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毕宏雪 梁宇晴

“磨剪刀、镪菜刀、修雨伞嘞……”旧时的吆喝声回荡在街巷里,也印刻在了很多老杭州人的记忆中。

如今高楼林立,这样的吆喝声已难以听到,就连最简易的修理摊都不易找到。

不过,在拱墅区文晖街道打铁关路的巷子里,还藏着一家充满年代感、颇受欢迎的修理铺。

】巷子深处,藏着一家老式修理铺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1)

走进打铁关路悠长的巷子,笔直往前走,到一棵枫杨树下,就能看到一个小小的修理铺,木头做的修车棚充满年代感,摆着几张椅子,上面贴着“便民服务修车”的字样,棚子上大大的塑料钥匙格外显眼,写着“即配即取”。修车棚旁边有桌椅,后面满是各种修理工具,地上摆着自行车轮胎、手动打气筒等一些老式工具……站在这里,好像让人瞬间穿越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2)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3)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4)

铺子的主人是70岁的吴水根。“在这里都干了35年咯!”数了数年份,他也很感慨。别看已经鬓角斑白,红色T恤衫配上眼镜,吴师傅看上去精神得很。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5)

吴师傅说,以前他是这附近电缆厂的钳工,因为对工具的制造和打磨熟悉,手艺又好,他便在工作之余在打铁关这里开了这个修理铺。

以前,自行车是大家主要的出行工具,所以修理铺子的生意还不错,谁家车子出了问题都到他这里来。渐渐地,自行车少了,小汽车多了,修车铺生意便淡了。再后来,共享单车来了,家里有自行车的人都越来越少了。不过,吴师傅并没有清闲下来,毕竟配钥匙、修理其他物件的活儿还是有。

“起初是补贴家用,到后来,和这里的人熟络了,也就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吴师傅直说也没想到,年轻时候的副业成为了退休后的主业。

附近居民想配钥匙、修自行车都来这找他,偶尔碰到小孩、老人吴师傅都摆摆手不收费,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家免费修理自行车等一些小物品。“能在这里和老街坊、老同事聊聊天,顺便做做事情。”毕竟都是几块钱十几块钱的生意,家里也不指望着这个挣钱,他就是图个高兴。

】摆摊35年,老邻居也是老顾客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6)

吴师傅话不多,但是做起事情很实在。

“做这个必须得沉得住气,一心一意不能着急。”吴师傅的眼睛现在有些花了,一番操作过后,T恤已经湿透。别人说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时,吴师傅摇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大家都喜欢来找我配钥匙。都退休了嘛,还能做点事,还能有点用,我也开心的……”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7)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8)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9)

吴师傅一口杭州话,耳朵不太好,和他交流需要扯着嗓门。

来修理铺的都是附近邻居,都很熟悉。“他手艺很好的,家里需要修个什么都可以送过来。”“大热天的摆摊也不容易,有时候还不要我们钱,那我们都不好意思的。”几个街坊围坐在一起聊起来,说得吴师傅都不好意思了。

眨眼间,在这里摆摊已经35年了,要说和老顾客之间的故事,吴师傅一句话概括“都是小事”。赶着上班的人车胎没气了、链条掉了,家里钥匙要多配一把,配好了先用,用得上再付钱,“反正都是这类小事,哪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吴师傅说,一年又一年这样过去,回头看看,都是这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吴师傅总说自己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跟着别人学习这些手艺活,都是一步步慢慢做起的。每天9多钟来,有什么活计就做做,空了就和大家唠唠家常,他挺知足。

“幸亏他在这里,我们方便很多嘞。”谈话间来了老熟人,拿起地上的打气筒,给自己的三轮车打气。

吴师傅说,这位老熟人是做收废品生意的,这么多年一直在他这里修车、打气,两个人早已经是老朋友了。

明清老街路灯(磨刀修伞配钥匙)(10)

吴师傅一直在打铁关这一带工作生活,几十年来见证了打铁关的发展,点点滴滴变化都刻在他脑子里,“以前这周边没有这么多楼房,这条路也没有这么漂亮,现在建得是真当不错。”说起街区的变化,吴师傅滔滔不绝。

吴师傅说得没错。如今的打铁关,碑廊、石雕、历史文化陈列馆,一起构成了一条历史文化长廊。今年打铁关合苑又刚刚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青砖白墙,典雅清新。

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像吴师傅这样的传统手艺也许免不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始终在我们的记忆中抹不去,是市井里的暖暖人情味,也是城市的温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