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

左一闻立鹤,左二闻一多

“有两样东西,我总想撇开,却又总舍不得:我的生命,同为了爱人儿的相思!”

1925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从美国游学归来,与妻子高孝贞异地分别了三年的他,终于得以回国与妻子女儿团聚。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夫妻二人相隔大洋彼岸,闻一多每日在对妻子无比的想念中度过。

正是在美国,他写下了如此动人缠绵的情诗《红豆》,寄予对高孝贞深切的相思。

当年新婚过后,闻一多便前往美国留学,久别重逢的两人,终于可以再度守护在彼此的身旁。

时光如水,岁月静好。归来的闻一多与高孝贞琴瑟相谐,恩爱甚笃。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2)

闻一多

他们共同前往颐和园游赏,园中山桃海棠缤纷绽放,一家人携手漫步,怡然快乐。

他们带孩子们一起去动物园玩耍,孩子们惊奇欢喜地观看着动物,闻一多与高孝贞相视一笑,心间被温馨的亲情填满。

他们共同游北海、逛故宫,在温暖的亲情中缓缓度过着平淡却甜美的生活。

但好景不长,不久后的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闻一多只能带着一家人不断四处奔走。

他们辗转多地,一路奔波至上海、南京、武汉、青岛等多个城市,躲避着弥漫的硝烟。

虽然一路困窘仓促,但在这战乱的一隅,两人之间温情的守候始终是彼此心中最坚定的依靠。

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在哪里,哪里便是家。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3)

闻一多

忙碌之时,高孝贞照顾家中孩子,打理家务,将他们的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闻一多为爱国事业奔走写作,宣扬爱国思想,传播爱国精神。

闲暇之时,他们便一同静坐,一起读书。

他们共同阅读唐诗,为文学交流赞叹;

他们一起与女儿玩耍,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

闻一多为高孝贞在情书中写道:“今天早晨起来拔了半天草,心里想到等你回来看着高兴,荷花也放了苞,大概也要等你回来开,一切都是为你。”

这世界所有的美好仿佛都是为了心爱之人而展现,闻一多心中所有的期待也全都围绕着高孝贞展开。

对于以文学为事业的闻一多来说,如今受过教育,懂得与他讨论书中思想的高孝贞,不仅是生活的得力伙伴,更是灵魂的最佳伴侣。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4)

高孝贞与闻一多

他对高孝贞已别无所求,只要在她的身边,便已是最大的满足与欣喜。

那个曾经隔着遥远的距离,只得苦苦思念的她,如今就坐在自己的眼前,静静地打着毛衣,温柔地对自己绽放笑意,一切便都已足够了。

高孝贞打毛衣,闻一多便安静地坐在后面,温情地注视着她。

正如闻一多伏案写作时,高孝贞就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帮助他。

曾经的他们两人,因高孝贞没有接受过什么文化的熏陶,而没有共同语言。

如今的高孝贞,在闻一多前往美国留学时已接受了新思想的传播,两人的灵魂已经产生了共鸣。

一旦灵魂共舞,两人便再无需更多的语言。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5)

闻一多夫妻

心意相通的闻一多与高孝贞,只需这样安稳地陪伴在彼此的身旁,一同为着共同的家庭而努力,那便是两人心中爱情最好的模样。

正如闻一多在《红豆》中所写,对于彼时的他来说,最为珍贵的东西便是生命与对高孝贞的爱意。

他只愿守护着这份爱,时刻感受她的呼吸。

闻一多曾对好友说,“世上最美好的音乐和享受,莫过于午夜间醒来,静听妻室儿女在自己身旁之轻轻的、均匀的鼾息声。”

听到她的呼吸便已经足够了,每日的忙碌与疲倦,便足以得到抚慰了。这便是爱的力量。

然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要持续一份安稳宁静的幸福家庭生活,终是不易的。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6)

左一朱自清,左四闻一多

闻一多怀着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国难当头,他义不容辞地为祖国站了出来。

他在《晨报》副刊《诗镌》负责编辑的工作,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倾注于笔端,不仅以诗句寄托对高孝贞不渝的爱意,更寄托胸中对祖国深沉的激情。

高孝贞懂得他的所求,全力支持他的事业,让闻一多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创作。

闻一多感激妻子的理解,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他与高孝贞一起从唐诗开始研究,继而上溯至汉魏六朝、古代神话,乃至史前文学。

不仅如此,闻一多还对于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等内容潜心学习研究,他所涉猎内容之广泛,令无数学者叹服。

郭沫若赞叹闻一多的学术贡献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7)

郭沫若

闻一多能够如此专心于学术的研究,不仅是出于自己的天赋与兴趣,更与高孝贞一直以来的陪伴与支持分不开。

他懂得妻子为他付出的一切,更加倍地珍惜守护着这个他们共同的家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闻一多开始随校搬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的他,为了传播教育事业,必须面对与妻子孩子再次的分离。

高孝贞对于丈夫为理想与事业而四处奔走的决心一直支持着,丈夫离开了家庭,她便心甘情愿地为他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照顾好这个属于他们共同的家。

再次分隔两地,两人不断地为对方寄去一封又一封饱含深情与担心的信件,在书信中流露着自己对彼此的思念,遥远地相互陪伴支撑着对方。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8)

闻一多(左一)和梁实秋(左四)、老舍(右三)等人的画像

一年以后,闻一多一家人终于得以在云南团聚。再次经历了长久的分隔,两人的重聚更显得珍贵温情。

在分别之时,闻一多曾给高孝贞写信说:“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儿,我什么也不能做。”

如今,再回到高孝贞的身边,闻一多的灵魂便得到了安放。在颠簸流离之后,能够再次相互依偎,这便是最为可贵的满足。

除了钻研文学、创作写诗,闻一多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平时比较喜欢做的事便是抽烟喝茶。

从前闻一多抽的是纸烟,后来,为了节省开支,他就改抽卷烟和旱烟。

这种将烟叶卷起来直接做成的烟非常呛人,烟性很烈,闻一多总是不断咳嗽,让高孝贞心疼不已。

后来,闻一多干脆决定戒烟,避免这笔开销。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9)

闻一多

高孝贞得知了丈夫的决定,感到十分心疼。她知道,闻一多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享受的,如果如今这唯一的嗜好也戒掉了,未免太过心酸。

她对闻一多说:“为什么那么苛苦自己,我不同意。”

她下定决心,再困难也要为丈夫把烟茶钱省出来,好让他能够稍微自在一些地生活。

于是,高孝贞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节省开支的同时,能让丈夫抽上不那么烈的烟。

她前往农村集市,精心挑选了一些细嫩的烟叶买回家中,然后喷上酒和糖水,将烟叶细致地切成薄丝,做成烟丝。

然后,高孝贞在烟丝上滴上一些香油,再放到温火上,精心炒制,便得到了她为闻一多亲手制作的特殊烟丝。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0)

闻一多

闻一多看着妻子为自己制作的烟丝,十分感动,他急忙将它们装进烟斗,尝了两口之后,他十分欣喜,对这份盛满了妻子爱意的特殊礼物赞不绝口。

高孝贞从此便一直为闻一多炒制这样的烟丝。

闻一多拿着装满了妻子制作的烟丝的烟斗,时常向朋友们炫耀,说这是妻子亲手为他炮制的,味道十分不错。

高孝贞与闻一多相濡以沫的爱情,受到了众人的羡艳与祝福。

他们相互扶持、男主外女主内的和谐生活,俨然成为了那个年代甜蜜爱情的典范。

生活再困窘,他们也能努力从爱意中滋生出情趣与幸福。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1)

闻一多作品《九歌》手稿

为了让家人们能够品尝到新鲜的蔬菜,也能够节省一些金钱,高孝贞亲手在后院开垦了一块菜地,每日在园中劳作灌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家人而无悔地忙碌着。

为了让餐桌上的食材丰富一些,高孝贞便时常带着孩子们一起下河捕捞鱼虾,然后带回家中烹饪成鲜美的食材。

看着妻子与孩子们在河中嬉笑打闹,带着小鱼小虾满载而归,闻一多的心中便觉得无比安宁。

岁月虽然艰难,但他们仍携手陪伴着度过无数温情的时光。

在爱人的笑颜之中,再艰辛的时光,也尚可缓缓度过,无所畏惧。

作为闻一多的灵魂伴侣,高孝贞不仅努力为他的生活支撑,更支持着他的事业,帮助他完成自己的理想。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2)

闻一多作品《九歌》手稿

在当时,闻一多为了发扬思想,需要发起召开许多会议与革命活动。

在没有公交汽车、私人手机的那个年代,想要传达会议活动的消息,便只能跑腿,挨家挨户奔走相告。

高孝贞便替丈夫分担着这份使命,与丈夫分头上门告知,靠她的双腿,将会议的消息传播给同志们。

每日闻一多出门工作,高孝贞都送他出去,等到他快回来时,她便不住地向门口张望,等待着闻一多的归来。

她的心在丈夫的身上,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思念着在外工作的闻一多,自己也不断努力着,期望着能为丈夫多分担一些家庭的重担与工作的任务。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3)

闻一多在演讲中

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先生被昆明国民特务暗杀。

闻一多拍案而起,致电全国,悲愤地控诉敌人可诛的罪行。

他痛心疾首地在《学生报》上发文呐喊,宣告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续站起来!”

彼时的他,已然下定决心,即便豁出性命,也要与敌人抗争到底,也要唤醒国人奋起反抗的决心与斗志。

4天后,李公朴同志的追悼会在云南大学召开。顾虑到闻一多的个人安危,主持人并没有安排他在大会上发言。

然而,为了祖国事业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闻一多,坚持上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4)

《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的闻一多

他痛斥特务,慷慨致词,激愤地宣告:“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面对国仇家恨,闻一多未曾踌躇,他坚信,人们的力量最终会取得胜利,真理永远不会屈服,为此,他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高孝贞又怎能体会不到闻一多这份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她深知,那是丈夫此生的理想与事业,即便要因此生命,他也将无悔地为之奉献。

她既然全心全意地爱他、如此深刻地懂他,便只能每日默默祷告着,闻一多能够平安地归来。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5)

刊登闻一多牺牲消息的报纸

此次前往追悼会,高孝贞的心中便充满了不安,她明白,丈夫此行十分凶险,早上出门便让长子陪伴着闻一多一同前去。

可她终究没能挽回惨烈的结局。在闻一多演讲完毕回家的途中,遭到了特务的袭击。

他们的儿子虽拼尽全力挡在父亲的身前,为闻一多挨下六枪,但闻一多仍不幸中弹倒地,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高孝贞在家中听到了儿子的高呼,立即扔下手中的家务,奔出了家门。但留给她的,只有丈夫倒下的身影,与鲜红的血泊。

“我曾在玉箫牙板,一派悠扬的细乐里,亲手掀起了伊的红盖帕;我曾著着银烛,一壁撷着伊的凤钗,一壁在伊耳边问道:认得我吗?”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6)

闻一多作品手稿

高孝贞想起闻一多曾经为她做的这首诗,想起新婚伊始,他轻轻掀起她头上的盖帕,从此,她的生命中再也容不下其他。

她想起,因包办婚姻走到一起的两人,从小便被家人定下了娃娃亲,热爱自由、追求独立的闻一多厌倦这样刻板的婚姻,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下才回到北京与她成婚。

她想起,大婚的那天,席间觥筹交错,人来人往,喧闹非常。

而闻一多不疾不徐,只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书房,淡定地捧着书本慢慢看着。

她想起,刚刚结婚不久,闻一多便出国游学,但他心中仍然记挂着新婚的她,写信告诉家人,送自己去学校念书。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7)

闻一多书法

她想起,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在武昌女子学院潜心学习,在思想上获得了巨大的转变与进步。

她与丈夫的书信来往越来越频繁,丈夫对她的爱意也愈发深厚。

她想起,他给她写过那样多的情诗,他曾说过,他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两样,便是生命与她。

如今,他已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她。高孝贞明白,这是闻一多为国家、为理想而无悔的付出,最终的抉择。

高孝贞不怪他,她只觉25年的时光还不够长,她还未能好好与他漫步余生,还想在他的身旁,度过无边的未来。

但命运已做出了如此的选择,她便决心继续无悔地继承他的事业,继续带着他们的孩子,度过剩下的时光。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8)

他虽已去,但永远在她心中。高孝贞给自己改名为高真,投身革命事业,呼唤着他曾经的信念,完成着他曾经的理想。

他们的家成为了中共的秘密联络点,随后她又带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解放区,无悔地完成着丈夫的遗志。

闻一多对真理的坚信,她亦以余生付诸。

他们两人的爱情,起源于她思想的转变,而最终,也汇聚于理想的合一。

高孝贞感恩他们的相遇,感谢在数十年前新婚之初,闻一多为了让她能够与自己有共同的话题,身在国外也写信鼓励她认真求学读书。

那个时候,他没有放弃她,只愿她能够懂得他心中的所想所求。

闻一多先生的爱情观(闻一多高孝贞先结婚后恋爱)(19)

闻一多故居

也正是有了那时的努力,后来的他们,才能如此契合,如此相互懂得。

她不留余力地做到了,如今,红旗飘飘,她亦站在他的思想之上疾驰。

念他所念,想他所想。当年望向盖帕之下那一抹期待的眼神,她终究没让他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