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是反映优秀品质的成语(成语每日一荐平易近人应该怎么用)(1)

1.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基本释义: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2.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基本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典故: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相关成语:死而后已 忠心耿耿 积劳成疾

平易近人是反映优秀品质的成语(成语每日一荐平易近人应该怎么用)(2)

3.患难与共 [huàn nàn yǔ gòng]

基本释义: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相关成语:休戚与共 息息相关 同甘共苦 同床异梦 貌合神离 反目成仇

平易近人是反映优秀品质的成语(成语每日一荐平易近人应该怎么用)(3)

4.好逸恶劳 [hào yì wù láo]

基本释义:逸:安逸;恶:讨厌、憎恨。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出处:《后汉书·郭玉传》:“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相关成语:游手好闲 吊儿郎当 饱食终日 艰苦卓绝 旰食宵衣 摩顶放踵

平易近人是反映优秀品质的成语(成语每日一荐平易近人应该怎么用)(4)

5.兢兢业业 [jīng jīng yè yè]

基本释义: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出处:《诗经·大雅·云汉》:“早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相关成语:敬小慎微 临深履薄 谨小慎微 纸上谈兵 马马虎虎 玩忽职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