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1)

武汉长江大桥

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首座跨江大桥

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在党的二十大前夕

迎来通车65周年纪念日

你知道吗

这座大桥的设计方案

有四位无锡籍专家的心血!

1957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资料照片)

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2)

2022年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即景(“中国铁路”供图)

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3)

这四位无锡籍专家

分别是顾懋勋、钱令希、华有恒、陈新

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4)

顾懋勋(1896~1975):无锡人(堰桥邹岐),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北伐战争时,他抢修过济南黄河大铁桥;抗日战争时,他考察了全国各地被日军空袭毁坏的桥梁并提出抢修意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有他的一份功劳——因为他的修改建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1975年病逝于武汉汉阳,归葬于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他修改苏联专家方案获认同

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1950年顾懋勋奉调北京铁道部,任设计局桥梁科科长。习惯在工程第一线工作的他不习惯坐机关,不久后他就主动提出要求参加实际桥梁设计工作,此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筹备建设中,于是顾懋勋就被委派至武汉参加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任铁道部大桥局副总工程师。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其设计是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完成的,为了与前来武汉协助大桥建设的苏联专家交流,顾懋勋还努力学习俄语。

最初,苏方给出的方案是大桥跨江面和跨陆地部分均系钢结构,但这样的造价比较大。后来,顾懋勋就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即大桥的跨陆地部分可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且桥体开孔的位置和大小必须符合市政规划。这样修改就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这个意见提出来后,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赞同,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据介绍,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是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也因此,顾懋勋在1956年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与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他曾在大会上发言,并受到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著名作家臧克家曾去探望他,并发表文章介绍其业绩、生活及为人等。

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5)

钱令希(1916~2009):无锡人(鸿声里),我国著名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开拓者,大连理工大学第二任校长,在桥梁、水坝、港工、造船和国防等工程中发挥了力学研究的作用,担任过武汉长江大桥工程顾问、参与过南京长江大桥规划工作。1998年起为中科院资深院士,2009年病逝于大连。

他淡泊名利拒绝被提“XX之父”

为国家诸多工程倾力计算

2022年8月17日,《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刊发《钱令希的力学人生》一文,作者堵力(无锡人,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读刚出版的《力学笃行:钱令希传》后,回忆了2004年采访钱令希的点滴:

“我刚拒绝了中央电视台的《大家》节目”。当代著名工程力学家和教育家钱令希,对我这个无锡小同乡说起他刚挂断的电话。

我很吃惊:“《大家》现在多火呀,干嘛不去?你不去谁有资格去啊。”1955年,年仅39岁的钱令希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可谓青年得志,早早就完成了很多人六七十岁还在孜孜以求的目标。“我是小家。”他以惯用的幽默逗我,然后认真地告诉我,大家,排在我前面的多着呢!

还有一次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钱老正要做手术,我为了让他开心就说:你知道吗?好多人都说您是×××之父!他本来眯得很小的眼睛忽然睁开:“我可不是什么之父一个国家大工程,要用成千上万人,几十万人的努力。我算什么,不要给我封什么帽子。”

事实上,这本由中国科协组织编撰的书(指《力学笃行:钱令希传》)中提到,钱令希参与设计了中国近现代最初的铁路桥梁,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及南京长江大桥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带头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油港的设计任务和主导了核潜艇的力学计算,以及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设

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6)

华有恒(1926~2011):无锡人,先后任职于铁道部设计总局武汉大桥设计组、大桥设计事务所、武汉大桥工程局设计处、武汉桥梁学院、九江船舶管理处、大桥勘测设计院、武汉长江二桥工程指挥部等单位,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处副总工程师、处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1992年退休后返聘为大桥局技术顾问,2011年7月病逝于武汉。

他设计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方案

还参加九江长江大桥建设

以上资料照片里的这6个人,是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同班同学,后来全都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各自负责不同的方面,前排左一就是华有恒,他参与的是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方案设计。

后来,华有恒1954年在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负责武汉市江汉桥四次超静定板桁混合梁钢桥设计;1986年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负责九江长江大桥180米钢桁梁全伸臂安装设计,主持双层吊索集设计,并参加施工;1993年在武汉长江二桥工程指挥部负责400米斜拉桥现制混凝土主梁500吨复合型牵索挂篮设计,并参加施工。

所获荣誉也很多:1993年获铁道部颁“九江长江大桥双层吊索架设大跨度钢梁新技术”二等奖;1994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多用途浮箱”一等奖;1996年获铁道部颁“大跨度斜拉桥500吨级复合型牵索挂篮施工技术”二等奖;1997年获铁道部颁“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特等奖。

建筑大师的经典设计(四位无锡专家曾参与设计它)(7)

陈新(1932~2011):无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致力于桥梁总体及基础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钱塘江二桥等桥梁的设计建造中,屡有技术突破和创新,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人生与多座长江大桥结缘

为国家创造过两项世界纪录

陈新曾参加和主持了武汉、南京、九江长江大桥的设计和监理工作,技术上屡有突破和创新。

1953年—1957年,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主要从事水中基础设计工作,为实现苏联专家提出的管柱钻孔基础方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中,参与解决了深水及其厚覆盖层条件下的基础技术问题,在国际桥梁界产生一定影响。

在九江长江大桥设计中,首创的“双壁钢围堰大直径钻孔基础”已成为桥梁深水基础广泛采用的主要形式。

1983年—1985年,主持完成桂林雉山漓江大桥,采用国内跨度最大的V型钢构桥式。

主持设计的钱塘江第二大桥,在强涌潮河段基础设计施工及多跨长联预应力连续梁的技术上创两项世界纪录;创造的“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的正桥基础方案,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施工快、造价低等优点,被广泛推广。

殊业功勋,当为后世铭记

继往开来,勇攀科技之巅

责编:寿晨

来源

:江南晚报,相关信息采集自中国铁路、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中国青年报、长江日报、现代快报发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