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梅花源于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句:“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将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描述的淋漓尽致。陆郞借描述梅花之句,展示了自己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同时也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我更喜欢毛爷爷的这首气场无比强大的绝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爷爷老人家将数数几笔写出了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她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毛主席的诗句,词句挺拔,气势昂扬,显示出伟人巨大的胸襟与气魄。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

此次拍梅花时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伟人诗里的意境。试图将大伽的诗句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如陆郞君笔下梅花的孤傲,毛爷爷诗中梅花所迸发出来火一般的激情。

2019年又遇久别重逢的大雪,再去梅花山记录一段雪中梅花的场景。

斗胆要上图了!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

漫野梅花竞相开,千枝万朵任心裁。人生路上多风雨,只待刘郎又重来。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3)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4)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5)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6)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7)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8)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9)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0)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1)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2)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3)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4)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5)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6)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7)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郞君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8)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19)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郞君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0)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唐·柳宗元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1)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宋·蔡襄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2)

开尽梅花柳渐青,东风又满会稽城。------陆郞君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3)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宋·李公明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4)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郞君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5)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卢撰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6)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爷爷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7)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爷爷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8)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爷爷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29)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清·李方膺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30)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31)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宋·王十朋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春(梅须逊雪三分白)(32)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唐·张谓

南京梅花山的蜡梅盛开了,红梅盛开也就只日可待了,欢迎朋友们来赏梅.........

(俞雨生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