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记(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41节)(1)

原文:

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

未达①,请问。

先生曰:“'韶'之九成②,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所以有德者闻之,便知他尽善③尽美与尽美未尽善处。若后世作乐,只是做些词调,于民俗风化绝无关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朴还淳,取今之戏子,将妖淫词调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与风化有益。然后古乐渐次可复矣。”

曰:“洪要求元声④不可得,恐于古乐亦难复。”

先生曰:“你说元声在何处求?”

对曰:“古人制管候气⑤,恐是求元声之法。”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如何可得?元声只在你心上求。”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 只此便是元声之始。《书》云:'诗言志',志便是乐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乐的本;'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和声,和声便是制律的本。何尝求之于外?”

曰:“古人制候气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体以作乐。我的中和原与天地之气相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去验我的气果和否。此是成律已后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今要候灰管,必须定至日。然至日子时,恐又不准,又何处取得准来?”

词语解释:

①未达:这一节为钱德洪所问,指钱德洪未达。

②九成:乐每一段终结称为一成,九成指九乐章。下文“九变”亦指九成。“韶”为舜的乐,“武”为武王的乐。

③尽善:《论语.八佾》中有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④元声:古代律制,以黄钟管发出的音为十二律所依据的基准音。故称元声。

⑤制管候气:参看053节注解二。

译文:

阳明先生说:“古代的乐教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现在唱戏的还称得上和古代乐教的意思相近。”

钱德洪不明白,请阳明先生进一步解释。

阳明先生说:“《韶》乐的九章,就是舜的一本戏曲;《武》乐的九章,就是武王的一本戏曲。圣人一生的实事,都浓缩在乐中,所以有德的人听了,就知道他的尽善尽美之处或者尽美而没有尽善之处。像后世作乐,只是作一些词儿和曲调,与民俗风化没有一点儿关联,怎么能教化人民、敦厚风俗呢?现在要民俗返朴还淳,就把现在的戏曲拿来,将其中妖淫的词调全部去掉,只挑选忠臣、孝子的故事,使得愚昧无知的大众人人易懂,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化起他们的良知,这对风化有益处。然后古代的乐教才可以逐渐恢复。

钱德洪说:“我寻找元声却找不到,恐怕古乐很难恢复。”

阳明先生说:“你说说你寻找元声是从何处寻的?”

钱德洪回答说:“古人制造律管来侯气,恐怕就是寻找元声的办法。”

阳明先生说:“如果要用芦灰米粒来寻找元声,就如同水底捞月,怎么能找得到呢?元声只能在你心中来求。”

钱德洪问:“心中如何求?”

阳明先生说:“古人治理天下,先把人心培养得平和,然后才能作乐。比如在这里咏唱诗歌,你的心气平和,听众自然感到愉快而有兴趣,仅此一点就是元声的开端。《尚书》中说‘诗言志’,“志”就是乐的根本;说“歌永言”,歌就是作乐的根本;说“声依永,律和声’,律只要求和声,和声就是制律的根本,又何曾到外面去寻求呢?”

钱德洪问:“古人制管侯气的方法,是依据什么而来的呢?”

阳明先生说:“古人在心中具备中和的本体后才作乐。我的中和原本就和天地之气相对应,候天地之气,协凤凰之音,不过是去验证我的气是否真的中和,这是制成音律以后的事,并不是依靠此来制成音律,现在要用灰管来侯气,必须先选定冬至日,但冬至日的子时,恐怕又选定不准,如此又到哪里去选定标准呢?”

解读:

这一节谈乐教,思想主旨和014节相同,请参看那一节的解析部分。谈“制管候气”,在第053节曾经涉及到,请参看那里的解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