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3千多学生,有的人很富,如子贡、冉求;有的人很贫穷,如颜回、原思;有的人出身贵族,如孟懿子、孟武伯;有的人出身平民,如子路,这个“卞之野人”。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1)

“差学生”子路

孔子学生中能够被历史留下名字的也就几十位,但是最让孔子牵肠挂肚的无疑是学生子路,子路性格很像历史上的李逵,性格暴虐,而且有粗犷的侠客精神,但是不会像李逵一样滥杀无辜,和孔子所教大部分学生都“格格不入”。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2)

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时候,孔子问他有什么爱好,子路就说:“我喜欢长剑。”孔子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于是接着问“我问的是你打算在我这里学什么?”

可是子路接着说:“学习有用吗?竹子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就能够当作箭的杆子,射出去就能够穿透人的皮革。”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3)

和后来的儒生不同,当时孔子是能文能武的,他不但知识渊博,射箭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于是孔子问子路:“如果竹竿上装上羽毛,箭头进行打磨,是不是飞得更远,射得更深呢?”子路觉得孔子的话有道理,便留下来和孔子一同学习。

喜欢唱反调的子路

佛肸(bì 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佛肸召见孔子,而孔子也想去,子路就说:“佛肸占据中牟谋反,而您以前也说过,为非作歹之人,君子是不能去的,那么您现在想去,该如何解释呢?”孔子就说:“是的,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是说,坚硬的东西怎么磨都不会坏了呢?洁白的东西怎么染都不会黑吗?难道我就是一个葫芦,是挂在那儿欣赏,而不能食用的吗?”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4)

佛肸是晋国大夫范氏的家臣,任中牟城的主事,当时晋国,范氏、中行氏与赵氏三家有冲突,希望孔子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帮助它们提高声势。也有人拿这段说事,认为孔子嘴上谈忠君,实际上想成为乱党。

而孔子认为,这是子路在犯轴,不理解他,佛肸叛的是季氏,而不是鲁国。这是一个难得削弱季氏家族的机会,为什么不去呢?孔子想参与不是公山弗扰,而是为了鲁国。政敌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形势的变化,坏人也能够成为好人,要从政治策略角度看问题,而不能一味讲原则。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5)

孔子为什么喜欢子路

子路当时想做一个大将军,有大房子,自己的车马,高级的衣服,还有一帮朋友在身边。子路被称为“无宿诺”,就是答应你的事不会过夜,立刻就会去办,不但一诺千金而且还是及时雨。

孔子与子路的故事是《论语》以及《孔子家语》中比较精彩的,子路虽然对孔子非常忠诚,但是也改不了他那种粗犷的性格,对孔子也毫不客气。

孔子也知道这位弟子的性格,总是不停的磨练他,孔子经常夸子路说:“子路哪怕穿着破烂衣服,站在一群衣服华贵贵人中间,没有丝毫愧色,依然神采奕奕。而且能跟随我去任何地方的,也只有子路,他拥有一身好勇好斗的本事。”只要子路在孔子旁边,没有人敢在孔子面前无礼。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6)

孔子在宋国的时候,被军队围困。和孔子临危不乱 ,正襟危坐不同,子路拿起戟,就要去拼命。孔子说:“像子路这样刚强之人,只怕不得好死。”孔子的话也应验的子路晚年命运。

子路追随孔子到了中年,随后去卫国做了家臣,而且取得不少政绩。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可据片面之词就能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可以“片言折狱”,对此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仅凭一面之词就可以判断案件,是不正确的,缺乏必要的辩解。也有认为子路忠厚,受人信任,只要案件到了他的面前,都会讲实话,而不必再听另一边的陈词,如果没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7)

杀身成仁的子路

当卫国政变的时候,主公被劫持了,这个时候有人就劝子路不要回去了,大势已去,回去只能是送死。而子路却毫无畏惧,他认为这时候正是需要他舍身取义的时候,吃了人家的俸禄,在危难时刻怎么能躲避责任呢?这就是孔子一直倡导的“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硬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8)

知其不可而为之,儒门的这种精神流传后世,至今仍鼓舞着我们这些后来者。不论世界如何变化,身处何种逆境,总是怀有希望,坚持理想,锲而不舍。

来到卫国后,对方派出了两个身穿铠甲的武士与子路对决,战斗的时候,子路的帽带被勾断了,他在捡帽子的时候被人砍成肉酱,捡帽子时候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临死的时候,还认为君子可以死,但是帽子需要戴得正。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9)

子路死的时候63岁,当孔子获知子路被砍成肉酱的时候,痛哭不已。按照当时礼仪,孔子不能为子路在葬礼上哭泣,但是极为看重礼法的孔子却遏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当众大哭。很快孔子也忧郁之中去世,享年71岁。

回头我们看,孔子教了这么多学生,原来最爱的是这个没有入室的弟子(孔子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莽撞,性情豪爽的弟子,却最守信诺。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10)

孔子曾经说:“君子好勇而不尚义的话,就会成为叛逆的小人;如果好勇而不尚义的话,那就是强盗。”这是孔子给子路的警告,但是子路却用一生践行孔子的格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损害仁道的,却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道的。”

“杀身成仁”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国人,在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能够不畏生死,抛头颅,洒热血。

孔子是怎么劝子路学习的(像李逵一样的差学生)(11)

孔子的君子之道,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有着最广博的博爱精神和入世情怀,而“仁”则是君子此生此世为人的最高原则。对每个人来讲,生命都十分宝贵,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孔子提倡和推行的“仁道”。

生死关头,一个君子在面对选择时,一定会临难勿苟免,临财勿苟得。无论是生命还是财利,在仁字面前都是第二义,为了理想、原则都会舍弃。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要想治理国家、使用百姓,你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只要你依礼而行,那普通百姓都会服从,不会遇到抵抗不从的事情。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一如既往的践行却非常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