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心悸和心律失常能治好吗(治疗矛盾如何破)(1)

我们都害怕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常常让我们紧张和不安。而临床中亦是如此,很多复杂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情况,叫做治疗矛盾。此时,我们不知道该选择治疗方案A还是B——A有相应的风险,B也是,A和B之间不是获益和风险的比较,而是一个风险和另一个风险的比较(图1)。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多年心悸和心律失常能治好吗(治疗矛盾如何破)(2)

图1 临床中存在很多左右为难的情景,往往考虑的不是获益和风险比,而是一个风险和另外一个风险的比较

比如,房颤患者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都很高,抗凝药到底吃还是不吃,不吃可能会造成脑梗,吃可能会造成脑出血,真的是前有猛虎后有豺狼,进退维谷,医生和患者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个这样的病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既心悸又晕厥的老先生,该如何诊治?

心悸和晕厥的原因是什么?

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4年前发生心肌梗死,行PCI之后,2年前开始间断出现心悸,不伴有胸闷、胸痛,不伴有黑曚,不伴有意识丧失。1周前,无前驱症状突发意识丧失,持续约30秒钟,伴前臂摔伤骨折,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意识丧失恢复后自感乏力,无其余不适。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否认药物过敏史。

老年男性,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出现心悸,难道是室速?近期又出现了晕厥,难道是室速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的?这都是我们的猜测,疾病诊断如同断案,凡事要讲证据,而对于提供证据而言,显然心电图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于是我们拿到了患者窦律时的心电图(图2),可见心电图中出现了两种形态的QRS波:左侧部分V1导联为QS型,V6导联为R波,符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右侧部分V1导联为rSR’型,V6导联终末部分伴有粗钝的S波,符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多年心悸和心律失常能治好吗(治疗矛盾如何破)(3)

图2 患者窦律时心电图,可见左半部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右半部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交替出现的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叫做双束支阻滞,而希氏束以下,到达心室的通路,只有右束支和左束支(图3),两个束支都出现阻滞,等于完全性房室阻滞。看来,我们找到了老人家晕厥原因——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多年心悸和心律失常能治好吗(治疗矛盾如何破)(4)

图3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可见希氏束以下,右束支和左束支是连接心室的通道,同时发生右束支和左束支传导阻滞,会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但患者的症状并没有全部解决,不要忘记患者还有2年的心悸病史,交替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可以导致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造成晕厥,但并不能造成心悸。虽无证据,但结合患者既往的心肌梗死病史,我们还是高度怀疑室速。

果然,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了平素的心悸症状,及时完善的心电图记录到了如下情景(图4),和前面的窦律图正相反,这次心电图的左侧部分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而右半部分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多年心悸和心律失常能治好吗(治疗矛盾如何破)(5)

图4 患者心悸时心电图,可见左半部分呈现类左束支传导阻滞,但和窦律时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明显不同

注意这里的用词,左半部分为类右束支阻滞图形,而不是真正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将其和窦律时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比发现,频率在130次/分左右,V1导联呈现Rsr’型(左兔耳征),这正是室速的典型表现。至此,患者心悸的原因找到了——心梗后的室速。

下一步治疗:起搏器还是射频消融?

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如何治疗呢?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包括β-受体阻断剂、ACEI和他汀等自不必说,主要是针对晕厥和心悸的治疗。如从晕厥角度来说,双侧束支阻滞伴有晕厥,为起搏器I类指征,可普通的起搏器足够吗?患者还有反复的心悸,心电图抓到了室速,看来需要植入双腔的ICD!患者心脏超声提示下壁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舒张末径60mm,EF 30%。完全符合ICD的植入指征。可不要忘记,患者还反复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交替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考虑其缺血性心肌病,心电图提示间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EF<35%,是否应该植入CRT-D更加合适呢?

那么,我们熟悉的射频消融又该放在什么地位呢?是否能用射频消融代替ICD或CRT-D呢?从双侧束支传导阻滞的角度看肯定不行,而且即便没有双侧的束支传导阻滞也不行,因为这是器质性心脏病伴有的室速,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消融成功,而只要室速再发一次,患者即面临生或死的问题。将患者的生命置于赌博似的风险中,显然是不合适的。因而,无论后续如何,首要的治疗是为患者植入ICD或CRT-D,既能三度时起搏,又能室速时除颤。

射频消融就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了吗?也不是,当患者植入ICD或CRT-D后,若室速发作很是频繁,反复放电,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就是射频消融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但这一定要在有ICD或CRT-D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

当处于治疗矛盾之时,恰如处于人生转折之处,多想一想,多权衡利弊,尽量把必须冒的风险降低一些,尤其是,这些风险能够挽救生命!

参考文献:

[1] Ruwald MH, Hansen ML, Lamberts M, et al. Prognosis among healthy individuals discharged with a primary diagnosis of syncope.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1: 325-332.

[2] Soteriades ES, Evans JC, Larson MG, et al.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syncope. N Engl J Med. 2002; 347: 878-885.

[3] Scheinman MM, Peters RW, Sauvé MJ, et al. Value of the H-Q interval in patients with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the role of prophylactic per- manent pacing. Am J Cardiol. 1982; 50: 1316-1322.

[4] McAnulty JH, Rahimtoola SH, Murphy E,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high-risk” bundle-branch block: final report of a prospective study. N Engl J Med. 1982; 307: 137-143.

[5] Moya A, Sutton R, Ammirati F,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 agement of syncope (version 2009). Eur Heart J. 2009; 30: 2631-2671.

[6] Brignole M, Auricchio A, Baron-Esquivias G, et al. 2013 ESC guidelines on cardiac pacing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Europace. 2013; 15: 1070-1118.

[7] Bogossian H, Frommeyer G, Göbbert K, et al. Is there a prognostic relevance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in bundle branch block patients? Clin Cardiol. 2017; 40: 575-5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