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曾经有人以每年50万元的高薪请你去外地工作,你拒绝了?”。

“不只是以前,到现在也有。”

“那为什么拒绝呢?”

“物质再多也只是数据,我是土生土长的观峰人,爱家乡是刻进骨子里的。”

这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三下乡”团队的学生与巫溪县古路镇观峰村党支部书记王应鹏的对话。

观峰村位于山林深处,交通滞后,在几十年前,村民大多只吃得起红薯、土豆。作为土生土长的观峰人,看着家乡贫穷、落后的光景,看到身为村党委干部的父亲为村里的发展发愁,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我要守在家乡,带着村民致富!

带着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我要守在家乡带着村民致富)(1)

怎么走出致富路?先修路

1996年,观峰村里没有路,全靠一条只放得下双脚的泥泞小路进出大山。从观峰村到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要先走路到巫溪县城,然后坐船到重庆,最少也要三天两夜。下雨的时候,小路上堆满了淤泥。村里家庭条件好的有草鞋穿,就在鞋底套上用草绳、麻绳做的脚码子来防滑,若是家庭条件差的,连草鞋都没有,只能光着脚踩在石子上赶路。

“要致富就要先修路!”面对这样的交通状况,王应鹏曾无数次陷入焦虑中,但他明白,解决焦虑的唯一方法是行动。1996年,王应鹏动员村民合力修路,由于没有钱,买不起火药和雷管,用不起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王应鹏便带头“扎”在山上用人力凿山开路。大家手扶着钢钎,咬着牙一个锤子一个钉子地干,叮铃哐啷的敲打声混着村民们干活吆喝时号子声,从每天的早晨六点持续到晚上七点。而王应鹏在结束了白天修路工作后,还会继续回到村办公室处理其他事务。

“那时候王书记是真的苦,从早忙到晚,没有一刻是歇着的。”村民王应成回忆道。而这样的“苦”日子,王应鹏过了三年。1999年,村里的第一条自建公路终于修好了。从四社到观峰村村门口,全长11公里。

王应鹏知道,村里的“甜”日子要来了。

怎么走好致富路?要自立

修好路,只是致富第一步。“要自力更生,重视产业发展,才能真正走向脱贫致富。”王应鹏回忆起村里的致富过程时说道,当时村里多次召开村委会,讨论如何有效帮扶贫困户。最终,他们决定要带着村民发展产业。

然而,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经验,市场很快就给了他们“迎头一击”。2007年,王应鹏带领着当时的村“两委”向村民筹借40多万元养殖5000多只獭兔,希望通过养殖业带动老百姓致富。然而,当时的市场獭兔行情不好,獭兔根本卖不起价钱。

“我们就想再向村民筹点钱来修个冻库,把獭兔皮毛储存起来,等到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再销售。”王应鹏说,但老百姓当年看不到效益,没有了再投入的信心。冷库最终没能建起来,獭兔只能折价卖,村集体因此背负了好几十万元的债务,花了好几年才还清。

村子里的产业发展进入低谷,“最困难的时候也想着是不是该放弃,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太行。”王应鹏回忆说,但关键时刻,上级党组织领导以及村党员干部和村民的支持,让他又坚持下去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应鹏找到了新的契机。他分析发现,观峰村位于巫溪县城至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上,区位优势凸显,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于是,他动员村民开办了观峰村第一家农家乐“丰裕园”,旅游经济的第一炮打响了,第一年就收入10多万元。看着“丰裕园”生意不错,当地村民陆陆续续筹钱开办农家乐。如今,村里已发展起35家农家乐,带动就近就业人员近200人。

如今,观峰村已全部完成脱贫,大家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发展旅游产业,创建了国家3A景区,成功摆脱贫困户的帽子,走向幸福生活。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重庆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怎么走深致富路?靠教育

“大家都问,致富靠什么?我说就是靠教育。”

将时针拨转到二十年前,那时的观峰村没有学校,孩子们上课的地方是一座借来的土坯房,高高的长凳就是“书桌”,矮凳则是“椅子”,学生们就蹲着或者趴在凳子上学习。

“村里小孩遍地跑,上山下田,就是没有地方上学。”王应鹏注意到这种情况,1999年,他趁着大家齐心协力修路的热劲,号召村民出工自建学校,让村里的孩子有学上。

村里第一所学校建立起来了,占地4亩,一共六个班,150名学生。第一批入校的学生就很争气,考起了大学,“这几乎是载入了我们观峰村史册!”王书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十分兴奋。

大山封闭,观峰村的孩子们无异于身在“井隅”,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每年暑假,王应鹏都会把大学生们请到村委会来交谈,一方面是在关心学生们的学业成绩和毕业工作走向,了解他们在生活和学业上的困难;另一方面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教训编成故事,给村里其他的孩子听,让其他的孩子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如今,观峰村里的考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几年,村民们惊喜地发现,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那些考出农门的大学生们,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又回到村里,跟着王应鹏一起坚守在家乡,继续完成“致富梦”。

“抓教育,就是要受到思想的启迪,才能改变贫困的面貌。我们就是希望啊,望大家越过越好。”王应鹏动情地说道。

带着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我要守在家乡带着村民致富)(2)

带着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我要守在家乡带着村民致富)(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