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第15计 四十五计第十一计(1)

第十一计

十一、各个击破

1、计名释义

各个击破是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比喻将问题逐个解决。

2、按语评析

各个击破要求指挥者具有全局战略,前提了解和掌握每个对手的实力,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药到痛除。指挥者应具有一个知己知彼的战略素养,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3、用计例说

例一:诸葛亮各个击破 五路退敌兵

刘备新亡,称帝不久的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想成就统一大业,50万兵马分五路来犯:

一、辽西羌兵十万,从旱路取西平关;

二、孟获起兵十万,攻益州永昌等郡;

三、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取涪城;

四、孟达起兵十万,西攻汉中;

五、曹真率兵十万,攻打阳平关。

蜀国闻此消息,上下惶惶不安,倾国危机,迫在眉睫。刘禅亲自到丞相府问计,诸葛亮说:“陛下不必忧心,四路大兵我已退了,唯东吴一路,我正在考虑派谁前去,退之容易。”刘禅一听大喜,这才放下心来。

诸葛亮令蜀国大将马超镇守西平关,西番兵出兵西平关,见到马超不战自退,吓了回去。

诸葛亮派大将魏延,令他率一军左出右入,右入左出,以疑兵之计阻击孟获。孟获见蜀兵四出调动,以为主力兵马在此,撤退回洞了。

诸葛亮派人送了一封李严(与孟达结为生死之交)亲笔劝降信给叛将孟达,孟达接到信后,兵马走到半路,突然“染病不行”,又退了一路人马。

诸葛亮派赵云把守平阳关,守而不战,曹真率大军无法攻破,只好折道而回。

诸葛亮派邓芝到吴国向孙权陈述联蜀对魏的得益,孙权为之所动,没有发兵。

一场气势汹汹的五路兵马来犯,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诸葛亮兵不血刃地化解于无形之中了。

例二:朱元璋各个击破 灭元建明

公元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率25万大军,向元朝发动进攻。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计划,就是:“先攻取山东,再占据河南,然后夺战潼关,控制这个门槛。最后攻进大都,扫荡山西和陕西。”

徐达按照朱元璋的计划,没费多大劲就攻下了山东、河南,元朝的军队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根本挡不住北伐军的进攻,一路势如破竹,最后攻占了大都,元朝灭亡。

例三: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灭明军

万历44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贞族,建立了后金,自称汗。公元1618年,他率2万军队攻占了抚顺。明朝万历皇帝立即命兵部侍郎扬镐为辽东经略,指挥辽东所有军队讨伐努尔哈赤。

扬镐是个文官,从未领过兵大过仗。他集合10万军队,分别由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挺率领,四路进兵。努尔哈赤胸有成竹地说:“明军分路进攻,我军正可以一路一路地消灭。

后金军总共只有6万多人,在努尔哈赤率领下,先消灭了杜松这一主力,又轻而易举地击败了马林,刘挺兵败自杀,李如柏被扬镐急令返回。这样,前后不过5天,明军大败而归,10万大军被消灭4.5万。

例四:康熙各个击破 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顺治年间派驻云南、广东和福建三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其子耿精忠袭爵)。三藩独霸一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危害着国家的统一。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拒绝朝廷撤藩的旨意,发动了叛乱,接着耿精忠、尚可喜也树起了反清旗帜,史称“三藩之乱”。当时康熙仅20岁,但机智过人,他制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争取其他叛乱者中立、投降的作战方针,并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径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

1677年,尚可喜忧愤而死,其子尚子信也因吴三桂矛盾尖锐,在清军的进逼下,向朝廷投降。1678年,吴三桂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一场席卷10省,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