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哲理美文(随笔要成熟不要成)(1)

中年哲理美文(随笔要成熟不要成)(2)

要成熟,不要成“俗”

——关于成熟的思考

成熟是什么?有什么标准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从字面上看,成熟就是成为熟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熟”本义应该是与“生”相对的,可指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可指(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看来,“熟”应该是一种状态,一种比较好的、正常的、应该的状态。

那么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比较好的状态是怎样的呢?人之成长,“熟”的标志是什么呢?

很明显,这里的“熟”是指心理上,而不是生理上的长大成人。

很多时候,我们不好定位成熟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常见的不成熟的例子:

在单位上,大家对某件事情都赞不绝口的时候,你这时候发出了不和谐的音符,指出了显而易见的问题所在,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但是就只有你说了出来。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出来真话的小孩,只不过,你不是孩子,是成年人了,应该成熟了。

在工作中,大家都按部就班的执行既定的工作程序,就只有你感觉这不行,那不好。确实,大家都知道这工作程序有问题,但他是局长亲自定下来的,再说,就是执行这有问题的程序,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又不是修桥铺路,盖屋建房,塌不了楼,垮不了桥的,你操那份心干什么。闲的。不成熟。

看来,在有些人眼中,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或许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圆滑,变得实际复杂。就好像鲁迅散文《立论》中的那句话一样,见了面只会说“今天天气哈哈哈”。其实,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

所以,成熟绝不是“成俗”,也不能是“成俗”,否则,你就真成了俗人。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诠释成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一文中写到: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看来,真正的成熟应该是精神上的成长。这种精神成长不是对世俗的、约定俗成的规则的屈从,不是对歪风邪气的妥协,也不是对他人的虚与委蛇的世故人情。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很多时候,不过是“成俗”罢了。有的人可能“成熟”的早,但是,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因为这样的成熟很可能是用纯真的丧失、善良的蒙尘,甚至是良知的缺失换来的。

你说苏轼是成熟的吗?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他肯定不算成熟。否则,他能遭受一次次贬谪吗?他的人生还会如此窘迫吗?但是,正是因为他的世俗上的不成熟才成就了他光彩夺目的一生。在后人眼中,他才是真正的成熟。他的这种成熟,是我们芸芸众生可望而不可即的。让我们再一次诵读余秋雨的这段话: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让真正的成熟在我们内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浓荫遮蔽。

让自己长成一道风景,哪怕这道风景只是在自己这片天空中呈现,哪怕只有自己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