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临近春节前夕,除了美美的和家人围坐一桌吃上团圆饭,众多贺岁片也成了一家老少消遣闲聊的方式之一。
今天给大家安利一部贺岁片,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真心不错。
一部91年的老电影,昏暗的灯光,屏幕中的黑线,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了一个有些破旧的世界中。
101分钟,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过年故事。
《过年》是导演黄健中执导的一部电影。
这部片子就厉害了,可以说集结了中国天南地北的老戏骨们。
有李保田、赵丽蓉、葛优、史兰芽、六小龄童、丁嘉丽等等,看着戏里的他们,真年轻呐。
1991年,葛优还没成为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他还是有头发滴。
1991年,梁天还不是《我爱我家》里那个不成器的小叔子。
1991年赵丽蓉奶奶还没跟巩汉林搭档,还不是那个我们多年记忆的小品女王。
虽然赵丽蓉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她留下的笑声依然回荡在我们耳边。
1991年的六小龄童老师真的是太青涩了,但还是看得出“孙悟空”的影子。
赵丽蓉比李保田大18岁,两人在电影里演夫妻,看起来是那么般配。
葛优在里面饰演一个色狼,勾搭小姑娘怀孕,还逼着妻子流产,是个披着人皮的禽兽。
最难得一见的是六小龄童,他演的老大是个被老婆欺负的老实人。
这个气质,这个怂样,怎么看都不像当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呀。
这部电影如果放到现在来看,也一点不比贺岁档差,放到当时这些都是腕儿,一个比一个演技派。
有一类演员,他无需演技就能碾压葛优天赋般的喜感,也不惧老戏骨李保田和赵丽蓉的光辉。
申军谊丁嘉丽梁天更别想从他身上刷什么存在。
他越严肃的时候就越好笑,多沉重的题材都得嗷嗷的跪。
这些可爱又稳重的中国老戏骨们,有他们真好。
说起电影《过年》,其实就是对现实中国的写照。
虽然说过年是最开心的日子。可实际上,全家团圆,同时也就是矛盾频发。
过年的团圆饭很容易就变成了散伙饭。喝酒闹事、打架砸锅,都是过年的常事。
看完电影其实有一种“丧”感:
大年初一,欢天喜地坐在影院观看《过年》,然而电影散场,欢天喜地的心情却被一扫而空。
原因就是电影太真实,完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家庭的原味写照。
没有经过辞藻修饰,也没有加华丽的镜头铺垫。
这种接地气儿,恰恰才是我们想看到的。
提起黄健中导演,一定要加上“著名”二字。
黄健中是自学成才的导演,作为四代导演的中坚人物,以多变的风格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
在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永远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在不断地前行,探索着,追求着。
《良家妇女》是黄健中的代表作,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层次关注,寓悲于美的艺术风格。
在《小花》中,黄健中突破传统,把影片拍得浪漫而富有人性。
像经典的《笑傲江湖》《风满楼》《世纪末的晚钟》《越王勾践》《大秦帝国之裂变》《大风歌》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剧都是出自他之手。
而黄健中的这部《过年》是他作品里很罕见的,用悲剧来讲述过年情形的影片。
它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暖心电影,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而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就在于在过年的团圆饭上,不想见面的亲戚会见面、不愿提及的矛盾会提及、陈芝麻烂谷子的家庭历史琐事会被拿到桌面上来说。
这一年里,大家做了什么似乎已经被冻结,只有满满的炫耀。
在家庭成员有矛盾的家庭里,过年的团圆饭,是最大的导火索和战场。
于是,团圆饭在最后变成了砸锅秀,人间喜剧变身成为了一出悲剧。
最后,散落一地的饭菜还不能“扫除”,为了讨个口彩头,只能任由一片狼藉摆到正月十五,出了年,才有重新来过的希望。
以往我们某些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主题内涵和对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直露。
比如,为了体现写导演的理性思考,剧中的人物时有警语妙言,正反面人物往往壁垒分明,一目了然。
而这部影片截取的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内容平凡,但很实在,人物普通,但求真实。
导演着意展示的是生活与人物的原生态,引导人们从深层去体味作品的题旨与内蕴。
这就摆脱了某些现实题材作品容易犯的说教病,给人一种亲切感。
孰优孰劣,留给观众自己评判。
那么好的电影该怎样拍?《过年》给出了答案。
寥寥几个镜头、短短几句对话,便把农民工、童养媳、下海、小三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展示给观众。
一对夫妇、三儿两女、一个长孙,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儿孙满堂大致如此。
只是表面的和谐其实地下暗流涌动。
母亲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却不见儿孙前来,原来去年发生过一场家庭内战,镜子上的裂缝便是证明。
当然,儿孙终究是会来拜年的,而让一家人重聚的东西,除了亲情,大概就只有老父亲在外打工赚来的钱了。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最不愿承认的中国式的家庭。
《过年》的悲剧源头说白了就是钱
说得更深刻些就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同带来的家庭地位不同所造成的悲剧。
一家之主的父亲(李保田饰)有好几个并不算出色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成了或者是即将成家。
这个父亲在外面工作了一年,挣了不少钱,大概是个90年代初的万元户。
听闻这些之后,在年初一,几个一年不回家的孩子都回来了。
《过年》没有什么复杂的视听技巧和叙事手法,有的只是不急不缓的展现。
但就是通过那么娓娓道来的叙事,准确地描绘了充满利欲气息的家庭成员群像。
大女儿,婚姻不幸福,大女婿在外沾花惹草。
大儿媳(丁嘉丽饰)贪,见到钱就像狗见了骨头。
若是她的骨头被别人抢了去,她万万不能同意,便要闹,闹起来就摔锅砸碗。
从片中人物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猜测去年过年便是以大儿媳摔锅砸碗收场的。
而大儿子(六小龄童饰)太怯懦,典型的“妻管严”,他虽然不想因为钱跟家人闹,但也只能由着媳妇。
小儿子(梁天饰)不思进取,游手好闲,带着女朋友过节回家,就是要钱。
二女儿(史兰芽饰)偷了户口跟一个农村小伙儿结婚了,在家人的口中,她成了大逆不道的典型反面教材。
她许久不跟家里联系,今年居然回来过年了。而且带着丈夫(申军谊饰)回家。
二女儿数年没有回家了,带着负罪感走进了家门,恰逢改革开放,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小两口月收入十分惊人。
一开始,二女婿是不被接受的。经过一番劝说过后,老父老母接受二女婿。
同时,他的慷慨也让其他人接受了他二姐夫的身份。
所以,他们一家出手阔绰,希望能用金钱“收买人心”并且巩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
这一举动,深深刺激到了家里的旁人——尤其是贪财的大媳妇。
冷言冷语中,家里重重的矛盾、对丈夫的不满以及对老两口偏袒女儿不管儿子的厌恶溢于言表。
在年初一的团圆饭上。只有发家致富的二女儿对老两口无欲无求。
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向父母以及岳父母开了口。
这本已经令父母伤了心,而二女儿的慷慨解囊,更是伤了所有人的自尊心。
摩擦不断终于在寓意着团圆的年夜饭升级了,成了引战的导火索与最后的战场。
两个小儿子,一个要资助,另一个用募捐的由头也要资助。
年夜饭不见亲人叙情,却全是谈钱。父亲怒火中烧,将一年赚的钱摆到了桌上。
在父亲的诘问下,家人们显得局促。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时候,刚好大女婿在外沾花惹草东窗事发;
大媳妇又闹了起来,上演摔锅砸碗的戏码。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一向窝囊的二儿子打了媳妇一个耳光,于是,一场混战变拉开了帷幕。
真是应了那句“不再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过年》终于在年夜饭那段引爆了全片的高潮——几叠百元大钞摆在餐桌最显眼的中央。
儿女们愕然了。“都愣什么啊!不都等着这道菜吗?”李保田的一声一针见血的反问。
让所有人的逢场作戏戛然而止。
接着,吵架的吵架,开打的开打,好好的饭桌没多久就变得一片狼藉...
最后,家人间的关系自然也同那一桌年夜饭一样——该碎的碎了,该翻的翻了。
影片的最后,老两口离开了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带着剩下的积蓄踏上了游荡四方的道路。
有这么为了蹭小利而变得无情无义的儿女,家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但是老两口就真的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了吗?这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虽然不能在所有情形下视作真理,倒也点出了金钱的厉害。
为了利益,最亲的人也能翻脸,《今日说法》上报道的亲人反目对簿公堂的实例还少么?
经济关系于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经济关系处理不好,是要亲友反目的。
朋友没得做,亲人也没得做。这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造成影片里的局面和结果的,实际上也是中国众多家庭现状的,还是人们太穷以及太穷造成的自卑和不自信。
黄健中导演只不过是把这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搬到舞台上来了。
仓廪实和衣食足或许还会因人而异,但是我没你有钱,这是实实在在的。
作为亲戚,我比你穷的潜台词是,你要匀一部分给我,苟富贵,莫相忘。
结果就是武力加暴力,最后剩下父亲和母亲在收拾残局。
并且无奈的放弃原本富足的家,他们是出门旅游也好,是再也不回来也好,这都无所谓。
有所谓的是,家不成家的辛酸,只有父母知道。
关于影片本身,《过年》的水准也非常高,全然的三一律的结构,几乎全是内景戏的场面调度。
以及演员们出色到位的表演,令整部电影有着浑然天成的质感。
尤其是赵丽蓉扮演的老母亲的角色,她不用说台词、不用做动作。
只需要穿上老母亲的衣服,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无奈以及怜爱的表情,所有的戏就跃然于脸上了。
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生活在角色之上”的表演方式,她拿下了当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后的桂冠——这是华人演员第一次拿下国际电影节的表演奖。
肯定有很多人想不到赵丽蓉还有这么辉煌的历史吧。
可惜的是,现在斯人已去,再也没有办法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赵丽蓉的身影了。
赵丽蓉老师的演技是真的好呀,可以说她老人家温暖了全片。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能够紧紧抓住我们的心,非常棒的诠释出了角色应该有的温度,
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对家庭矛盾的无奈,对家庭关系的极力维护。
都通过她卓越的演技完美诠释出来,可感可泣。
印象中赵丽蓉老师的一段表演很精彩。
小女儿准备打扫大闹年夜饭的残局时,赵丽蓉立马阻止了。
“别动,不能扫,要是一扫就把财给扫没了!”
财一扫就没了,这家不是也就没了么
老母亲是极力想维护这个家的,去年年夜饭的不欢而散,老母亲本想在今年说透弥补却又重蹈覆辙。
赵丽蓉声泪俱下的说,“他爹,这么好的家,就不要了?”
老两口最后也想开了,坐上飞驰的马拉车,离开了这个是是非非的家。
“老伴儿,咱们去哪儿呀?”
“沈阳的故宫,北京的紫荆城,你想去哪就去哪儿?”
...
影片《过年》的结尾仍是现在都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场尖锐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归于平息,当我们还沉浸在悲剧体验之中时,人物的情绪节奏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切烦人的争吵声、摔打声、哭闹声消隐了。
场景转到一片宁静的白桦林,朝阳暖暖地投下光辉,白雪在阳光下亮晶晶地闪耀。
程老汉和老伴驾着马车在林海雪原上飞奔,马铃声清脆悦耳,音乐轻快活泼。
程老汉一下锁着的眉头此时完全舒展开来,脸上竟洋溢着孩子般的纯真的笑容。
这一变化使影片的情绪基调昂扬起来,使人终于感受到了过年的意味。
但总的来说,这部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民俗生活的悲喜剧电影着实让人“丧”不停。
影片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展示了一副真实、亲切的生活画卷。
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刻画出在改革开放大潮影响下,中国农村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影片也浓缩了社会百态,把诸多矛盾体汇集在一起,所产生的摩擦与震动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一个镜头还原了一整个中国的家庭生活。
影片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民俗生活的悲喜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展示了一副真实、亲切的生活画卷。
通过这样一个农村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刻画出在改革开放大潮影响下,中国农村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影片中的每个典型人物都被塑造得传神和到位。
演员的优秀表演加之影片优美、流畅的画面,以及散发的真实、感人的民俗生活气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儿女们的表现多样鲜明,矛盾一条接一条,朴素的影片风格、集中的情节故事,都十分突出。
《过年》的经典之处在于足够接地气。
接地气的台词、接地气的场景、接地气的剧情,没有刻意渲染过年的心灵鸡汤。
因为很多时候,过年的团圆本就是一次炫耀的聚会,同时还夹在着压抑许久的怒火,借着过年、借着酒劲,刚好发泄出来。
一片狼藉之后,导演还是给观众留下了希望,二女儿和女婿的存在,便是证明。
中国式家庭问题,中国式伦理,很多家庭伦理剧要花几十集篇幅去讲的事情,黄健中只用101分钟就讲完了。
90年代的片子,但其中的故事却让我们当代的子女脸红。
那个年代的经济,文体,文娱,社交都与当今有着极大的不同,没有华丽的拍摄手段,但造就了经典。
再过20年看这部电影,依旧是经典,经典之处就在于中国人对于亲情的理解从没变过。
所以,过年的时候,多给父母一点真情的陪伴,少来点虚伪的套路。
看完《过年》后我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
喜的是28年前,我们就拍出了如此经典的喜剧片。
忧的是28年后我们已经很少想起喜剧的真正含义。如今很多所谓的喜剧片除了恶搞、除了扮丑、除了低俗,还有什么?
幽默与讽刺始终是不分家的,懂得幽默的人一定是智慧的,戴着镣铐跳出牛掰的舞蹈,才是真正的喜剧。
就像春晚小品《宇宙牌香烟》,笑过之后,是赤裸裸的讽刺和深思。
好的电影正是这样,不但能经得起时间的激荡,更能在时光之中长存,无论何时,翻出欣赏,依然深受感染。
《过年》留给我们的思考仍还有很多很多。
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塞,红白黄黑的觥筹交错,一叠一叠的红包压岁...
历史的传承和延续的风俗我们当然需要认真地一起对待。
家庭成员之间呢,少一些牌局,多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少一些争吵,多一些沟通与交流。
过年的内涵,是以欢乐祥和的形式,让奔波于各地的亲人阖家团圆。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年味”。
同时,也祝愿大家在2019年红红火火过大年,阖家团圆。,