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县滦河大桥(滦河铁路大桥的变迁)(1)

列车行驶在第二座滦河大桥上。

滦县滦河大桥(滦河铁路大桥的变迁)(2)

第一座滦河大桥(右)和第三座滦河大桥。

滦河铁路大桥坐落于穿越河北省唐山市三大铁路干线之一的京哈线214公里处,是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中的一座铁路特大桥,因它在滦县跨越唐山的母亲河,人们都称它为滦河大桥。

滦河大桥从1892年始建,到现在已经125年了,其间经历了3次建设,它不仅在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铁路大动脉上发挥着显著作用,而且和周边青山绿水相辉映,成为唐山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一座滦河大桥是由钢桁梁和钢板梁相结合的铁路单线桥,这座桥凝聚了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无尽的智慧和汗水。1892年,唐胥铁路东延至滦河岸边,由于滦河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条件复杂、架桥受阻,清朝政府请来的几名外国工程师都没有解决办法。当时在塘沽工段任职的詹天佑临危受命,承担起建设滦河大桥的任务。詹天佑分析了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经过周密的调查,最后提出改变桥址和采用气压沉箱打桩法的方案。按照詹天佑的意见,到1894年2月,一座全长670.6米的滦河大桥雄架在了滦河之上。滦河大桥的建成为詹天佑以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积累了经验,滦河大桥也成为一座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与自信之光的大桥。

第二座滦河大桥是以钢板梁为主结构的铁路双线桥。之所以要修建这座桥,是因为京山铁路随着运量的增加逐渐由单线增加了复线,到1929年,除滦县到朱各庄区间外都已铺成双线,单线滦河大桥成为瓶颈。1924年、1928年和1933年,这座大桥经过数次战争破坏,改建势在必行。1933年,主管京山铁路(时称北宁铁路)的北宁铁路管理局派员对老桥进行了调查,最后从综合因素考虑,决定对老桥不再改建,择址另建新桥。1939年,在距老桥上游45米处,全长677.42米的第二座双线滦河大桥建成。老桥曾一度改成公路桥,后来随着滦河公路桥的建成而退役。作为历史文物,现在的滦河老桥仍屹立在波浪滚滚的滦河之上,成为京山铁路发展的见证和唐山人的骄傲。

1948年,这座大桥为解放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辽沈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即将打响的时候,撤退的敌军将两座大桥炸坏。解放军铁道纵队和唐山工务段、山海关铁路桥梁厂1400多人投入了对滦河老桥的应急抢修,保证了东北解放大军顺利跨过滦河。修桥各部随后又转向对双线桥的修复,经过54个日日夜夜,大桥终于恢复通车,京山铁路的列车又顺畅地行驶在滦河上。为纪念这段历史,1949年5月,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大桥的西桥头特立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镌刻19个大字——“北宁路滦河大桥全线落成全线铺修竣工纪念”。在纪念碑的旁边还有一座“光荣碑”,上面记载着在抢修大桥的艰苦岁月中涌现出来的26名荣立战功的解放军官兵的名字。滦河大桥从此也成为唐山市几处有历史纪念碑的红色纪念地之一。

第三座滦河大桥的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铁路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一座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化滦河大桥被批准立项。新大桥从2000年9月17日动工,到2001年12月16日就飞架在了滦河之上。新的滦河大桥比前两座更长、更高、更雄伟、承载量更大、设计列车通过时速更快、更能抵御水害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滦河大桥又以新的姿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