,A错;根据所学瀑布和河流的关系可知,瀑布应该是朝河流的上游方向后退,D错;根据图中不同年份瀑布界线的分布及图中经纬度分布可知,瀑布整体上向南后退,B对;地球表面纬度相差1度,实地距离相差约111千米,图中两条纬线相差18″,距离上相差约33.3千米,进而估算出瀑布大致后退26.3千米,C错。故选B。

2.由材料可知,尼亚加拉河大量的河水在马蹄瀑布跌落后,强烈的冲击悬崖下部松软的岩石,造成岩石逐渐崩塌,马蹄瀑布不断后退。由图可知,加固区和疏通区附近岸线后退速度明显小于其他区域,主要是因为岸线两侧实施了加固措施,同时对河流进行疏通,使河水通过能力强,对垂直方向的岩石侵蚀力减弱,有效地控制了瀑布后退速度。故选C。

3.由材料"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条大渠道中,供下游各发电厂使用"可知,"尼亚加拉"水电站的建设会减少瀑布水量,A错;影响瀑布落差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上游水电站建设无关,B错;因落差不变,水量减小,尼加拉瓜瀑布的流速降低,C对;因水量减小,瀑布宽度可能减小,D错。故选C。

(2019·山东高考模拟)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低位河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源头不断延长,与高位河相遇后夺取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袭夺后部分河段可能出现河水倒流,发育成为"反向河"。下图为山东省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东周河与沂河之间历史上发生过袭夺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13)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周河流量大,袭夺沂河B.沂河地势高,袭夺东周河

C.东周河向源侵蚀,袭夺沂河D.沂河落差大,袭夺东周河

5.图中"反向"河段是

A.BC段B.CD段C.CE段D.FG段

6.图中各河段特点正确的是

A.FG段形成峡谷和瀑布B.EF段存在大量冲积砾石

C.CE段东岸先堆积后侵蚀D.CD段河谷宽阔水量变小

【答案】4.C 5.C 6.B

【解析】

4.河流源头不断延长,与高位河相遇后夺取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根据等高线数值,在C点处,东周河海拔小于350米,沂河海拔大于350米,东周河向源侵蚀,袭夺沂河,C对,B、D错。东周河水量大小,不是袭夺沂河原因,A错。

5.沂河原流向东北方向,被袭夺后,图中"反向"河段是CE段,流向西南方向,C对。BC段、 CD段、FG段河流流向不变,A、B、D错。

6.图中各河段特点,FG段流向不变,水量减小,A错误。EF段断流,存在大量冲积砾石,B正确。CE段东岸先侵蚀后堆积,C错误。CD段河谷宽阔水量变大,D错误。

(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图1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

8.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

【答案】7.C 8.D

【解析】7.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8.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三6月质量检查测试)辽河三角洲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等泥沙沉积而成。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辽河三角洲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三角洲的沉积演化过程。读辽河三角洲区域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河流中下游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河流地貌的发育与冲淤平衡)(14)

9.在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海岸线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A.先向北后向南移B.先向南后向北移

C.向北移D.向南移

10.辽河三角洲发育时期,导致海退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平面上升②泥沙沉积速度加快

③海平面下降④地壳变动频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关于河流的推断合理的是

A.入海河流数量最多B.河流的流量最大

C.河流的含沙量最大D.河流流程达最长

【答案】9.C 10.B 11.A

【解析】9.河道(湖沼)至浅海沉积演变阶段,该区域经历了河道(湖沼)—滨海(河口湾)—浅海的过程,说明海岸线不断后退,结合图中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范围可以看出,海岸线的整体向北移,故选C。

10.海平面上升,不会出现海退,①错误;泥沙沉积速度加快,出现海退,②正确;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③正确;地壳变动频繁会导致海岸的不规律波动变化,④错误;故选B。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海侵时,入海河流数量最多,A正确;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流程缩短,河流的流量不是最大,河流的含沙量也不是最大。故选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